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食三文魚糊仔? 注射疫苗後發燒?




幾時可以食三文魚糊仔?

Q:囡囡現在五個月大,開始進食糊仔等食物。請問囡囡可以吃三文魚糊仔嗎?是否六個月大或以上才可以吃?進食時,有甚麼地方需注意呢?

A:兒科專科醫生馮偉正表示,一般而言,BB長大至四至六個月,開始慢慢進食固體食物,建議食物盡量由簡單開始。如米糊﹑果蓉﹑蔬果類食物。及至七至八個月大,BB開始吃肉類﹑魚,餵飼食物宜循序漸進,味道宜清淡,避免濃味。因此,三文魚的食材,八﹑九個月後才考慮試食,而生三文魚因未煮熟含菌量高,絕不建議讓BB進食。



注射疫苗後一定發燒?
Q:仔仔目前兩個月大,剛安排注射疫苗。請問初生嬰兒注射疫苗後,是否均會發燒?若體溫只是較平常稍高,可以怎麼辨?

A:BB注射疫苗後若出現發燒,首先需了解疫苗種類,例如是混合疫苗或是肺炎鏈球菌。理論上,人們接受疫苗注射後,部份人會出現輕微發燒等免疫反應,多屬正常。不過,家長如發現BB注射疫苗後,出現連續發燒或身體不適的情況,為安全起見,建議盡快求診。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媽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20日

哮喘與鼻敏感關係




哮喘與鼻敏感兩種都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究竟關係為何? 事實上﹐小朋友出現因鼻水倒流而引起的咳嗽﹐或是呼吸不順等症狀十分普遍﹐有些家長會自行為子女「斷症」﹐認為是單純的傷風小毛病﹐卻可能因此而錯過了及早治療哮喘及鼻敏感的良機





八成哮喘患者鼻敏感

 醫學界一直有一個「一條氣管﹐一種病理」(One Airway One Discase) 的概念﹐指的就是哮喘與鼻敏感同屬呼吸道問題﹐而且兩者關係密切:高達80%的哮喘病人同時患有鼻敏感; 患有鼻敏感的人則教一般人易於患哮喘﹐單單集中處理其中一項﹐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

 舉例若鼻敏感問題持續﹐會削弱患者對病毒防禦能力﹐另一方面﹐哮喘病人如常吸入受病毒感染的致敏源﹐容易出現病毒性支氣管炎﹐令病情加重。有鑑於此﹐世衛已發出指引﹐提醒大家要預防哮喘﹐便應先將鼻敏感問題處理好。

 鼻敏感與哮喘的成因﹐都可能與遺傳及環境中的致敏原有關﹐患者應嘗試找出致敏元兇﹐盡量避免接觸﹐如有需要﹐可透過醫生處方的藥物﹐如抗組織胺﹑舒緩鼻塞類型的藥物﹑以致哮喘患者使用噴鼻劑等﹐改善病情﹐逐漸減低發作次數。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9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下)





強化親子互動才是王道

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Vygotsky)認為,社交互動對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人是透過語言交流和親身導引,把小孩子帶進一個學習的歷程裏。維高斯基的理論中。人的認知發展有一個「未得之地」,稱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一個人單靠自己和與成年人互動所能達到的認知水平的差距。

換句話說,近側發展區即是小孩子的潛能,而潛能須由成年人親自從旁指導﹑啟發和鼓勵,才能把它發揮出來。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角色,就如為孩子搭建一個學習的棚架(scaffolding),讓他們在認知發展上更上一層樓。
小孩子透過與父母在知識和情感上的互動交流,從實際生活經驗中擷取學習材料才能獲得深層的共嗚,使所學知識得以內化。

所以,筆者認為啟發嬰兒智能關鍵不在於用甚麼教材?看哪片光碟,最重要的是親子互動。光碟要與孩子一起看,故事書要一起讀,並著重情感交流,因為學習經驗往往需要加入「情」這個元素方能深化。

望子成龍,總不能讓孩子單獨呆坐屏幕前。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8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上)




現代父母多是電腦﹑智能手機一族,教養下一代時自然也無法滿足於只讓孩子閱讀書本。坊間為各年齡層小朋友設計的視聽教材種類繁多,家長趨之若騖再加上廣告推波助瀾,於是孩子也樂於守在各式電子媒介前說說唱唱了。究竟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觀看媒體教材?

