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孩子喝水方法多籮籮













對於小孩而言,缺乏水份很可能會導致排便困難的問題。但淡而無味的開水,又怎能吸引到小朋友的青睞呢?事實上,教導小朋友愛上喝水,家長們也必定要多花心思。

首先要投其所好。加入一些生果片,例如檸檬片、蘋果片,這不單可以為開水帶來顏色上的點綴,在味道上,開水也會添上果香,從而吸引小孩多喝。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不要為求寶寶多喝水,就在水裡加入葡萄糖,因這可能會令小孩吸收了過多的糖份,反而影響了身體。

家長可以利用游戲的模式來慢慢教導,例如在寶寶面前假裝喝水,還喝得津津有味,他們會受你的行為所吸引,開始學習喝水。當然作為家長,也應以身作則多喝開水,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讓孩子培養出喝水的習慣。



最後,有一點家長是必須留意的,就是六個月以下的初生嬰兒,其實是不宜吸收過量的水份,因為他們的腎髒功能還未完善,喝水太多可能會令他們體內的鹽份過低,或會出現水中毒的情況,一般會建議每天喂食約三至四安士的白開水已經足夠。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9月25日

兒童腹瀉 - 急性盲腸炎危機




盲腸炎的成因是盲腸的開口處扭曲、腫脹、受糞便或寄生蟲等阻塞,加上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此症並沒有傳染性或遺傳性。盲腸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身上,患者可能會發燒。痛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右下方,當醫生按肚檢查時,病人會痛得大哭。


雖然這是很古老的疾病,但是在診斷方面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目前診斷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和身體檢查。還可以利用高解像度超聲波協助,令準確度增加,至於白血球數目、小便檢驗可以用作參考。若延誤診治,盲腸可能會化膿破裂,造成腹膜炎。


患者從疼痛開始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完整的臨牀症狀。如果開始懷疑盲腸炎但不能確定,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留在醫院觀察,家屬應該要配合。


在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小於
5歲診斷卻相當的困難,主要這年紀的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而且有部分這年紀小孩會腹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診斷延誤。最後可能在手術時,盲腸已破裂產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若較小的幼童腹瀉,同時腹脹特別厲害,除急性腸胃炎外,應要仔細評估有否盲腸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9月23日

兒童哮喘

哮喘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一種 呼吸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反覆陣發性之呼吸道過度反應,以及氣道收縮而產生的氣流阻滯。受影響的氣管為全面廣泛性的。阻塞的程度可從幾乎無症狀或長期咳嗽到 嚴重呼吸困難。主要兩大要素為遺傳情性過敏體質,以及接觸外在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冷空氣或細菌病毒的感染等。
 

許多人都誤解哮喘這個疾病,聽到孩子患有哮喘就會有種恐怖的心理,似乎得到絕症般會到處求醫,期望有人能一次把它治好。
哮喘一點也不可怕,只要能清楚認識它,可控制病情。在良好的控制下,哮喘兒童也可以像非哮喘兒般能有正常的生活及運動。
 
典型的哮喘症狀包括慢性咳嗽,出現喘鳴,呼吸困難及胸悶等,很多兒童哮喘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症狀,通常發生在睡覺時,快天亮時,剛睡醒時,或是運動的時候。
此外,呼吸道感染時特別容易引起哮喘急性發作,因此若在感冒之後,出現久咳不愈或呼吸急促,這可能是患上哮喘
 
哮喘症狀多變化,所以正確診斷哮喘需要非常詳細的詢問病史及身體檢查,哮喘發作主要為先天的遺傳體質加上後天的環境因素。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因素可以誘發哮喘
 
香港屬於海島型亞熱帶氣候,終年濕度高,非常適合塵蟎生長。塵蟎便成為環境中最常見的吸入型過敏原元兇,其他包括蟑螂、黴菌和花粉等。
食入性過敏原誘發哮喘實際發生率不高,其中花生、牛奶、蛋白、海鮮等過敏原亦曾被懷疑過可能會引發哮喘。非過敏原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氣候急速變冷、空氣污染、情緒壓力變化過大和劇烈運動等。
 
吸入性類固醇是預防哮喘其中一種方法。但一提到類固醇,家長會擔心其副作用。長期口服類固醇的確會有月亮臉,水牛肩,骨質流失等副作用。對於大多數的哮喘病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其劑量極小。近來也研發了一種口服哮喘藥,是另一種選擇。
 
另一類用藥是支氣管擴張劑,其作用是讓支氣管上的肌肉放鬆,使呼吸通暢而解除呼吸困難等哮喘症狀。此類藥物也有口服型、吸入型和注射型。哮喘急性發作時,通常建議給予吸入型來緩解病情;口服型支氣管擴張劑又有分長效、短效型。用藥選擇以及原則必須在兒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較為恰當,可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2013年9月17日

