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下)

咳嗽成因逐點睇

異物入肺: 幼童誤吞異物並跌入氣管,肺部持續受刺激可導致咳嗽發生。


病毒感染: 此乃最常見導致幼童咳嗽的原因,特別是冬季和春季,病毒最為活躍,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嗽極為常見。


過敏症(環境)因素誘發: 二手煙乃是氣管大敵,其次是存在於空氣或日常用品當中的致敏原,包括塵蟎、寵物毛髮等。如果父母擁有過敏病史特勞斯哮喘、鼻敏感或濕疹),其子女的體質有可能容易過敏,反映有較高機會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刺激而誘發過敏病症,故應及早預防。


胃酸倒流: 胃酸逆流而上,並湧至食道及咽喉,胃酸對食道、氣管而言屬異物,當黏膜受到胃酸刺激,即可引發咳嗽。


冷凍食物雪糕或凍飲等食物經過氣管時令其儼如受到「冷鋒」突襲,溫度驟降使氣管受刺激,造成敏感咳嗽。


咳嗽離不開痰多?

氣管內有一些製造痰液的腺體,每當氣管受到感染或出現敏感症狀,腺體便會大量製造痰液。換句話說,如果咳嗽由病毒感染或敏感引起,多數會有痰多徵象。相反由異物入氣管而致的咳嗽未必有痰多病徵。
提到痰液,幼童不懂咳痰乃正常事,這亦無礙疾病痊癒。因為,咳嗽是清除痰液和保護下呼吸道的一個很好的防禦機制。咳嗽時,胸腔肌肉,肋間肌肉和橫隔膜等會收縮,過程能使肺內的氣體衝上呼吸道並將氣管黏膜上的分泌物帶走。萬一分泌物無法全帶走,只要它能夠上移至喉嚨並讓幼童吞下,便可經由食道落入大小腸,最終經肛門隨大便排出。雖然排痰不像咳痰直截了當,但仍不失是一個將痰液有效帶離身體的好方法。


保護呼吸系統從小做起

有所不知,呼吸系統的健康狀態與一個人的生病次數多寡存在微妙關係,這源於它是對抗病毒和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防線愈穩固扎實愈能擁有健康。何醫生建議家長應從小注意幼童的呼吸系統健康,成就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轉天氣時必需注意上身保暖,特別是頸部和胸腔部位。
  • 不宜過早入讀學習班或學前班,課室乃病毒溫床,容易受到感染致病,削弱免疫力。
  •  6個月或以上的嬰幼兒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預防生病。
  • 避免接觸二手煙。
  • 強壯身體,包括注意飲食均衡、有足夠休息和適量運動。運動方面,游泳值得推介。游泳的過程中着重呼吸節奏和全身肌肉協調,加上泳池環境濕潤,池水亦是恆溫,全都對氣管有利。只要勤加練習,心肺功能定得到提升。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16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上)

咳嗽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病徵,背後病因眾多。若要解除咳嗽之苦,只喝咳藥水並不是上策,找對病因並對症下藥才是良方。提起咳嗽,家長們有否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為何幼童較容易受咳嗽困擾?他們出現咳嗽痰多等病徵時往往較成年人辛苦兼「手尾長」?

咳嗽是一個反射動作,對上呼吸道起着保護作用。嚴格來說,咳嗽非疾病而是一個常見病徵,導致它出現的原因有很多,而受病毒感染乃是最常見。其次有炎症、分泌物、過敏(環境)因素或異物等令呼吸道內的黏膜受刺激。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解釋,幼童的呼吸系統與成年人存在差異,當家長了解到其特點之後,便會明白為何他們經常受咳嗽困擾兼「手尾長」,箇中答案顯而易見。


幼童呼吸系統特點


鼻: 既沒有鼻毛,鼻黏膜也很柔弱,因此抵抗和防禦細菌、病毒的能力較弱,容易生病。

咽喉: 管徑幼細,每當發生炎症並伴隨水腫等情況便很容易造成堵塞,引致呼吸困難。

氣管支氣管: 管徑細而短以致呼吸時阻力較大,所以在生病期間,氣管腫脹加上分泌物堵塞管道令呼吸時的阻力更大,特別容易引致呼吸困難。

肺: 體積只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發育亦未成熟,以致呼吸儲備(能力)小,只要稍有不適便可對他們構成嚴重影響。

不要亂服抗生素


遇有咳嗽只喝咳藥水了事並非明智,而胡亂服食抗生素更無助改善病情。如上文提及,咳嗽的成因複雜,若要作出正確治療,必需找出致病元兇。「病毒感染而致的咳嗽一般進行支持性治療,舉例說,如果幼童因為鼻水倒流引起咳嗽,可處方收鼻水藥物;若氣管有痰多問題則可處方氣管擴張劑,方便痰液流出。至於因敏感引起的咳嗽,或需要處方抗敏藥物或甚至『聞氣』。」

何醫生重申,咳嗽以病毒感染致病佔多數,然而病毒感染並無服用抗生素的必要,胡亂服用只會增加抗藥性風險,待至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對抗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時,令醫生束手無策。

咳嗽可大可小,特別是由過敏症而造成的咳嗽,若沒有好好處理,長遠有損氣管壁膜和肺部功能,使其愈來愈弱,形成惡性循環。在氣管和肺部功能削弱的情況下,每當遇到外來的感染或致敏原攻擊,其反應便會很強烈,容易觸發氣管敏感或甚至哮喘,尤其擁有敏感病史或過敏體質傾向的幼童,機會更大。

.......續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9日

母乳令BB過敏?

