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人奶BB少濕疹 多得母食益生菌

近年餵哺母乳成為大趨勢,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吃母乳的BB抵抗力較好。有兒科醫生指出,除了母乳本身有抗體可幫助BB抵抗疾病,若餵母乳的媽咪多進食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BB的抵抗力更可進一步增強。



「吃人奶的BB,絕大部分很少患腸胃病。」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說,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乳鐵蛋白,有助預防影響腸胃的病毒。「另外,人奶中還有白血球,以及抗體丙球蛋白,它可直接殺死病菌,增強BB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媽咪在餵母乳期間,若多吃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對BB的抵抗力也有幫助,特別是可減少敏感症。


「最明顯是濕疹,濕疹大多是在出生後三個月至一歲發展而成,若這期間吃人奶,體質敏感的程度可明顯減低。對防止BB將來患哮喘的功效雖然不明顯,但減低了早期體質的敏感度,也有助延遲哮喘的發生。」譚醫生說。

BB多曬太陽加強免疫功能


譚醫生又提醒家長要多讓BB曬太陽,「與其讓他參加playgroup,不如帶他到公園,適量地曬太陽可加強免疫功能。」不過,他強調,注射疫苗始終是BB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人奶有效,但不是針對性,而是普遍性。疫苗則是針對特定疾病,製造出抗體及抵抗細胞,讓BB真正遇到該病的致病原時有抵抗力。」


他說,在BB出生第一年,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症、乙型肝炎等都值得接種。「另外,非常重要的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最常引致BB呼吸道感染和腦膜炎感染的一種細菌。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值得打,個案雖然不多,但萬一患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後果可以很嚴重!最重要、最危險的病,即使注射了疫苗,還要依靠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做大部分工作,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所以吃人奶、戶外活動等都不可疏忽。」

餵奶不難 首要放鬆


不少母親想餵母乳,卻感到不易掌握,餵得不好。資深註冊護士梁潔珍姑娘,認為最重要有兩點:「其實餵奶的技巧不難,抱BB的方法也很簡單,媽咪首先不要緊張,因為愈緊張愈難出奶。有些媽咪來到這裏,我見她把BB抱得很緊,都會叫她先把BB放下,然後我替她按摩肩膊、頸部,讓她放鬆下來,才開始教餵哺技巧。另一個原則是餵奶時注意BB的頸骨要直、身體不可兩側扭曲,因為這樣BB吞嚥會較困難。」
至於有些母親餵奶導致乳頭損傷,梁姑娘指多是由於抱BB的位置不正確,「通常我一看損傷在乳頭的哪部分,已可判斷出抱BB的姿勢錯在哪裏。」
兒科專科醫生 譚一翔




資料來源:metro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2月23日

應第一時間畀氧氣佢

14歲女童俞潔珊2012年初確診猩紅熱後不治,主診醫生因疏忽沒及時診治,被控專業失德罪成。有兒科醫生認為,若醫生看到病人出現不正常的血氧飽和度和血壓指數時,應及時處理「第一時間畀氧氣佢」。女生就讀跑馬地名校聖保祿中學,患病期間正值猩紅熱高峯期,同期亦有一名就讀聖若瑟小學的男生染病,需接受深切治療。

猩紅熱由甲類鏈球菌引致,常出現於兒童身上。除了發燒及喉嚨痛外,典型症狀還包括「草莓舌」及全身長出紅疹。

2012年猩紅熱疫情較嚴重,在女童因猩紅熱死亡同期,亦有一名11歲男童留醫,兩人分別就讀聖保祿中學和聖若瑟小學;前者停課一天消毒校園,後者也在農曆年假期間清洗校園。時任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指,九成個案為10歲以下兒童,認為這兩宗個案情況罕見,深入調查後證實病菌基因無變種,當年全港共錄1,500宗猩紅熱。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即使在一般情況下,若看到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於94%,便應嘗試找出原因,「正常應該係95%以上,如果去到90%就需要特別處理,應該第一時間畀氧氣佢」;而血壓顯示比一般情況低時,「會檢查睇吓會唔會係有感染」。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2月16日

兒童腹瀉 - 急性盲腸炎危機

   


