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黃臉BB冇有怕(二)



正常飲食和排泄 助左舒緩黃疸

若然BB只患上了輕微的生理性黃疸,便有機會透過正常飲食和排泄而慢慢消退。這十分依靠BB有足夠的飲食和排泄,一般情況下每日尿濕六條尿片,有一至兩次大便,而顏色也偏黃,便表示BB正在排出膽紅素。反之若BB的吃乳量和排泄不理想,便有機會令黃疸更為嚴重。新手媽媽有需要時可以先泵出母乳才餵BB,可較準確掌握每餐飲奶量。

G6PD可導致黃疸病

原來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 (G6PD deficiency) 可導致黃疸。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 (G6PD) 是紅血球中的一種正常酵素,其作用是保護紅血球,而有G6PD的患者,紅血球有可能因受到破壞而大量分解,產生過量的膽紅素,令罕臟不勝負荷,造成嚴重黃疸。因此G6PD的患者要避免服食金銀花、牛黃、珍珠末等中藥,一些抗生素也要避免服用,患此症的孩子及其照顧者也不能接觸臭丸(萘類) 及含有萘類之製成品,而患者更要忌食蠶豆。現今香港約有4.5%男嬰和0.5%女嬰患有此症,其致病的原因與遺傳有關。

黃疸Q&A

Q1: BB有黃疸,是否可以繼續餵母乳?

A: 事實上,不論是飲配方奶粉或是食母乳的BB,也有機會有黃疸。坊間提及有餵母乳的BB,黃疸會退得較慢的說法,其實是因為其奶量不足所致。由於部分的母乳媽媽在初期未能完全熟練地餵母乳,令BB未能飲足夠的奶量,影響排尿和排便次數,令膽紅素較慢才排出體外。反之只要能確保BB有足夠的奶量,餵哺母乳便沒有任何問題。

Q2: 黃疸需要覆診嗎?

A: 需要。即使BB經過照燈後令膽紅素回落,但這也未必別意味著是完全康復,因為膽紅素有機會反覆回升,故建議在12-18小時後再作檢測。如果檢測後發現膽紅素仍然偏高,那便需要再次接受照燈。

Q3: 持續黃疸正常嗎?

A: 如果BB持續有黃疸,父母便應該注意其大小便的顏色,如果BB的健康正常,其大便會較小便深色,若情況相反,便有機會代表其肝臟或膽管出現問題。因此醫生提醒家長,一定要在BB三星期大時作一次檢查或抽血化驗,以及時發現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及早跟進。




 .....續

何慕清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New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27日

黃臉BB冇有怕(一)



BB有冇黃呀?需要照燈嗎?這可能是不少新手父母向兒科醫生詢問的第一個問題。所謂有沒有黃,便是問BB有沒有出現黃疸,是否需要進一步醫治。關於黃疸我們雖然時有聽聞,但大家又是否了解其背後的成因呢?黃疸又是否算是一種疾病?

生理性黃疸

新生嬰兒黃疸是指嬰兒在出生後一個月內,其皮膚及眼角膜發生黃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高所致。新生嬰兒的膽紅素一般較成人高,成人17度便會開始變黃,但嬰兒剛出世便基本有17度,可見新生嬰兒黃疸十分常見。不過新生嬰兒的黃疸一般要在出世2-3日後,待他們的身體器官獨立運作後,才會漸漸浮現,單憑肉眼是難以準確判斷是否有黃疸,必須透過驗血而獲得準確的度數。

生理構造引起

其實一般的新生嬰兒黃疸,是由於新生兒本身的生理構造而引起的。當我們的身體正在運作,身體內的紅血球分解時,會產生膽紅素和其他物質,而膽紅素會經由肝臟處理後變為無害物質,再排出體外。但由於新生嬰兒發育未完成,生理上和成年人有別,使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和排出,最終使膽紅素累積,造成黃疸。

三大原因:

1.      新生嬰兒紅血球數量較多
新生嬰兒的紅血球數量較成年人多,成年人的紅血球指數一般在11-12,而新生兒則大約在16-17左右。紅血球數量多的同時,其分解的周期也較快,成年人的周期若為3個月,而新生兒的紅血球周期則為85日。這些因素會令新生嬰兒分解出較多的膽紅素,令身體較難全部轉化和處理。

2.      處理能力有別
新生嬰兒的肝臟功能仍未發育成熟,其處理膽紅素的效率遠較成年人低,這也令膽紅素容易在BB身體累積,出現黃疸。

3.      膽紅素於腸臟被吸收
由於新生兒的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故膽紅素在腸道會再次被吸收,成為一個循環,使新生兒黃疸最長可出現34個月。


 .....續


何慕清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New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20日

玫瑰疹 猩紅熱防不勝防 (下)


