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為何幼兒有口氣?

幼兒有口氣十分常見,基本原因是口腔問題,幼兒若疏於清潔牙齒或刷牙方法不正確,繼而患上牙齒疾病如牙周病和蛀牙等,自然會有口氣。不過,即使沒患上以上疾 病,單單是食物殘渣殘留口腔,分解時也會釋出具臭味的物質。其次便是腸胃問題,例如胃酸倒流會令胃酸伴隨消化中的食物湧到口腔,發出異味。


說不知,鼻塞也是形成口氣問題的成因之一。若幼兒用鼻呼吸不暢順,自然會轉而用口呼吸,令口腔乾燥,唾液減少。原來唾液在口腔中有潤滑粘膜和清除微生物的 功能,唾液不足會使口腔細菌增加。此外,由於唾液中含有氧分,使無法在缺氧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不能生長,若口腔乾燥,這些微生物便會滋生,引起口氣問題。


想預防孩子有口氣,最基本方法是勤於幫助他們清潔口腔,鼓勵他們多喝水,令口腔保持濕潤和清潔。由於口氣也可能由腸胃問題引致,甚至由鼻塞引起,所以口氣之有無其實是一種健康指標。如發現孩子有口氣,便應帶他們求醫,找出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醫匯818兒科專科馮偉正醫生






資料來自: Smart Parent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7日

應第一時間畀氧氣佢

14歲女童俞潔珊2012年初確診猩紅熱後不治,主診醫生因疏忽沒及時診治,被控專業失德罪成。有兒科醫生認為,若醫生看到病人出現不正常的血氧飽和度和血壓指數時,應及時處理「第一時間畀氧氣佢」。女生就讀跑馬地名校聖保祿中學,患病期間正值猩紅熱高峯期,同期亦有一名就讀聖若瑟小學的男生染病,需接受深切治療。

猩紅熱由甲類鏈球菌引致,常出現於兒童身上。除了發燒及喉嚨痛外,典型症狀還包括「草莓舌」及全身長出紅疹。

2012年猩紅熱疫情較嚴重,在女童因猩紅熱死亡同期,亦有一名11歲男童留醫,兩人分別就讀聖保祿中學和聖若瑟小學;前者停課一天消毒校園,後者也在農曆年假期間清洗校園。時任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指,九成個案為10歲以下兒童,認為這兩宗個案情況罕見,深入調查後證實病菌基因無變種,當年全港共錄1,500宗猩紅熱。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即使在一般情況下,若看到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於94%,便應嘗試找出原因,「正常應該係95%以上,如果去到90%就需要特別處理,應該第一時間畀氧氣佢」;而血壓顯示比一般情況低時,「會檢查睇吓會唔會係有感染」。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1日

醫生話你知——SGA兒童長大後也會矮小?


「醫生,我女兒欣欣快滿四歲,可是身高才九十厘米……欣欣是足月出生,當時除了『細粒』外,一切正常。唯出世至今,身高曲線就一直在百分之三以下,有甚麼方法可幫她長高?我一直以為讓她多吃一點就能追回高度……」一位家長緊張的問道。


經檢查後,欣欣的情況被診斷出屬於出生少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SGA指孩子足月出生,但滿三十七周以後,體重少於二點五公斤或身長少於四十五厘米。此類初生寶寶體型雖小,但智力及體能均發展正常,各器官功能及系統也沒有問題,而大部份都能於出生兩至三年內逐漸追回正常生長軌道,然而,亦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兒童如欣欣的情況一樣未能改善,令他們成長後高度仍會矮於正常人。

但家長請注意,切勿因為孩子矮小,便在食物方面過度催谷,這不但對長高作用不大,還會容易令孩子過度肥胖,引致日後出現新陳代謝綜合症風險如糖尿和高血壓。

家長可多運用生長圖,定期記錄孩子身高體重等身體變化。就SGA孩子而言,如到三、四歲身高曲線仍處於百分之三以下,醫學研究指出可透過注射生長賀爾蒙幫孩子追回正常生長曲線。另外,於年幼階段開始接受生長賀爾蒙療程,可以使其有較多時間發揮增高效果,而增高反應會較年長兒童更理想,尤其是頭一年,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7日

【中西醫話你知】BB夜啼點做好

BB夜晚喊,統稱夜啼,令到爸媽都不能睡得安寧,不過布里斯本大學嬰兒健康與發展心理學教授 Peter Fleming說BB的睡眠循環是每60分鐘一次,所以跟大人一樣瞓瞓下醒係面常的,只是佢哋唔識點樣自動自覺瞓番,所以先喊。當然,亦可以有其他原因令到BB半夜醒來哭不停。請來中醫爸B – 馬琦傑醫師和兒科專科醫生 ─ 馮偉正醫生,從中醫和西醫兩個不同的角度,為大家解答BB夜啼的問題,令各位爸媽今晚有覺好瞓!

西醫:分生理及情緒兩方面

馮偉正醫生稱BB夜晚哭鬧,實屬正常反應,原因是基於BB的生理和情緒上的需要。情緒上的需要是指是BB感到不安或者受驚,而生理上的需要就是BB可能有便便,需要換尿片,如果BB哭鬧的時間太長,可能代表BB身體出現不適。

1. 媽媽首先要保持冷靜,然後就要找出BB哭鬧的可能性,檢查BB是否有便便,再留意睡房的環境是否安全,例如有沒有東西倒了下來,又或者BB是否被昆蟲咬。

2. 接著,媽媽可以在此時輕撫BB的身體,摸摸BB的肚子,作眼神交流,又或者用溫柔的聲線叫BB,若是BB都未能停止哭鬧,才把BB抱起,若哭鬧的時間太長,就要去看醫生。

3. 而BB的飲食則要注意定時和定量,盡量令BB感到舒適,令BB有着預期的飲食規程,可減少哭鬧的次數。

馮偉正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ohpama.com/213801/pamajunior/%E3%80%90%E4%BB%8A%E6%99%9A%E6%9C%89%E8%A6%BA%E5%A5%BD%E8%A8%93%EF%BC%81%E3%80%91%E4%B8%AD%E8%A5%BF%E9%86%AB%E8%A9%B1%E4%BD%A0%E7%9F%A5bb%E5%A4%9C%E6%99%9A%E5%96%8A%E9%86%92%E9%BB%9E%E5%81%9A/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