盲腸炎的成因是盲腸的開口處扭曲、腫脹、受糞便或寄生蟲等阻塞,加上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此症並沒有傳染性或遺傳性。盲腸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身上,患者可能會發燒。痛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右下方,當醫生按肚檢查時,病人會痛得大哭。 


雖然這是很古老的疾病,但是在診斷方面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目前診斷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和身體檢查。還可以利用高解像度超聲波協助,令準確度增加,至於白血球數目、小便檢驗可以用作參考。若延誤診治,盲腸可能會化膿破裂,造成腹膜炎。


患者從疼痛開始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完整的臨牀症狀。如果開始懷疑盲腸炎但不能確定,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留在醫院觀察,家屬應該要配合。


在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小於5歲診斷卻相當的困難,主要這年紀的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而且有部分這年紀小孩會腹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診斷延誤。最後可能在手術時,盲腸已破裂產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若較小的幼童腹瀉,同時腹脹特別厲害,除急性腸胃炎外,應要仔細評估有否盲腸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2019年12月9日

【兒科醫生教路】訓練孩子獨自睡的4個步驟

父母目睹寶寶由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又到蹣跚學步,慢慢變得獨立,是既喜且憂,又充滿矛盾。既想他快些獨立又不捨得,其中讓孩子獨自睡就有很多意見。究竟在甚麼時候才讓孩子和自己分牀睡?孩子獨自睡又經常哭怎辦?找來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為父母解答疑難


1. 孩子分牀睡的決定準則

一般來說,六至八個月的BB未能與人溝通,由八至九個月開始,他們開始認到人,知道在他們身旁的人是誰,面對親人會笑,面對陌生人會怕,所以小朋友的發展過程由認知環境開始。小朋友從小就要有Sleep training (睡眠訓練),八、九個月大的小朋友開始認識到不同環境的分別,可以讓他們在此時開始自己睡覺。

2. 分牀睡的準備

從小要訓練BB飲奶之後的睡眠習慣,父母不要常在BB飲奶後抱住他們哄入睡,讓BB一開始就培養自己入睡的習慣。父母亦可以準備一些sleeping partnerBB,例如公仔、毛巾、枕頭,一來令他們有安全感,二來替代家長哄睡覺的角色。不過,要區分父母和小朋友睡眠的區域,但注意不可以在同一張牀上分區域,而是在兩張不同的牀上劃分,睡覺時父母和孩子是要沒有接觸的,這才讓BB可以真正獨立入睡。」

父母在寶寶開始獨立睡覺時,千萬不要先手抱寶寶,待入睡再放上牀。真正成功的sleep training 是一開始進入睡眠狀態就由寶寶自己進行,即由入睡前一刻開始。否則寶寶在半夢半醒之間,發現自己身處牀上,哄他們入睡的人卻不在身邊而感到害怕,然後就會哭。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又會去抱抱寶寶使他們入睡,之後寶寶再紮醒又感害怕,形成更差的局面。因此,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睡眠習慣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3. 分牀睡後的心理、生理變化

然而,孩子和父母分牀睡之後,心理和生理也會有一些變化。由與父母同睡到獨自睡覺的過程,大約有兩至四星期的過渡期,寶寶睡覺時會有輾轉反側、不斷紮醒的情況。有些父母看到寶寶睡不穩會感到自責,擔心孩子會產生父母不理會自己的心理陰影。實際上,小孩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是沒有印象的。要讓寶寶有真正的睡眠訓練,父母就要完全放手。要留意子女與父母同睡,長遠會令子女增加不安全感、自信心下降,對父母而言,則睡眠素質下降,翌日精神不佳。

4. 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

怎樣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只要小朋友全晚都熟睡,就代表他已經習慣了獨自睡覺。相反,若是輾轉反側一、兩小時,就代表未習慣。家長有時跟不上小朋友的發展,常當孩子是初生BB,見到他們一哭就抱起他們,這就是孩子遲遲不習慣獨自入睡的原因。所以,歸根究柢,家長真的要放手讓孩子有正確的睡眠訓練,這才可真正解決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2月4日

踏入高峰期 防爆手足口病

小二的強仔不停咳嗽,飛沫及鼻涕直噴向皮球,他隨即就將球拋給其他一起玩耍的同學,病毒藉皮球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班上至少有三分一孩子染上手足口病。衞生防護中心宣布,本港已踏入手足口病高峰期,要預防孩童上學時被傳染,便要做足防患措施。