猩紅熱嚴重可奪命

早前令不少家長聞風喪膽的猩紅熱,亦常發生於兒童身上。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性感染,潛服期13天。病發初期一般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偶爾會頭痛、嘔吐和食慾不振等。何慕清說患者舌頭上會出現狀似士多啤梨的紅色小粒。發病約第二天,患者身體和頸部會出現如砂紙般粗糙的紅疹,然後散開至手腳和腹股溝。紅疹大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然後脫皮,以手指和腳趾位置最明顯。

雖然猩紅熱和玫瑰疹的患者均會發燒和生紅疹,但猩紅熱有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的風險,亦可能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甚至出現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早前,亦有本港兒童因感染猩紅熱而致命的個案,因此不少家長對此非常憂心。

服抗生素有效治療
何慕清說﹕「雖然它不能預防,也沒有疫苗,但由於傳播方法是患者接觸到有猩紅熱病人的口水和鼻涕等分泌而感染,故必須保持家居空氣流通、觸摸眼耳口鼻前清洗雙手、避免共用毛巾等,以減少受感染的風險。而服用抗生素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服用24小時後,就可以痊癒,家長可以按這個準則衡量一下患病的小朋友是否適合繼續上學。」 何慕清指家長單憑自己的觀察,難以分辨子女患上的是什麼病,及早帶子女看醫生接受治療,比較安心。

玫瑰疹誤當感冒

Yvonne女兒深予於8月大時患上玫瑰疹,「有一天帶她到遊樂場,回家後她便開始發燒、有鼻水,進食和遊玩也提不起勁,以為她感冒」。Yvonne帶深予求醫,醫生懷疑囡囡出疹,果然翌日玫瑰疹便出現了。「想不到可以蔓延得這麼快,一下子全個臉蛋都通紅,像隻梅花鹿。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由於她沒胃口,醫生建議把奶多加一點水稀釋,希望她能喝多些。一個星期後,疹便全退了,也沒有留下疤痕。」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19日

玫瑰疹 猩紅熱防不勝防 (上)


政 府剛公布新一輪免費流感疫苗詳情,爸媽要留意一下是否需要替寶寶注射。不過,很多爸媽對疫苗也一知半解,以為注射了,就可「一勞永逸」,然而有些常見於幼 兒的疾病,例如玫瑰疹和猩紅熱,根本沒有疫苗可以注射,遇到這些熱門的病毒感染,不能以疫苗預防,這難免會令爸媽憂心忡忡。只要及早認識這些病毒的徵狀及 面貌,家長就可以減低憂慮。 


玫瑰疹退燒後出疹

玫瑰疹的名字由來,是患者身上出現一些狀似玫瑰的紅疹,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說﹕「玫瑰疹最早會出現在胸口、背部或腹部,然後再散開至頸和手等。帶粉紅色的疹呈小圓點或一片,外圍或會有些淡白色的環。疹子大部分是平滑的,但也有可能會突出來。它不會令小朋友感到疼痛或痕癢,持續幾小時或幾天不等。」
 
其實,玫瑰疹是由於病人感染人類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或第七型而引起的,一般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身上。何慕清表示,幼兒若受到感染,可能完全沒有病徵,但一般會在感染病毒一至兩星期後出現徵狀,「包括突然發高燒,可達到華氏103度或攝氏39.4度以上。患者會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頸部淋巴腫脹,維持約35天,燒一退,疹便出來了」。何醫生說由於小朋友正在發燒,故會出現疲累、情緒不穩及胃口欠佳等情。



保持清潔 毋須搽藥膏

不 過,何慕清說﹕「玫瑰疹暫時未有預防疫苗和有效預防方法,也許藥廠感到沒有這個需要,因為它會自然痊癒,而帶來的後遺症也較少。」她又指出,治療玫瑰疹並 沒有特別的藥物,醫生只會針對病徵對症下藥。「毋須特別於出疹位置搽藥膏,只需保持日常清潔便可。發燒時,可採用必理痛一類的退燒藥,但因是病毒感染,並 不適合使用阿士匹靈,錯誤食用這類退燒藥或會引致嚴重的綜合症,建議家長不要自行購買成藥給子女退燒。」
何慕清表示,由於大部分幼兒在上學前已感染過,有了抗體,故甚少會再次患上,而一年四季皆有可能感染玫瑰疹,並沒特定的病發高峰期。(續)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13日

校園引起的哮喘風險

無論是天氣轉變﹑ 轉季節或開學,都比較容易誘發哮喘,這段時間屬於病毒感染的高峯期,校園中的塵埃﹑植物花粉﹑動物毛髮,以至到實驗室內的化學物﹑美術室的顏料﹑清潔用品等有機揮發性物質,都是誘因之一,學童處於密集的環境中學習,較易互相感染,家長需要留意。

若學童是哮喘病患者,家長要與老師有充分溝通,包括留意子女在家中及課堂的病情會否有很大差別。若曾因運動誘發哮喘,家長事前應先與校方溝通,並建議體育老師因應學童的哮喘情況協助制定適當活動,其間要避免做一些接觸致敏原的運動。






