2017年8月29日

醫生話你知——SGA兒童長大後也會矮小?

「醫生,我女兒欣欣快滿四歲,可是身高才九十厘米……欣欣是足月出生,當時除了『細粒』外,一切正常。唯出世至今,身高曲線就一直在百分之三以下,有甚麼方法可幫她長高?我一直以為讓她多吃一點就能追回高度……」一位家長緊張的問道。

經檢查後,欣欣的情況被診斷出屬於出生少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SGA指孩子足月出生,但滿三十七周以後,體重少於二點五公斤或身長少於四十五厘米。此類初生寶寶體型雖小,但智力及體能均發展正常,各器官功能及系統也沒有問題,而大部份都能於出生兩至三年內逐漸追回正常生長軌道,然而,亦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兒童如欣欣的情況一樣未能改善,令他們成長後高度仍會矮於正常人。

但家長請注意,切勿因為孩子矮小,便在食物方面過度催谷,這不但對長高作用不大,還會容易令孩子過度肥胖,引致日後出現新陳代謝綜合症風險如尿和高血壓。

家長可多運用生長圖,定期記錄孩子身高體重等身體變化。就SGA孩子而言,如到三、四歲身高曲線仍處於百分之三以下,醫學研究指出可透過注射生長賀爾蒙幫孩子追回正常生長曲線。另外,於年幼階段開始接受生長賀爾蒙療程,可以使其有較多時間發揮增高效果,而增高反應會較年長兒童更理想,尤其是頭一年,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11/20170825/59739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22日

【中西醫話你知】BB夜啼點做好

BB夜晚喊,統稱夜啼,令到爸媽都不能睡得安寧,不過布里斯本大學嬰兒健康與發展心理學教授 Peter Fleming說BB的睡眠循環是每60分鐘一次,所以跟大人一樣瞓瞓下醒係面常的,只是佢哋唔識點樣自動自覺瞓番,所以先喊。當然,亦可以有其他原因令到BB半夜醒來哭不停。請來中醫爸B – 馬琦傑醫師和兒科專科醫生 ─ 馮偉正醫生,從中醫和西醫兩個不同的角度,為大家解答BB夜啼的問題,令各位爸媽今晚有覺好瞓!


西醫:分生理及情緒兩方面


馮偉正醫生稱BB夜晚哭鬧,實屬正常反應,原因是基於BB的生理和情緒上的需要。情緒上的需要是指是BB感到不安或者受驚,而生理上的需要就是BB可能有便便,需要換尿片,如果BB哭鬧的時間太長,可能代表BB身體出現不適。
1. 媽媽首先要保持冷靜,然後就要找出BB哭鬧的可能性,檢查BB是否有便便,再留意睡房的環境是否安全,例如有沒有東西倒了下來,又或者BB是否被昆蟲咬。
2. 接著,媽媽可以在此時輕撫BB的身體,摸摸BB的肚子,作眼神交流,又或者用溫柔的聲線叫BB,若是BB都未能停止哭鬧,才把BB抱起,若哭鬧的時間太長,就要去看醫生。
3. 而BB的飲食則要注意定時和定量,盡量令BB感到舒適,令BB有着預期的飲食規程,可減少哭鬧的次數。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5日

【兒科醫生教路】訓練孩子獨自睡的4個步驟


父母目睹寶寶由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又到蹣跚學步,慢慢變得獨立,是既喜且憂,又充滿矛盾。既想他快些獨立又不捨得,其中讓孩子獨自睡就有很多意見。究竟在甚麼時候才讓孩子和自己分牀睡?孩子獨自睡又經常哭怎辦?找來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為父母解答疑難


1. 孩子分牀睡的決定準則

一般來說,六至八個月的BB未能與人溝通,由八至九個月開始,他們開始認到人,知道在他們身旁的人是誰,面對親人會笑,面對陌生人會怕,所以小朋友的發展過程由認知環境開始。小朋友從小就要有Sleep training (睡眠訓練),八、九個月大的小朋友開始認識到不同環境的分別,可以讓他們在此時開始自己睡覺。

2. 分牀睡的準備

從小要訓練BB飲奶之後的睡眠習慣,父母不要常在BB飲奶後抱住他們哄入睡,讓BB一開始就培養自己入睡的習慣。父母亦可以準備一些sleeping partnerBB,例如公仔、毛巾、枕頭,一來令他們有安全感,二來替代家長哄睡覺的角色。不過,要區分父母和小朋友睡眠的區域,但注意不可以在同一張牀上分區域,而是在兩張不同的牀上劃分,睡覺時父母和孩子是要沒有接觸的,這才讓BB可以真正獨立入睡。」