全面接種疫苗 替寶寶穿「保護衣」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未發展成熟,如手無寸鐵的小兵,容易成為病毒細菌的攻擊對象。望著因為「打敗仗」而吃不下睡不寧的寶寶,家長一定非常心痛。想寶寶避免病魔折磨,最有效的方法是為他們穿著「保護衣」--接種疫苗,盡早打好健康基礎,減低染病機會。

接種疫苗後,身體免疫系統會受到刺激而產生抗體,並留下記憶,倘若真的有病毒細菌來襲,身體便會自動製造相應的抗體,發揮「保護衣」功效。本港衛生署為初生幼兒至小六學生,免費提供卡介苗、乙型肝炎、小兒痲痺、白喉及痲疹等10種疫苗。其他同樣重要的疫苗還包括乙型流感嗜血悍菌(Hib)疫苗(針劑)、輪狀病毒疫苗(口服)及腦膜炎疫苗(針劑)等,家長可帶寶寶到私家診所自費接種。

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可存活於物件表面。嬰幼兒喜歡東摸西摸,如摸到受污染物件便有機會感染,觸發腸胃炎,出現嘔吐、肚瀉、腹痛等情況,嚴重更會脫水。數據顯示,有30%1歲幼兒曾感染輪狀病毒。乙型流感嗜血悍菌透過患者鼻喉分泌物傳播,會導致嬰幼兒患腦膜炎及氣管炎、咽喉炎等病症。

一次感染,或許會對寶寶身體造成長遠影響,家長絕對不能忽視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很多成年人都害拍「拮針」,更何況是皮薄肉嫩的嬰幼兒?市面的乙型流感嗜血悍菌既有單針疫苗,也有混合百日咳、白喉等的51混合疫苗。如接種混合疫苗,可減少「拮針」56針。一般建議寶寶於1歲前完成接種有關疫苗,以獲得全面保護。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團體促港府改善空氣質素


香港哮喘會表示指現時每10名香 港的小朋友之中,就有1人患有哮喘,有關數據在全球華人社會中,比例屬偏高,相信與空氣污染有關;該會建議政府應訂立措施及政策,減低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硫 以及可吸入懸浮粒子,並設立每5年檢討空氣質素的機制。香港哮喘會主席譚一翔兒科醫生指出,根據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的研究數字,本港空氣質素近年持續下滑,而且各 類污染物平均濃度持續高企,其中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比10年前上升40%。空氣污染物越來越多,亦同時會影響本港能見度,譚一翔兒科醫生指,本港能見度會因風向、 氣流及空氣含有懸浮粒子等因素日漸惡化,自2000年以來,香港在冬季能見海港的日子不足20%,並且逐年惡化。

冬季能見海港日子不足20%
空氣污染除了影響能見度,亦會影響患有長期呼吸道病患者的健康,對於患有哮喘、鼻敏感、慢阻肺病者情況更嚴重。譚一翔兒科醫生指,空氣質素差及懸浮粒子偏高都會誘使兒童以及成年人的哮喘病復發,且令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者病情惡化。

他又指,據研究數據顯示,空氣中含有的污染物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因哮喘而入院的人數便增加24%,對小童及老年人受影響至大;因呼吸道感染而向醫生求診的人數亦會增加23%,長遠更會令生活在污染空氣下的兒童,心肺功能下降。

恐將要付出更沉重醫療代價

譚一翔兒科醫生說,哮喘是全球最普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目前香港約有10%兒童有哮喘病患,即每10名兒童便有1人被診斷患有哮喘病,較15年前的4%高出6個百分比。他指,數字在全球華人社區屬高比例,主要與空氣污染及缺乏正確認識哮喘有關。他說:「假若香港政府不去改善空氣質素,政府將要付出更沉重的醫療代價。」香港哮喘會促請政府提高空氣污染指標,並定出相應的短期及中期政策,逐步減少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排放量:包括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 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污染物排放,並且每五年檢討監察機制。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9月12日

耳朵清潔別遺忘 (二)



幼童勿用耳挖
由於我們的耳道不是直路,而是由外至內稍向下頃斜,此環境令耳垢容易積聚,若我們用棉花棒或耳挖過份深入抓癢,容易把耳垢愈推愈入,也易弄傷,尤其不建議兩﹑三歲未能坐定的幼童用耳挖。成年人用耳挖也不宜太入,伸入外耳道一厘米已足夠。