兒童感染高危族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已有至少十家院舍爆發手足口病,當中包括多家幼兒中心及幼稚園,受影響兒童已逾四十人。兒科醫生鄧秀碩指,兒童因抵抗力較成年人弱,加上欠缺自理能力,又愛吮手指,故特別容易成為病毒的攻擊對象。

傳染性高易大爆發


手足口病主要由腸病毒包括腸病毒71型(簡稱EV71型)及柯薩奇病毒A16型引發,具高度傳染性,而且較感冒菌更為耐熱,可於攝氏五十度以下存活,加上繁殖速度快,最容易於人多密集的地方造成大爆發,例如學校、院舍、波波池及公園等。當孩子染病,並於校園內隨處打噴嚏及咳嗽,病毒一旦污染了扶手、玩具及圖書等,其他孩子觸碰後,便有機會被傳染,繼而造成大爆發。

鄧醫生表示,EV71型是比較嚴重的腸病毒之一,它乃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常於炎熱的東南亞地區出現,可導致嚴重的疾病如腦炎及心肌炎等。雖然其致命率只有百分之一,惟亦有一定的殺傷力,於十年前便曾於台灣大爆發,不少患者被病毒襲擊中樞神經系統而病歿。

靠自身免疫力抗病

鄧醫生續指,手足口病部分病徵與感冒相似,包括發燒,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然而病發一至兩天後,舌頭、牙齦及兩腮均會出現紅疹,繼而潰瘍,手腳亦會出現扁平或凸起的紅點。現時尚未有疫苗或相關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靠自身抵抗力抗病,於一至兩周內可自行痊瘉,其後更可獲相關病毒抗體,因此成年人較少患此症。

不過鄧醫生提醒大家,小時候曾患手足口病的成年人,亦可因感染其他類型的腸病毒而再度病發,但病徵較幼童輕微,容易被忽略,故如父母患病而又疏忽治理,便很易傳染家中孩子。因此建議成人病發時,應自我隔離且勿上班,直至身上的水疱變乾及結痂為止。

  ■腸病毒可依附在玩具及衣物上,故應定期潔淨。

  ■五歲以下幼童乃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族群。

  ■即使病情不嚴重,孩子仍應休假、避免出席集體活動及別往泳池嬉水,以免傳染他人。

  日常嚴防有法

  1. 經常勤洗手,特別於飯前、如廁、清理嘔吐物、更換嬰兒尿片後,應徹底潔手。

  2. 咳嗽、打噴嚏時掩蓋口鼻,避免飛沫四濺,以及要妥善處理帶有分泌物的垃圾。

  3. 勿共用毛巾及食具等個人物品。

  4. 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 常以1︰99濃度的漂白水清潔環境及用品。

  6. 有可能染有口鼻分泌物的物品應以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洗。

  7.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

可經由糞便傳染


兒科醫生蘇傑榮表示,雖然肚瀉及嘔吐並非手足口病的常見症狀,惟此症始終由腸病毒引起,病毒會殘留於糞便內數星期,故即使孩子已沒相關症狀,家長亦別掉以輕心,應小心處理孩子的糞便,以防病毒有機可乘。他建議病童至少應休假兩周,確保體內病毒已徹底清除才上學。

中醫重滋陰清熱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於中醫學上,手足口病屬外邪病毒入侵,但也不排除患者本身陰虛生內熱所致。他解釋,陰主寒,陽主熱,人體要陰陽平衡才屬健康,陰虛即體內缺乏陰氣,未能制衡陽氣,令體內陰陽失衡。他建議患者適量食用海產如花膠及海螺等補充陽氣,日常亦可多喝沙參瘦肉豬𦟌湯補充身體正氣,以防病邪入侵。

兒科專科醫生
鄧秀碩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yaho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27日

餵哺母乳 預防BB牛奶過敏 (下)



半歲前避免飲用

BB對牛奶蛋白敏感而出現過敏徵狀,其實亦非棘手問題。譚醫生指,BB的牛奶過敏徵狀通常都會在一歲以後慢慢消失,免疫系統問題可漸漸得到改善。BB在半歲前避免進食牛奶製品,可以避開過敏問題。雖然過敏情況可自然過渡,但若BB的過敏徵狀嚴重,而又不加理會,病情惡化的機會就會增加。故此,一旦發現或懷疑BB對牛奶過敏,過敏反應又不重輕微,爸媽就應帶其面見兒科醫生,讓醫生採取相應措施處理。