母乳令BB過敏?

Q: 我很喜歡吃海鮮,如果選擇母乳餵哺,寶寶喝下我的乳汁後,會否可能出現過敏?

A: 現今不少媽媽選擇母乳餵哺,並為此戒掉各種高致敏性食物,比方海鮮,因擔心影響乳汁成份,導致寶寶過敏。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媽媽對此不必太過擔憂,因為身體具「過濾」功效,食物不會直接影響乳汁。如果媽媽真的較為擔心,可先進行餵哺,再用膳,那麼就能更為安心。

同方向瞓,頭變形?

Q: 寶寶睡覺時多向着同一方向,頭部該處經常受壓,會否造成變形?

A: 年幼寶寶睡眠時間長,如時常向着同一方向睡覺,其頭部的確會因受壓而出現變形。但是,媽媽亦不用太擔心,因為隨着寶寶長大,其睡眠時間縮短,又能坐立、翻身,頭部不再常常受壓,頭形就自然會慢慢回復。同時,何醫生提醒,媽媽應該多了解及留意寶寶這個睡眠習慣,因為某些寶寶天生頸項肌肉較繃緊,故會拉扯頭部,導致其經常傾側一邊。若媽媽對此有疑問,可帶寶寶求診,以知道他們頸項是否真的出現問題。

點解BB常流口水?


Q: 寶寶被人戲稱為「口水怪」,因他經常流大量口水,為什麼寶寶會有這情況?

A: 口水有潤滑牙床的作用,能幫助牙齒順利長出,故當寶寶3、4個月大,他們便會開始流口水,以準備長牙。而且,因為寶寶年紀還幼,尚未完全懂得控制其口腔肌肉,當有大量口水被製造,就很容易傾瀉而出,形成「口水長流」的情況。另外,口水會對嘴巴附近的皮膚造成刺激,導致發紅、乾燥等,故媽媽需謹記替寶寶拭乾口水,或塗抹潤膚露,以作保護膜層,阻隔口水直接接觸皮膚。

BB唔使飲水?

Q: 曾聽聞6個月以下的寶寶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是不需要學水,這是真的嗎?

A: 這要視乎情況而定,若6個月以下的寶寶是母乳餵哺的,他們確是不用喝水,皆因母乳具自我調節的功能,會隨寶寶需要去調整成份,增加他們水份的吸收。但如果寶寶是喝奶粉的話,排便又較差,他們就要額外多喝一些水,以平衡需要。另外,夏日炎炎,若寶寶流汗較多,媽媽宜讓他們多喝水,補充流失的體液。

兒科專科醫生 何慕清





資料來源: 媽媽寶寶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5日

人奶BB少濕疹 多得母食益生菌

近年餵哺母乳成為大趨勢,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吃母乳的BB抵抗力較好。有兒科醫生指出,除了母乳本身有抗體可幫助BB抵抗疾病,若餵母乳的媽咪多進食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BB的抵抗力更可進一步增強。



「吃人奶的BB,絕大部分很少患腸胃病。」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說,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乳鐵蛋白,有助預防影響腸胃的病毒。「另外,人奶中還有白血球,以及抗體丙球蛋白,它可直接殺死病菌,增強BB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媽咪在餵母乳期間,若多吃奧米茄-3脂肪酸和益生菌,對BB的抵抗力也有幫助,特別是可減少敏感症。


「最明顯是濕疹,濕疹大多是在出生後三個月至一歲發展而成,若這期間吃人奶,體質敏感的程度可明顯減低。對防止BB將來患哮喘的功效雖然不明顯,但減低了早期體質的敏感度,也有助延遲哮喘的發生。」譚醫生說。

BB多曬太陽加強免疫功能


譚醫生又提醒家長要多讓BB曬太陽,「與其讓他參加playgroup,不如帶他到公園,適量地曬太陽可加強免疫功能。」不過,他強調,注射疫苗始終是BB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人奶有效,但不是針對性,而是普遍性。疫苗則是針對特定疾病,製造出抗體及抵抗細胞,讓BB真正遇到該病的致病原時有抵抗力。」


他說,在BB出生第一年,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症、乙型肝炎等都值得接種。「另外,非常重要的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最常引致BB呼吸道感染和腦膜炎感染的一種細菌。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值得打,個案雖然不多,但萬一患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後果可以很嚴重!最重要、最危險的病,即使注射了疫苗,還要依靠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做大部分工作,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所以吃人奶、戶外活動等都不可疏忽。」

餵奶不難 首要放鬆


不少母親想餵母乳,卻感到不易掌握,餵得不好。資深註冊護士梁潔珍姑娘,認為最重要有兩點:「其實餵奶的技巧不難,抱BB的方法也很簡單,媽咪首先不要緊張,因為愈緊張愈難出奶。有些媽咪來到這裏,我見她把BB抱得很緊,都會叫她先把BB放下,然後我替她按摩肩膊、頸部,讓她放鬆下來,才開始教餵哺技巧。另一個原則是餵奶時注意BB的頸骨要直、身體不可兩側扭曲,因為這樣BB吞嚥會較困難。」

至於有些母親餵奶導致乳頭損傷,梁姑娘指多是由於抱BB的位置不正確,「通常我一看損傷在乳頭的哪部分,已可判斷出抱BB的姿勢錯在哪裏。」
兒科專科醫生 譚一翔




資料來源:metro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