手指撩耳NO!
突然感到耳朵痕癢,常因方便會用手指撩耳,這動作令耳垢愈推愈入,使耳垢長年積聚及硬化,以後難以清理,指甲也易刮傷耳道。

若耳垢已硬化難以清理,鄧醫生表示可用耳油軟化耳垢,令之後更易清潔,使用約一星期見效。常有人誤以為耳油能「溶解」耳垢,其實不能,滴耳油後也必須挖走被軟化了的耳垢才有用。

坊間有些專用作清潔耳朵的噴劑和噴槍,只適合大人使用,兒童用有機會影響耳膜,正確使用方法建議向醫生查詢。如因使用這些產品致耳膜受傷,必須盡快檢查以免惡化。


易忽略清潔部位:
耳殼摺位-耳朵的摺紋常是清潔不足的地方,易藏污垢,可引起發炎和濕疹。
外耳道-每日花半分鐘用棉花棒打圈清潔,已能保障外耳道衞生。
耳底-汗液污穢容易在耳背和耳底積聚,洗頭水的泡泡也記緊沖乾淨。



清潔耳朵 3步驟
兒童和成年人的清潔方法同樣簡單,正確步驟如下:
1)洗澡時用毛巾輕力摔洗耳門﹑耳殼﹑耳底及耳朵摺位。
2)用毛巾抹乾整隻耳朵,尤其耳門位。
3)用棉花棒沾少量水,伸入外耳道約0.51厘米,輕力打圈約10次。
4) 
清潔TIPS

l   若有污物黏著耳殼,勿乾刮硬捽,用毛巾沾溫水軟化污身後更易抹走和避免刮損。
l   棉花棒沾少量水更易黏出耳垢。
l   鄧醫生指出,煮食用的橄欖油可代替耳油使用,每次用一至兩滴入耳,持續一星期,能軟化結成硬化的耳垢。
l   使用耳機earphone會令耳垢推入耳道,尤其是塞入型那款。


幼兒清潔備忘
l   幼兒的耳道正值發育階段,清潔時小心弄傷。
l   六個月至一歲已可開始用棉花棒清潔外耳道。
l   棉花棒伸入耳門三份一深道,即0.51厘米清潔己足夠。
l   未懂說話的幼兒,常會以拉扯耳朵﹑捽揉耳朵來表達耳朵的不適感。
l   兒童的耳道較窄,或需選用較細碼的棉花棒。
l   不適宜用耳挖。



兒科專科  鄧秀碩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耳朵清潔別遺忘 (一)



我們會每日刷牙,卻未必每日清潔耳朵。有人認為耳朵無需要天天清潔,只在痕癢時才挖一挖就可以。這樣的話,長此下去耳垢容易積聚增加感染各炎症機會。其實四歲以後的兒童已需和成年人一樣每天洗澡後用棉花棒清潔耳朵。你和你的孩子,由今天開始一起養成這個好習慣吧。

耳垢積聚易受感染
孩子的耳朵是否需要清潔和應該怎樣清潔,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指出,耳朵是身體容易忽略清潔的部位之一,尤其外耳道的耳垢常長期缺乏清潔,致令耳垢形成硬塊日後難處理,耳道入水如洗頭﹑游水後也會增加外耳道發炎和感染的機會。
另外,用了錯誤的方法挖耳例如用耳挖挖得過份深入和太大力,可引致耳道受損,同樣增感染的風險。若聞到耳朵傳出臭味﹑有深黃了色分泌物滲出,可能是受到感染,建議進行檢查及加強清潔。

耳垢「自動清潔」機制
即使我們疏於清潔耳道,但也很少出現耳垢阻塞情況,原因是我們有自動清潔的機制。耳垢會由內至外遂漸推出,在日常活動中如說話﹑笑﹑進食時,會震動到牙骹和耳道,令在耳門的耳垢掉出。由於耳垢會被推出,不宜深入挖。雖說能自動清潔,但仍建議每天用棉花棒稍作清理,更保耳道健康。


耳道積水引起發炎
約有1至2%兒童會有外耳道發炎,常是因耳垢長期堆積﹑耳朵積水而未有妥善抹乾﹑日常沒有做足清潔所致。它的主要症狀包括:耳痛﹑耳殼紅腫﹑流出黃色膿液。若兒童出現以上症狀建議求診治療。

流淡色分泌是正常事
若從耳道流出的分泌物是淡色而不是像膿液的深黃色,這或是正常現象。輕微的異味也未必是受到感染,父母不用過份緊張。

給家長的建議:
從孩子小學時開始,灌輸耳朵清潔的重要,尤其在洗頭後﹑游水後,父母以身作則,並多提醒孩子仔細抹乾耳朵,及每天洗澡後用棉花棒清潔一次,但不能挖太入和太長時間。