停飲與否 醫生決定

另外,應否讓BB完全停止飲用牛奶和食用牛奶製品,應由醫生視乎病情決定。一般而言,BB若因飲用牛奶而出現嚴重濕疹和腸胃反應,醫生會建議BB在半歲以前暫停進食牛奶或其製品。而在半歲以後,爸媽可在聽取醫生意見下,逐步嘗試讓BB飲用牛奶及牛奶製品,如沒有再出現過敏反應,就可慢慢恢復正常的食用次數和份量。

替代性奶粉

譚醫生表示,可改以高度水解蛋白粉(Extensively Hydrolysed Formula),取代一般奶粉餵養BB。這類奶粉也含有牛奶蛋白成份,但其蛋白質已被分解大半,變成較細小的肽,致敏度大大降低,適合有牛奶過敏的BB飲用。

高水解奶粉大致已能解決BB過敏的問題,可是亦有少數,約5%的過敏BB需要飲用氨基酸奶粉(Amino Acid Formula),這是一種人造奶粉,其蛋白質是全氨基酸組成,能完全避免BB出現過敏反應。不過氨基酸奶粉價格較高,又不易買到,而且味道亦不太好,對大部份的過敏BB來說,高水解度的奶粉已是上佳選擇。

6月全母乳餵哺

講到預防BB出現牛奶過敏反應,特別是皮膚問題,譚醫生建議家族有過敏病史的BB可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以全母乳餵哺。若不能每餐都餵母乳,媽媽則可選擇部份水解奶粉,亦有助預防BB的過敏情況。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20日

餵哺母乳 預防BB牛奶過敏 (上)

牛奶營養豐富,嬰兒奶粉亦由牛奶改造而成。在BB開始進食固體輔食後,父母也會讓BB食用牛奶米糊等製品。但是,牛奶是最常見的致敏源之一,會令對牛奶過敏BB生病。不過只要找出過敏的來源是牛奶,問題其實不難解決;而以全母乳餵哺BB,更可作事前的預防。

成因過敏體質

兒科專科譚一翔醫生指,人進食後,食物會被身體消化及吸收,過敏情況是身體一種過度反應。有些BB先天有過敏體質,即遺傳因素令免疫系統容易產生反應攝取致敏蛋白質令免疫系統受刺激,日子一長就令免疫系統功能發生改變,產生抗體igE,即E球蛋白及各種過敏細胞,這些細胞會帶來過敏疾病。牛奶就是當中最常見的致敏原之一,有過敏體質的BB攝取了牛奶蛋白,就會產生各種過敏反應。

成因家族遺傳

為了檢測BB是否對牛奶過敏,醫生會為其進行身體檢查,驗明BB有沒有E球蛋白抗體,尤其是針對牛奶的E球蛋白。同時,因為過敏情況受遺傳影響,醫生會查考家族病史,若BB的親屬如父母、兄姊、叔叔、表哥姊等人有牛奶過敏的病患紀錄,BB患牛奶過敏的機會便會大大提升。

慢性過敏徵狀

-濕疹問題
BB 3個月大或以後,臉頰、頸項和身體上的皮膚會變得粗糙,並有紅腫和破損,讓BB痕癢不適,而用手抓癢,出現脫皮。若BB繼續飲用牛奶,情況會持續惡化,皮膚會越來越粗糙,失去原有光澤。

-腸胃問題
BB會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這並非腸胃炎的反應,而是BB對牛奶敏感的徵狀之一。同時,BB亦可能會有慢性腸胃炎或營養不吸收的問題,使他無論吃多少都胖不起來。

-呼吸道問題
BB 會咳嗽、喉嚨有痰、及有呼吸不暢順的情形。雖然這類徵狀較少出現,但亦可能是牛奶過敏的反應,爸媽可多加留意。


急性過敏徵狀

較少見的急性徵狀會表現在皮膚和腸胃方面。在皮膚方面,當BB飲用牛奶後,皮膚上沾到牛奶的地方,如嘴唇、臉頰很快會出現紅腫,臉上浮現一撻撻風疹,令BB痕癢不止。但是,起風疹的情形也會很快消散,通常在飲奶後幾個鐘後,或服藥過後就會退去。