據近二﹑三十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數個月大的嬰兒具備一定辨識﹑整合和分析從環境接收得來的資訊的能力;這些認知能力正是學習過程所必須的。所以近年市面湧現不少專為兩歲以下嬰兒製作的視聽教材,各類教材產品無不聲稱能啟發幼童的智能,提升日後的學習能力。


啟發智力還是揠苗助長
一眾望子成龍,不欲孩子「落後於起跑線」的家長,自然對這些產品趨之若鶩,不惜花大錢購買各式各樣的光碟教材,不斷地播放給牙牙學語的小孩,以作為「特訓」。究竟這些讓孩子早在嬰兒時期即接觸的多媒體資訊,能否對他們的智能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針對這點大多年來學術界進行過不少研究,卻尚未得出有力數據,可證明給兩歲以下孩子觀看為嬰幼兒而設的教育光碟或電視節目可促進認知發展;簡言之,就是部分研究發現有效,但認為沒有作用的學者也大有人在,結論莫衷一是。有專家甚至擔心,過早以舖天蓋地的多媒體資訊「轟炸」嬰兒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出現反效果,窒礙認知發展。

美國兒科醫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1年發表的聲明,便清晰地表明「不鼓勵兩歲以下小童用媒體」。誠然,就目前的科學實證來看其實也不足以論定,觀看這些教材光碟會對嬰幼兒構成害處。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2日

BB三日後面黃





初為人父母,既懷着興奮的心情,又擔心 BB的健康。其中一條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我 BB有沒有面黃?」所以我想和各位爸爸媽媽們談論一下新生嬰兒黃疸症,並解開大家對此症的疑團。

甚麼是新生嬰兒黃疸症? BB膚色和眼白會變成黃色,這是因為 BB體內積聚膽紅素所致,這些膽紅素是因為血紅蛋白分解而產生的。初生嬰兒的肝臟發育未全,所以不能有效地處理膽紅素,導致其積聚在身體內。
很多時候爸媽也會在 BB出生的第一天便問我 BB有沒有面黃,其實 BB面黃通常在第三天才出現,大多維持一至二周,如果驗血後發現膽紅素過高,醫生會處方 BB照燈來減退膽紅素。如果處理不當,膽紅素過高而沒有治療, BB腦部發展可能會受影響,導致發展遲緩、痙攣、失聰或死亡。所以父母不宜掉以輕心,應依照醫護的囑咐觀察 BB的情況。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1日

濃黃鼻涕勿輕視




鼻竇是頭顱骨裏一個隱密器官,在鼻腔的上側、外側及後側,共有四大對。它們與鼻腔是連接的,具有調節吸入氣體的溫度及濕度功能、有用於發聲時鼻腔之共鳴及增加頭部浮力等功用。

鼻竇表面覆蓋一層黏膜,與鼻腔相似,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也相近。一般的上呼吸道感冒症狀如持續超過七至十天或以上,鼻涕開始變黃或綠及越來越濃,那就可能是急性鼻竇發炎。小朋友的病徵與成人不盡相同,會有較多因鼻涕倒流而引起的咳嗽、鼻鼾、鼻塞或耳痛,嚴重者可併發中耳炎、乳突炎、眼眶炎或腦膜炎,要盡早求醫。

兒科醫生可通過病歷的諮詢、鼻腔或內視鏡檢查、鼻竇 X光和鼻膜細菌檢查,都可診斷出是否鼻竇炎,還是一般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抗生素,治療時間約需十至十四天,收鼻水、通鼻塞類藥物都可治療鼻竇炎,輔助性的鹽水洗鼻可有效清除濃稠鼻涕和保持鼻腔清潔。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0日

嚴選BB床



BB出世前,很多準父母喜歡花心思佈置BB房,一張可愛又舒服的BB床自然不可少。不過,市面上的BB床款式﹑功能各有不同,究竟新手爸爸﹑媽媽應如何選擇合適的BB床?又有什麼特別注意的地方?現請來兒科專科醫生解答一眾疑團。