體育老師要清楚每位患病同學的實際情況,才可指導學童做好運動前的預防工作,包括有足夠的熱身運動﹑運動前吸服氣管舒張劑等。運動期間老師要觀察學童表 現,根據病情判斷學童是否適合繼續運動。如期間哮喘發作,請即吸服氣管舒張劑,稍作休息及情況好轉後,才讓學童繼續運動,否則,需視乎情況將學童送院。運 動固然有機會誘發哮喘,但適量的運動可強健體魄,有利控制哮喘,切忌矯枉過正不做運動。

學校方面也應盡力清除校內的致敏原,確認誰是哮喘病學童,同時要提供正確的哮喘知識給所有學生,讓他們明白哮喘病學童也可過正常人生活,並且接納身邊的哮喘患者,使哮喘學童可在無憂無慮的校園健康成長。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12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下)



 

一些預防幼兒便秘的建議


未戒奶幼兒(六個月以下的幼兒)

飲食方面:
  • 飲用配方奶粉的幼兒甚少會因為其所含的牛奶成份而造成便秘,家長必須跟從包裝指示沖調正確分量;
  • 母乳喂哺甚少機會導致便秘,如出現此情況,應考慮是否屬器質性(organic)便秘。

 
其他方面:
  • 家長可為幼兒進行暖水浴﹑適量的腹部按摩,讓幼兒平躺然後拉動其雙腳或做出踏單車動作。


剛戒奶或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幼兒

飲食方面:
  • 建議家長可於日常生活中,給予幼兒充足開水或稀釋的果汁,特別是西梅汁;
  • 家中可準備一些高纖維水果及穀類食物,包括蘋果﹑桃﹑提子﹑香蕉﹑搗碎的西梅及漿果(不是整個)。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
  • 家長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喜歡的食物。



其他方面:
  • 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防止幼兒便秘;
  • 家長應鼓勵幼兒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但不宜過早進行控制排便訓練。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6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上)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8年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家長對幼兒便秘表現不同程度的擔心(96%)。

是次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505位認為其幼兒(年齡為三歲或以下)在過去三個月曾出現便秘徵狀的家長。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6個月以上幼兒較容易出現便秘徵狀,並建議父母可從日常飲食著手。









根據國際的各診斷標準,要同時出現某些情況才屬便秘,

包括:
  大便呈粒粒狀
  大便時用力至雙頰通紅
  排便時會大喊
  腹部脹起及排便的次數比平常少




調查結果:大部份幼兒只出現一種醫學確認的便秘徵狀。

譚醫生說:出現便秘徵狀並不一定等於便秘。大便的形狀﹑大小﹑軟硬及次數會因各人體質及進食之食物而各有不同。不論於每餐之後排便或數天才排一次,只要大便最終是軟身都屬於正常的。


調查結果:6個月以上幼兒有便秘徵狀的比率較初生至6個月以下幼兒高。

譚醫生說:飲食習慣改變,如6個月以上幼兒開始餵食半固體食物如稀飯﹑肉粥時,排便的習慣及糞便形狀可能因此而改變。建議家長可逐漸增加半固體食物的份量,使小朋友的腸胃能慢慢適應,從而減低便秘的發生率。


調查結果:有一些家長會自行用某些方法去舒緩小朋友便秘,如將奶粉沖淡一點(3%)﹑自己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版(2%)或轉用另一個牌子的奶粉(1%)來處理幼兒便秘問題。

譚醫生說:大部份兒童便秘是功能性問題引致的如奶粉和水的調較份量不合比例﹑腸胃不適﹑飲水不足﹑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或食物中所含的纖維不足等。家長可從幼兒的日常飲食著手,切忌頻頻換奶粉或自行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等。

如家長有任何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否則使用錯誤的解決方法有機會影響幼兒健康,家長需小心留意。如持續出現便秘徵狀,家長應咨詢醫生意見及解決方法。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月5日

兒童腹瀉 - 急性盲腸炎危機





盲腸炎的成因是盲腸的開口處扭曲、腫脹、受糞便或寄生蟲等阻塞,加上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此症並沒有傳染性或遺傳性。盲腸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身上,患者可能會發燒。痛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右下方,當醫生按肚檢查時,病人會痛得大哭。



雖然這是很古老的疾病,但是在診斷方面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目前診斷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和身體檢查。還可以利用高解像度超聲波協助,令準確度增加,至於白血球數目、小便檢驗可以用作參考。若延誤診治,盲腸可能會化膿破裂,造成腹膜炎。



患者從疼痛開始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完整的臨牀症狀。如果開始懷疑盲腸炎但不能確定,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留在醫院觀察,家屬應該要配合。



在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小於
5歲診斷卻相當的困難,主要這年紀的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而且有部分這年紀小孩會腹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診斷延誤。最後可能在手術時,盲腸已破裂產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若較小的幼童腹瀉,同時腹脹特別厲害,除急性腸胃炎外,應要仔細評估有否盲腸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