其次,在腸胃方面,BB飲牛奶後會把奶全部吐出來,並可能伴隨肚痛情況;而肚瀉亦是過敏表現,但就較少見。


 兒科專科譚一翔醫生

........續









資料來自: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家族有「敏感底」易患哮喘 二手煙可刺激發作 (下)

當測試發現兒童的肺功能不足,或一氧化氮含量偏高,再配合使用氣管舒張劑發現哮喘情況有改善,臨床上便會診斷病童患上哮喘,需用藥例如類固醇作控制。



要預防患哮喘,家長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餵哺母乳增加子女抵抗力,並讓子女接受疫苗注射減少病毒感染,藉此減低呼吸道的敏感反應,亦避免接觸二手煙、交通造成的污染空氣及塵蟎。譚建議要培養運動習慣、放假多到戶外吸新鮮空氣、作息有序,都對心肺健康、免疫系統有幫助。至於已確診的病童,及早適當診治,做好上述措施也很重要。



譚指,空氣清新機對改善室內空氣質素有幫助,尤其設HEPA系統可減少PM2.5懸浮粒子數目,但對預防敏感症包括哮喘則無研究證實,加上病童不會全日留家不外出,相信對預防或改善哮喘作用有限。



譚指,臨床上不少家長當知道子女確診哮喘後都難以接受,擔心「唔斷尾」、要成世食藥,或誤解長期用類固醇會影響生長或健康。類固醇是控制哮喘的主要藥物,多數病童使用的類固醇都屬於低劑量,即每日少於400微克或以下,屬安全水平,正確使用並不會帶來副作用。

若不及早控制哮喘,病情輕微可變成嚴重,哮喘病發不但令病童「喘得好辛苦」,病情嚴重更會有性命危險。譚指,病童肺功能減弱會增加感染風險及影響生長,包括較一般小朋友生得矮小。至於哮喘可否斷尾,其實及早控制哮喘,更有助減低病童日後復發風險。數據顯示,哮喘的兒童及成人發病率分別為10%及5%,反映兒童期病情有效受控,可減少長大後復發機率。


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譚一翔








資料來自: 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6日

家族有「敏感底」易患哮喘 二手煙可刺激發作 (上)

咳得多是否會演變成哮喘?父母患敏感症子女亦容易有哮喘?家長普遍對小兒哮喘有不少疑問,專家指出咳嗽只是反映氣道出問題,但不會因久咳而變成哮喘,但有敏感症家族史、曾受感染、接觸二手煙等卻是引發兒童哮喘的高危因素,家長多了解哮喘成因,有助預防子女患病。



不少家長都擔心幼兒經常咳嗽或「咳極唔斷尾」,長遠會引起哮喘。香港兒童呼吸及過敏學會榮譽會董、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咳嗽其實是一個症狀,引發兒童咳嗽的原因眾多,常見為感染,例如感染傷風感冒、患上肺炎、氣管炎,亦有可能是出現敏感症如哮喘。




天氣轉變、壓力大、情緒變差、接觸二手煙等,也是可以令哮喘發作的原因,譚指,哮喘屬於長期過敏性氣管發炎,當病人氣道受刺激,支氣管收窄,以致氣道受阻,引起氣喘、發出「hehe」的喘鳴聲音、咳嗽及有痰等症狀。咳嗽可由哮喘引起,但久咳卻不會演變成哮喘,臨床不會單靠咳嗽就診斷病人有否哮喘發作。




譚指,80%病童本身有過敏體質,容易有過敏反應,或有敏感症家族史,如父母、兄弟姊妹或祖父母有鼻敏感、濕疹或哮喘等敏感症,兒童也容易有敏感症包括哮喘。另外,後天因素也會令氣管變差,令屬過敏體質的兒童更易有哮喘病,包括一歲前曾感染呼吸道病毒,兒童期經常接觸二手煙、受污染空氣,如家人在家吸煙、住所接近交通繁忙的馬路,或經常接觸致敏源等。