父母在寶寶開始獨立睡覺時,千萬不要先手抱寶寶,待入睡再放上牀。真正成功的sleep training 是一開始進入睡眠狀態就由寶寶自己進行,即由入睡前一刻開始。否則寶寶在半夢半醒之間,發現自己身處牀上,哄他們入睡的人卻不在身邊而感到害怕,然後就會哭。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又會去抱抱寶寶使他們入睡,之後寶寶再紮醒又感害怕,形成更差的局面。因此,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睡眠習慣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3. 分牀睡後的心理、生理變化

然而,孩子和父母分牀睡之後,心理和生理也會有一些變化。由與父母同睡到獨自睡覺的過程,大約有兩至四星期的過渡期,寶寶睡覺時會有輾轉反側、不斷紮醒的情況。有些父母看到寶寶睡不穩會感到自責,擔心孩子會產生父母不理會自己的心理陰影。實際上,小孩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是沒有印象的。要讓寶寶有真正的睡眠訓練,父母就要完全放手。要留意子女與父母同睡,長遠會令子女增加不安全感、自信心下降,對父母而言,則睡眠素質下降,翌日精神不佳。

4. 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

怎樣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只要小朋友全晚都熟睡,就代表他已經習慣了獨自睡覺。相反,若是輾轉反側一、兩小時,就代表未習慣。家長有時跟不上小朋友的發展,常當孩子是初生BB,見到他們一哭就抱起他們,這就是孩子遲遲不習慣獨自入睡的原因。所以,歸根究柢,家長真的要放手讓孩子有正確的睡眠訓練,這才可真正解決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
鄧秀碩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8日

踏入高峰期 防爆手足口病

小二的強仔不停咳嗽,飛沫及鼻涕直噴向皮球,他隨即就將球拋給其他一起玩耍的同學,病毒藉皮球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班上至少有三分一孩子染上手足口病。衞生防護中心宣布,本港已踏入手足口病高峰期,要預防孩童上學時被傳染,便要做足防患措施。

兒童感染高危族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本港4月底至5月初,已有至少十家院舍爆發手足口病,當中包括多家幼兒中心及幼稚園,受影響兒童已逾四十人。兒科醫生鄧秀碩指,兒童因抵抗力較成年人弱,加上欠缺自理能力,又愛吮手指,故特別容易成為病毒的攻擊對象。

傳染性高易大爆發


手足口病主要由腸病毒包括腸病毒71型(簡稱EV71型)及柯薩奇病毒A16型引發,具高度傳染性,而且較感冒菌更為耐熱,可於攝氏五十度以下存活,加上繁殖速度快,最容易於人多密集的地方造成大爆發,例如學校、院舍、波波池及公園等。當孩子染病,並於校園內隨處打噴嚏及咳嗽,病毒一旦污染了扶手、玩具及圖書等,其他孩子觸碰後,便有機會被傳染,繼而造成大爆發。

鄧醫生表示,EV71型是比較嚴重的腸病毒之一,它乃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常於炎熱的東南亞地區出現,可導致嚴重的疾病如腦炎及心肌炎等。雖然其致命率只有百分之一,惟亦有一定的殺傷力,於十年前便曾於台灣大爆發,不少患者被病毒襲擊中樞神經系統而病歿。

靠自身免疫力抗病

鄧醫生續指,手足口病部分病徵與感冒相似,包括發燒,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然而病發一至兩天後,舌頭、牙齦及兩腮均會出現紅疹,繼而潰瘍,手腳亦會出現扁平或凸起的紅點。現時尚未有疫苗或相關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靠自身抵抗力抗病,於一至兩周內可自行痊瘉,其後更可獲相關病毒抗體,因此成年人較少患此症。

不過鄧醫生提醒大家,小時候曾患手足口病的成年人,亦可因感染其他類型的腸病毒而再度病發,但病徵較幼童輕微,容易被忽略,故如父母患病而又疏忽治理,便很易傳染家中孩子。因此建議成人病發時,應自我隔離且勿上班,直至身上的水疱變乾及結痂為止。