BB
床:


長度
52
闊度28


床褥:


宜配合床的尺寸
●長度15 5/8
●闊度27 1/4
●厚度 勿厚過六吋
●床與床褥之間的闊度少於2隻手指的闊度



 

兩歲以下睡BB
 
究竟BB出世至多大適宜在BB床睡覺呢?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BB由初生王兩歲,建議使用BB床睡覺。因為年紀不足兩歲的BB喜歡四圍爬,若躺在成人床,有機會不慎弄傷或跌倒地上引起家居意外。美國有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六的嬰兒因從床上墮地,需送院治療。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4日

不再怕洗白白






為甚麼一至兩歲的小童,會突然對很多事物感到驚恐?因為在這人生階段,孩子開始學懂走路,意味開始離開父母的安全領域,一方面是充滿刺激,另一方面卻令他們感到恐懼。這是常見的正常現象,父母們不用過份憂慮,就如以往最喜愛的洗白白,也可令他們變得哭哭啼啼,就算開水喉的聲音,也可令他大聲尖叫,這是因為他感到不安,感覺媽媽被浴缸阻擋住,獨剩自己一個人被困浴缸,又或者他害怕被浴缸的渠位吸下去,又或害怕在濕滑浴缸跌低等等。

以下是一些可幫助孩子不再害怕洗澡的方法,一,改用盆子洗澡,令小孩更有安全感;二,開動水龍頭,好讓小孩習慣被水灑到的感覺;三,放一些塑膠鴨子和你的孩子一起洗澡,並加插一些有趣的聲音;四,父母可陪同小孩一起洗澡;五,在孩子離開浴室後,才讓浴缸的水流走。除洗澡外,其他如卡通人物、巨大聲浪、動物等等也可令孩子感到驚恐,請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用盡你的身體語言等令他安心,他就可一步步的遠離恐懼。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3日

長得矮小是病嗎?






孩子個子矮小或長高得慢,當然不一定是病。把一群身體健康的人放在一起,必有高矮、肥瘦的分野。若孩子的身高遠低於其性別和年齡的平均高度(如屬於最矮小的百分之三),或按年生長速率明顯低於預期(如以學齡兒童而言,每年增高少於五厘米),便需給兒科醫生作評估,以確定引致矮小的原因。


導致矮小和生長遲緩的成因有很多,較為重要的有:

1.
原發性矮小症(idiopathicshortstature——指沒有明顯病理因素的矮小症。近年醫學界把「家族性矮小症」(familialshortstature)和「體質性生長與發育遲緩」(constitutionaldelayofgrowthandpuberty)歸入此類。

2.
不足磅出生(smallforgestationalage)而引致的矮小症。

3.
內分泌病變,最為一般人知曉是生長激素缺乏症(growthhormonedeficiency),但其兒科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或因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量而導致的庫欣氏綜合症(Cushingsyndrome)。

4.
長期病患,如慢性腎衰竭等。

5
. 基因或染色體變異而引起的綜合症,如特納症(Turnersyndrome)、普威綜合症(Prader-Willisyndrome)等

6.
其他,如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長期身心受壓(如惡劣生活環境、受虐等)都會窒礙生長而引致矮小。

在處理矮小和生長遲緩問題時,醫生會查考孩子生長狀況、病歷和作詳細身體檢查,以確定矮小成因。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news.hk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9日

手足口病身體接觸傳播



踏入炎夏,天氣變得悶熱,又是病菌孳生的好時機。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自4月起手足口病的個案不斷增加,不少幼稚園爆發多人感染而停課。因病毒具傳染性,不少家長均非常擔心子女因上學而感染;而醫生指出只要保持良好個人衞生,避免長時間逗留公眾地方,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春夏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由腸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而另一種病原體腸病毒71型因會引致腦膜炎、腦炎等嚴重後果而備受關注,然而感染此病毒的機會相對較低。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是39月,因為腸病毒於熱天繁殖能力較快,且生存能力很高,一般需要50℃高溫才能夠被殺死,故此容易於夏天滋長。