懷疑小朋友患上哮喘,醫生可透過測試確診,譚稱,包括適合六歲以上肺功能測試、適合五歲或以上的一氧化氮含量測試。其中肺功能測試,通過呼氣及吸氣過程,評估兒童氣管有否受阻塞。評估呼氣時的一氧化氮含量測試,是因為哮喘病人氣管內的敏感性白血球數量較多,一氧化氮為白血球代謝物,若含量高反映可能有哮喘。


......續




資料來自: 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30日

寶寶智力發展 先天、後天的迷思

寶寶頭腦機靈,健康乖巧是父母最大願望。為什麼有些孩子好像特別聰明、有些卻比同齡小朋友發展得慢一點,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使然?相信以上是很多家長心裡的疑問。無論如何,小朋友日後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家長不應為一時的表現為孩子定性;同時也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腦部健康,畢竟健康才是智力發展的基石!

問:請問寶寶智力的高低是取決於什麼因素的呢?遺傳、先天、營養還是後天訓練?

孩子智力的高低主要是決取於先天的。高智商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智商也會比一般人高。營養方面,雖然現在有很多營養元素都聲稱可令小朋友的腦部發育更好,可是尚未有強力的醫學實證支持。話雖如此,後天的培養也不可忽視。因為智商高和學習能力及表現並不是絕對掛鉤的,想孩子有所成就、聰明伶俐,適當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啊!

問:家長如果想寶寶智力發展得更好,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是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很多家長常以為讓小朋友學習不同的樂器、語言等同多接觸事物;其實理想的方法是讓小朋友在無壓力下多看看這個世界。例如學齡前的兒童,家長可多帶他去郊遊、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遊戲等等,以外界不同事物來刺激孩子的腦部發展,啟迪智能。學齡後的孩子可參觀博物館、參加輕鬆的興趣班等來讓他對不同事物有初步接觸,很快你會發展他對那些事物有獨特的天份及興趣,再向該方向加強培育。

問:寶寶腦部發展是否分階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今年1月的報告顯示,寶寶出生後的首1,000天的對大腦發展十分關鍵。在這1000天內,寶寶的大腦每秒能建立1,000個神經元連接,這速度其後無法再現。神經元連接有助寶寶發展大腦功能和學習能力,並為寶寶未來的健康和幸福打下基礎。

問:請問有什麼因素可令孩子智力發展出現問題?疾病有機會嗎?

意外(如撞傷腦部)、疾病都有機會令孩子的智力出現問題。香港是一個發達城市,雖然因為疾病影響腦部的個案不太普遍,可是每年仍有小朋友感染會傷害腦部的疾病,如「日本腦炎」、「腦膜炎雙球菌」等。由於這些疾病會影響智力,對小朋友的傷害特別大。

問:這些可影響智力的疾病是如何感染的?可以如何預防?

這些疾病都屬傳染性疾病。例如「腦膜炎雙球菌」由飛沫感染,由托兒所照顧或上學後的小朋友特別易受感染。而「日本腦炎」則是由蚊子傳播,小朋友特別易受蚊子叮咬,也屬高危一族。家長除了教導小朋友衛生常識及做好防蚊工作外,及早注射疫苗也是一個好方法。現時疫苗早於孩子9個月大已可注射,為孩子提供更全面保護。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intellectual-development.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23日

過敏性休克 嚴重者15分鐘內致命

不少香港人或有過敏體質,然而未必每個人也聽過「過敏性休克」,患者會出現腫脹、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更可於15分鐘內致命 ,當中又以兒童較常發生,或需使用腎上腺素急救。

兒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發達國家普遍有1至2成人有過敏,平均1個月便有大概4至5人因敏感向他求診。而50%的過敏性休克都由食物過敏引致,藥物敏感亦會引致此情況。因接觸過敏源後,細胞會釋放發炎因子,令微絲血管滲漏及擴張,出現急性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的早期徵狀包括嘴唇、舌頭腫脹;眼、面部麻痺腫脹;後來則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失去知覺,甚至致命。

譚指,過敏性休克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有可能在進食數次後才出現。他提醒家長在頭幾次喂食時先予少量,以測試幼兒是否對食物過敏。