  ■腸病毒可依附在玩具及衣物上,故應定期潔淨。

  ■五歲以下幼童乃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族群。

  ■即使病情不嚴重,孩子仍應休假、避免出席集體活動及別往泳池嬉水,以免傳染他人。

  日常嚴防有法

  1. 經常勤洗手,特別於飯前、如廁、清理嘔吐物、更換嬰兒尿片後,應徹底潔手。

  2. 咳嗽、打噴嚏時掩蓋口鼻,避免飛沫四濺,以及要妥善處理帶有分泌物的垃圾。

  3. 勿共用毛巾及食具等個人物品。

  4. 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 常以1︰99濃度的漂白水清潔環境及用品。

  6. 有可能染有口鼻分泌物的物品應以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洗。

  7.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

可經由糞便傳染


兒科醫生蘇傑榮表示,雖然肚瀉及嘔吐並非手足口病的常見症狀,惟此症始終由腸病毒引起,病毒會殘留於糞便內數星期,故即使孩子已沒相關症狀,家長亦別掉以輕心,應小心處理孩子的糞便,以防病毒有機可乘。他建議病童至少應休假兩周,確保體內病毒已徹底清除才上學。

中醫重滋陰清熱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於中醫學上,手足口病屬外邪病毒入侵,但也不排除患者本身陰虛生內熱所致。他解釋,陰主寒,陽主熱,人體要陰陽平衡才屬健康,陰虛即體內缺乏陰氣,未能制衡陽氣,令體內陰陽失衡。他建議患者適量食用海產如花膠及海螺等補充陽氣,日常亦可多喝沙參瘦肉豬𦟌湯補充身體正氣,以防病邪入侵。

兒科專科醫生
鄧秀碩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yaho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日

人奶BB少濕疹 多得母食益生菌

近年餵哺母乳成為大趨勢,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吃母乳的BB抵抗力較好。有兒科醫生指出,除了母乳本身有抗體可幫助BB抵抗疾病,若餵母乳的媽咪多進食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BB的抵抗力更可進一步增強。


「吃人奶的BB,絕大部分很少患腸胃病。」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說,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乳鐵蛋白,有助預防影響腸胃的病毒。「另外,人奶中還有白血球,以及抗體丙球蛋白,它可直接殺死病菌,增強BB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媽咪在餵母乳期間,若多吃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對BB的抵抗力也有幫助,特別是可減少敏感症。

「最明顯是濕疹,濕疹大多是在出生後三個月至一歲發展而成,若這期間吃人奶,體質敏感的程度可明顯減低。對防止BB將來患哮喘的功效雖然不明顯,但減低了早期體質的敏感度,也有助延遲哮喘的發生。」譚醫生說。


BB多曬太陽加強免疫功能

譚醫生又提醒家長要多讓BB曬太陽,「與其讓他參加playgroup,不如帶他到公園,適量地曬太陽可加強免疫功能。」不過,他強調,注射疫苗始終是BB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人奶有效,但不是針對性,而是普遍性。疫苗則是針對特定疾病,製造出抗體及抵抗細胞,讓BB真正遇到該病的致病原時有抵抗力。」

他說,在BB出生第一年,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症、乙型肝炎等都值得接種。
「另外,非常重要的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最常引致BB呼吸道感染和腦膜炎感染的一種細菌。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值得打,個案雖然不多,但萬一患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後果可以很嚴重!最重要、最危險的病,即使注射了疫苗,還要依靠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做大部分工作,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所以吃人奶、戶外活動等都不可疏忽。」


餵奶不難 首要放鬆


不少母親想餵母乳,卻感到不易掌握,餵得不好。資深註冊護士梁潔珍姑娘,認為最重要有兩點:「其實餵奶的技巧不難,抱BB的方法也很簡單,媽咪首先不要緊張,因為愈緊張愈難出奶。有些媽咪來到這裏,我見她把BB抱得很緊,都會叫她先把BB放下,然後我替她按摩肩膊、頸部,讓她放鬆下來,才開始教餵哺技巧。另一個原則是餵奶時注意BB的頸骨要直、身體不可兩側扭曲,因為這樣BB吞嚥會較困難。」

至於有些母親餵奶導致乳頭損傷,梁姑娘指多是由於抱BB的位置不正確,「通常我一看損傷在乳頭的哪部分,已可判斷出抱BB的姿勢錯在哪裏。」

兒科專科醫生 譚一翔







資料來源: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30416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