病毒生存力強

一般傳染性疾病會透過患者的唾液或分泌物傳染,然而手足口病能夠通過與患者身體接觸而傳染。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腸病毒生存能力頑強,並且能夠長時間殘留於身體或物件上,故此只要接觸過患者或受污染的物件即很容易感染。再者,兒童本身抵抗力弱,且自理能力較低,如忘記如廁後洗手和打噴嚏沒掩鼻口,此等均會有助病毒傳播和細菌孳生。」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是37日,還會透過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傳染,而且亦有機會依附於成人上,繼而傳染給小朋友,故此家長與小朋友都必須注意個人衞生,勤於消毒經常使用的物品免受感染。

 


病後並無免疫

手足口病病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如發燒、喉嚨痛等,繼而手腳出現紅疹和口腔有疱疹,大部分患者會在1星期內自行痊愈,一般醫生亦會採用徵狀療法,針對病徵開藥物以紓緩患者不適。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鄧醫生強調已痊愈的患者並無免疫能力,現時為止也沒有疫苗可預防此病,因此病毒高峰期間,家長應盡量減少帶小朋友去人多的公眾地方如公園、遊樂場等,亦要經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及消毒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染污的物件。家長要細心觀察子女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志不清等情況應及早就醫,如果兒童手腳出現紅疹應避免上學,以免把病毒傳染開去。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8日

馮偉正醫生-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 (Part 3)


 
著力推廣家庭治療

除了醫生的工作外,馮醫生還是心繫家庭治療:「家庭治療在香港仍是起步階段,沒幾個人清楚認識這是甚麼,認受性始終需要時間慢慢建立。」因此,他現積極協助由恩師李維榕博士創立的家庭治療學院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做推廣工作,與同窗合辦家庭輔導中心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他還開了一個博客(blog),分享他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所見所聞,他說:「Blog是一個鼠好的渠道,讓大眾了解一個有家庭治療背景的醫生腦子裡想些甚麼。」

 

今天,馮醫生不再像小時候般,因為覺得「叻」而做某件事;現在,他真心想更多人認識家庭治療,「無論任何人都受其原生家庭影響,祝願多些人了解家庭治療並得到全面的治療。」




準爸媽的親密時光 維繫感情「小貼士」

懷孕後,準媽咪是否因為腹大便便或心情欠佳,以致忽略了準爸爸的需要?夫婦間已良久沒有親密接觸?其實,醫學上並沒指明孕婦一定不能進行性行為,除非孕婦曾經流產﹑有其他疾病或胎兒狀況異常時,醫生才會建議暫停性行為。

 

體貼太太的需要

如果準媽咪覺得大著肚子行房不方便的話,也可嘗試透過其他督密行為,如擁抱﹑督吻﹑愛撫來表達愛意。對親密行為,準媽媽應保持開放態度,避免拒絕丈夫於千里之外。準爸爸也要多付出愛和諒解,雖然體會不到太太懷孕時實際有多辛苦,但將心比心,了解懷孕是項艱巨的任務,體貼太太的需要﹑諒解她的辛苦,時刻給予支持。

 

生活情趣少不了

另外夫妻相處應有生活情趣,而幽默則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元素。準爸媽不妨拋開身份,像大細路般無隔膜地玩,並享受這些時光。準爸媽別忘記生活情趣是相向的,不止丈夫負責哄太太,太太也可以學習幽默逗丈夫開心。建議雙方做一些平常少做或不會做的事情,以增添情趣,令婚姻保持新鮮感。

 

作好育兒的準備

於寶寶出世前,夫婦應汲取前輩爸媽的經驗,了解多些育嬰資料和育兒困難,並不斷溝通,以作好充足心理準備迎接「父母」這全新的角色。同時,計劃好如何分工,夫婦二人都應學習照顧寶寶,以互相協調分擔工作。此外,產前可先了解身邊有誰願意幫忙照顧寶寶,那麼當有突發事情發生無法照料寶寶時,也不會手足無措。

 

最後,寶寶出世後,育兒生活雖忙碌,但請別只當孩子的父母,而忘了做對方的配偶;再忙,也要堅持每星期抽一點時間二人獨處啊!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