若遇到過敏性休克該如何處理?譚提醒,先檢查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環情況,並把患者躺平或提高其雙腿,讓血液流到心臟。因過敏性休克足以令患者在15分鐘內致命,譚建議過敏體質人士請醫生處方單劑量腎上腺素的急救筆並隨身攜帶,呼吸困難時即可在大腿注射,可助放鬆氣管肌肉作救命之用。









資料來自: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458569/%E9%81%8E%E6%95%8F%E6%80%A7%E4%BC%91%E5%85%8B%E3%80%80%E5%9A%B4%E9%87%8D%E8%80%8515%E5%88%86%E9%90%98%E5%85%A7%E8%87%B4%E5%91%BD?mtc=100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16日

港50萬哮喘病人 每年近百死


 
本港有不少人患哮喘,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其嚴重性,香港哮喘會表示,本港有近50萬哮喘病患者,在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80至100宗因哮喘而死亡的個案。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於2008年,在超過7500宗因哮喘發作引致的醫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當中近四成個案的年齡是在24歲或以下,另有91宗因哮喘而引致死亡的登記個案,當中7成為長者。 

哮喘入院 四成24歲以下

哮喘會榮譽顧問黃永堅教授表示,住院及死亡個案看似不多,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比例偏高:本港哮喘住院率是澳洲的3倍,死亡率是芬蘭的8倍。在過去十年,本港的哮喘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哮喘會主席譚一翔指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引致哮喘病發率增加,加上哮喘病患者經常自行調校藥物服用量,令病情加重。他建議病人不應單獨使用長效氣管舒張劑, 但舒張劑並沒消炎作用,應與吸入式類固醇一起使用,以減低死亡風險。 病人平日在家也可使用最高流速計簡易測試自己的肺功能,一發現最高流速只達平日的6成或以下,即顯示肺功能顯著減弱,應立即求診。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10日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2)

空氣清新機助改善


空氣中的二手煙、空氣污染和致敏原,特別影響鼻子。如果小朋友住在空氣較差的環境,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新機,過濾懸浮粒子,令PM10及PM2.5等細懸浮粒子數量減低,對改善鼻敏感問題有幫助。然而負離子空氣清新機只能過濾到大的粒子,幫助不大。

有人以為抽濕能改善鼻敏感,其實空氣乾燥的時候,鼻的分泌會變多,來溫暖和濕潤空氣,分泌多了也會黏上更多塵埃,更令鼻子不舒服。濕度高的時候,空氣則會把致敏原黏住,增加致敏風險。但香港普遍全年濕度高,抽濕亦沒大作用,倒不如從減少致敏原入手。

用防蟎套隔絕塵蟎

致敏原塵蟎是顯微鏡下才看到的動物,以吃人類掉下來的皮屑維生,枕頭、地氈、厚窗簾,都是其溫床,「你每晚睡覺,其實有幾千隻塵蟎和你一起睡,如果能減低和塵蟎的接觸,人就少一點敏感。」

因此家居盡量不要用地氈,窗簾不要太厚,盡量減少毛公仔。床褥、枕頭等可用一個防蟎套套住,防蟎套織得緊密,令塵蟎走不出來。先套防蟎套,再鋪床單,塵蟎就在裏面餓死走不到出來,避免小朋友和塵蟎接觸,減少致敏機會。

鹽水洗鼻可紓緩


譚醫生笑言「鼻敏感難醫過哮喘」,因為鼻敏感的徵狀相對輕微,患者見情況不太嚴重便掉以輕心。現時鼻敏感多以類固醇噴鼻劑作治療,因劑量其實很低,只要依隨醫生指示用藥,基本上不會有副作用。病人也可用鹽水清洗鼻腔,洗走鼻腔內的致敏原,因為當中沒有藥物成分,所以患者可以隨自己需要清洗,也能紓緩徵狀。

兒科醫生譚一翔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1)

春季來臨以後,鼻敏感人士頻頻叫苦。其實在香港來說,花粉並不是主要的致敏原。到底為甚麼鼻敏感會發作?平日可以做些甚麼來避免日日打噴嚏、流鼻水?由兒科醫生講解甚麼引致鼻敏感,及小童患有鼻敏感的話,會有甚麼問題。