知多啲:
耳垢是耳朵內油脂分泌各甩下的皮層混合形成,可呈粒狀或塊狀,細菌有機會在耳垢形成。



兒科專科  鄧秀碩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9月3日

夏天易染紅眼症



夏天天氣炎熱,是游泳和玩球類等活動的好時光,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小心,謹記紅眼症是會通過親密接觸或共用私人物件而廣泛傳染。紅眼症是結膜炎的俗稱,結膜就是覆蓋眼瞼內方及眼球表面的薄膜,導致結膜炎的主要成因可分為三類──細菌性、病毒性和敏感性。

細菌性和病毒性結膜炎,均非常容易透過直接接觸而傳染。細菌性結膜炎的患者會感到眼睛紅腫、刺痛、畏光或流出黃綠色膿狀分泌物,眼皮也可能難於開啟;病毒性結膜炎大部份由腺病毒感染,傳染力非常強,經常一人感染全家也可能受害,小朋友甚至會有類似感冒的病徵和發燒。


即使染上紅眼症,也毋須過份擔心,因為患者在適當治療下會在數日內痊癒。預防紅眼症的方法是要時刻注重個人衞生,保持雙手清潔、避免用手拭眼、別與人共用毛巾或洗手間用品,謹記觸摸眼睛前後要洗手,這可以減少眼睛受到病菌感染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影響視力。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孩子如何高一點?

増高方法做了沒有?

飲食:
多鈣少肉原則-飲食是兒童成長非常重要的一環,日常飲食首重均衡,並奉行「鈣質最多﹑肉類最少」的飲食原則,父母可依據食物金字塔的飲食建議,在每日準備的飯餸中按比例加入。特別留意鈣質﹑蛋白質及維他命的吸收,因它們對整體生長及長高有好處,應佔每日飲食中較多的比例。

1)鈣質:高鈣奶﹑深海魚﹑豆腐
長高主要指骨骼的生長,骨骼主要由鈣質建構,在日常飲食中,奶類﹑魚類﹑豆腐﹑芝麻﹑綠色蔬菜中,均含兒童成長所需的鈣質。兒童在三歲後,建議由喝全脂奶改成喝高鈣低脂奶,以增加鈣質﹑減少脂肪的吸取;魚類中以三文魚﹑沙甸魚﹑鰻魚﹑鱈魚等深海魚類對長高有幫助,因深海魚比淡水魚所含的鈣質較豐富。另外,豆腐﹑芝麻也是鈣量高的食物,宜多吃。
2)蛋白質:乳酪﹑蛋白﹑豆乳類
蛋白質在骨骼形成的過程中擔起「疊磚頭」的建構角色。蛋白質主要從奶類﹑乳酪﹑蛋白﹑豆腐中吸收得到,這些植物蛋白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元素之一,當然從肉食中吸收的動物蛋白也不能忽略。
3)維他命BD:綠葉蔬菜﹑陽光
所有維他命都是生長性要素,維他命中一些蛋白酵素對神經﹑腸道等多項身體發育起重要作用,其中維他命BD對骨骼的建構作用大。維他命B從菠菜﹑南瓜﹑韮菜及綠葉蔬菜中可以找到;維他命D我主要吸取途徑是陽光,雖可從蛋黃﹑動物內臟等食物中吸取維他命D,卻不宜常吃。



運動:
運動變成習慣-常說多做跳高伸展的運動例如跳繩﹑游水﹑打籃球,可幫助增高,鄧醫生指其實仍未有證據證實此說法。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適量的運動對骨骼成長絕對有益,能夠刺激生長素的產生。運動的重點在於持續性,把運動變成習慣,幫助發育,亦預防成為現今學童肥胖的一份子。父母一起做運動可變成好玩的親子活動。


1)3至6歲 每日運動半小時
三至六歲幼童適宜每日進行半小時持續性的帶氧運動,這對身心發展均有好處。其實無需安排孩子參加體育班以滿足運動量,平日帶他們到公園跑玩半小時一樣可以,經濟又玩得開心。
2)6歲以後 運動半至一小時
六歲以後,體能已有一定發展,可增加至每日做30至60分鐘運動。任何性質的運動都可以。視乎孩子的喜好,一些「假設性增高運動」如游水﹑跳繩﹑打籃球﹑跑步也非常建議。


睡眠:
8小時睡眠-學童睡眠時間愈推愈遲,而且愈瞓愈少,這有礙整體發育,睡不足的兒童體型多較瘦小。兒童最理想每晚有八至十小時睡眠,在晚上九時左右上床睡覺,做功課﹑課外活動﹑看電視﹑打機等都不是延遲入睡時間的充份理由。父母最好也以身作則,減少因娛樂而遲睡。

增高重點:
1)每晚有8至10小時睡眠
3) 晚上約9時上床睡覺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