動物毛髮塵蟎引致

鼻敏感是人體對致敏原產生過激反應,「感染是病毒走入你身體內的組織繁殖,破壞組織,引起發炎的反應。致敏原不會破壞組織,不會繁殖,正常人體不會怕,可以分解或趕走,但敏感的人,因為這些東西刺激敏感的反應,社會上大概兩、三成人有敏感體質。」兒科醫生譚一翔說。

在香港引致鼻敏感發作的致敏原多為貓毛、狗毛、塵蟎、曱甴等,反觀樹木、花粉等,在香港反而不是主要致敏原。大家可能以為人們吸到貓毛、狗毛,引致敏感發作,其實是因為動物毛髮有一些動物的蛋白,如口水等,都可以引致敏感,我們用手觸碰到後,再摸到鼻子,就會引發敏感反應。塵蟎和曱甴的外殼和排洩物,都會引致敏感。

可能影響面部發育

雖然鼻敏感徵狀與初發感冒相似,然而,鼻敏感徵狀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而且沒有發燒等其他病徵,因此不難分辨。小朋友一般應該有足夠睡眠,所以如果看到小朋友有黑眼圈,可能是因為鼻敏感,鼻敏感發作的時候,黏膜及血管會腫脹,血液循環因而變慢,而鼻竇正正在眼下方的面頰內,血液流動不暢,就是我們看到的黑眼圈。若小孩患有鼻敏感,長期避免用鼻呼吸,可能會影響小孩面部發育,因此不能對鼻敏感掉以輕心。

....... 續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23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下)

咳嗽成因逐點睇

異物入肺: 幼童誤吞異物並跌入氣管,肺部持續受刺激可導致咳嗽發生。


病毒感染: 此乃最常見導致幼童咳嗽的原因,特別是冬季和春季,病毒最為活躍,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嗽極為常見。


過敏症(環境)因素誘發: 二手煙乃是氣管大敵,其次是存在於空氣或日常用品當中的致敏原,包括塵蟎、寵物毛髮等。如果父母擁有過敏病史特勞斯哮喘、鼻敏感或濕疹),其子女的體質有可能容易過敏,反映有較高機會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刺激而誘發過敏病症,故應及早預防。


胃酸倒流: 胃酸逆流而上,並湧至食道及咽喉,胃酸對食道、氣管而言屬異物,當黏膜受到胃酸刺激,即可引發咳嗽。


冷凍食物雪糕或凍飲等食物經過氣管時令其儼如受到「冷鋒」突襲,溫度驟降使氣管受刺激,造成敏感咳嗽。


咳嗽離不開痰多?

氣管內有一些製造痰液的腺體,每當氣管受到感染或出現敏感症狀,腺體便會大量製造痰液。換句話說,如果咳嗽由病毒感染或敏感引起,多數會有痰多徵象。相反由異物入氣管而致的咳嗽未必有痰多病徵。
提到痰液,幼童不懂咳痰乃正常事,這亦無礙疾病痊癒。因為,咳嗽是清除痰液和保護下呼吸道的一個很好的防禦機制。咳嗽時,胸腔肌肉,肋間肌肉和橫隔膜等會收縮,過程能使肺內的氣體衝上呼吸道並將氣管黏膜上的分泌物帶走。萬一分泌物無法全帶走,只要它能夠上移至喉嚨並讓幼童吞下,便可經由食道落入大小腸,最終經肛門隨大便排出。雖然排痰不像咳痰直截了當,但仍不失是一個將痰液有效帶離身體的好方法。


保護呼吸系統從小做起

有所不知,呼吸系統的健康狀態與一個人的生病次數多寡存在微妙關係,這源於它是對抗病毒和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防線愈穩固扎實愈能擁有健康。何醫生建議家長應從小注意幼童的呼吸系統健康,成就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轉天氣時必需注意上身保暖,特別是頸部和胸腔部位。
  • 不宜過早入讀學習班或學前班,課室乃病毒溫床,容易受到感染致病,削弱免疫力。
  •  6個月或以上的嬰幼兒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預防生病。
  • 避免接觸二手煙。
  • 強壯身體,包括注意飲食均衡、有足夠休息和適量運動。運動方面,游泳值得推介。游泳的過程中着重呼吸節奏和全身肌肉協調,加上泳池環境濕潤,池水亦是恆溫,全都對氣管有利。只要勤加練習,心肺功能定得到提升。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