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冬日B界最潮病毒 輪狀病毒(上)

 



城中人人談流感色變!

其實,冬季除了是流感爆發的高峰期之外,輪狀病毒,一樣在這段期間肆虐,對兒童的威脅尤其大,香港有80%的幼童,在兩歲前最少曾被它入侵一次。不可不知的是,輪狀病毒傳染性極高,傳播途徑廣,防不勝防,就算做足衛生措施,小孩都有機會感染,導致不停屙嘔,苦了肚仔。

既然病毒猖獗,隨時有機會中招,唔想寶寶受苦,唯一最有效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為寶寶身體披上甲衣,預防病毒入侵!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輪狀病毒是冬天較常見的病毒,也是引致腸胃炎最常見的病毒。基本上以人傳人,通過分泌物或糞便接觸而傳染,屬高度傳染性,單靠衛生改善並不能完全降低感染機會,而環境的差異,也會影響感染發生率。因此,任何階層或地區的兒童,都有可能感染。

輪 狀病毒最教人困擾的,是可以重覆性感染,病愈後並不可終生免疫,幸而再次感染時,病情則會較輕微。感染後的病徵為嘔吐﹑發燒及肚屙,嚴重者更會出現脫水現 象,甚至因脫水而死亡。譚醫生說:「BB於一歲前抵抗力較弱,免疫力低,所以屬於高危一族,出現嚴重病徵的情況較多,80%小朋友在兩歲前最少感染一 次。」


未雨綢繆打疫苗

陳太九歲的大兒子信烽,約一歲時曾因屙嘔及發燒而入院,並且出現脫水現象,情況頗為嚴重,她憶述當時眼看愛兒受苦,實在心痛得很,她說:「BB都喜歡到處摸,又愛將手放入口,相信他是因此而受感染。見他又屙又嘔,屁股仔更因不斷肚屙而弄損,並且高燒至104℉,於是便帶他往東區醫院的急症室,但等了個多小時仍未可以見醫生,實在很擔心,之後便馬上轉往聖保祿醫院。」

由於信烽的病情頗為嚴重,最後需住院四日,陳太說:「他當時辛苦得不能進食,連人奶都吃不下,完全沒有胃口,需耍吊鹽水,而且屙得很厲害,糞便稀如蛋花。由於高燒至104℉,醫生都很頻密地為他量體溫及留意病情,最後高燒持續了三日才完全退燒。醫生說他患腸胃炎,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懷疑他當時已感染了輪狀病毒。」(續)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TVB週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25日

過敏三聯症 - 哮喘,鼻敏感,濕疹





醫學界認為濕疹的成因與過敏體質有關,同樣跟過敏體質有關的哮喘和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可說是與濕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醫學界常把這三個病症稱為過敏三聯症。


全 球多項調查研究提供了不少數據,支持由濕疹演變成過敏性鼻炎及哮喘的論點。濕疹是過敏三聯症中先出現的徵狀,多初發於幼兒身上。由於過敏患者對某些物質產 生過敏反應,體內的過敏T細胞便隨著血液進入呼吸系統,當身體再接觸致敏原後,便會在呼吸系統內出現過敏,引起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有時三種過敏疾病會同時 出現於同一個人身上,亦有嬰兒時出現濕疹並於4至5歲有所好轉,之後才出現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的例子。


濕疹在香港非常普遍,據統計,香港約有5-10%人口曾患濕疹,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兒童濕疹。及早控制濕疹,希望有可能減低日後出現其他過敏症的機會。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24日

美警告奪命超級細菌正蔓延-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









 美國疾控中心警告,一種簡稱為CRE的超級細菌正在蔓延,一旦感染,半數人性命不保。


一種會導致半數感染者性命不保的超級腸桿菌正在美國醫療機構中蔓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5日呼籲全美各地的醫療機構採取緊急行動防止該病菌繼續擴散。


這種往往會導致感染者無法治療的超級細菌名為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屬(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簡稱CRE),因對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重量級武器碳青霉烯類廣譜抗生素具有極強的耐藥性而得名。


美國疾控中心稱,半數「中招」並最終發展成血液感染的病人會被這種病菌「殺死」,即便動用最後的手段——最強大的抗生素也無法治療。


「CRE是惡夢之菌,我們最強大的抗生素也無可奈何。」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弗裡登在一份聲明中呼籲:「醫生、護士、醫院的領導人以及公共健康機構現在必須共同努力實施疾控中心的『檢測和保護』策略,阻止這類感染蔓延。」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報告,僅在2012年的前六個月,全美就有近兩百個醫院和長期急性護理機構治療至少一名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屬感染者,而且感染人數還在增加中。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新藥評審官、感染疾病專家方國棟稱,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屬實際上是一組腸道桿菌,其中包含70多種細菌。此類細菌之所以被稱為「超級細菌」,是因為它對於很多新的抗生素都有耐藥性,感染者死亡率非常高。


方國棟表示,這類病菌會從一個病人身上傳到另外一個病人身上,也會通過醫護人員的雙手傳染給病人;此外,醫療器械也是傳染源,醫院中抵抗力比較差的病人屬於高危一族。


他建議醫護人員在接觸每一個病人之後都要及時洗手,對於普通人也要做到常洗手,身體較差的人盡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濫用抗生素。


曾在中國國內醫療系統工作多年的方國棟還說,中國也有類似病例報告,政府對此十分重視,但國內一些醫院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像,他提醒醫生和病人盡量少用抗生素,否則真正需要的時候將不起作用。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23日

鼻敏感與哮喘之分別 -兒童咳嗽容易斷錯症 鼻敏感被當哮喘





天氣突然轉冷,小朋友 容易咳個不停,但引發咳嗽的原因不容易辨別。有兒科醫生指,氣溫顯著下降時,鼻敏感及氣管敏感即哮喘是引致小兒咳嗽常見原因,家長一旦忽略分辨兩種疾病的 症狀,可增加斷錯症、用錯藥風險。曾有持續咳嗽幼童被誤診為哮喘,使用哮喘藥物數月病情未見改變,後來才發現咳嗽是由鼻敏感誘發。

兒科專科醫生指,每當天氣轉冷,平均約六成求診個案也與鼻敏感及氣管敏感有關,由於兩者也會有咳嗽症狀,若家長不注意幼兒平日的情況,求診時未能清楚 講出有助斷症的病徵,有機會影響斷症的准確性。她表示鼻敏感的症狀多集中在鼻,患者易因鼻痕癢經常捽鼻或挖鼻孔,早上起身時易因鼻分泌倒流喉嚨而引發咳 嗽;氣管敏感的咳嗽則多在半夜發作,或在跑步及飲凍水後出現,但由於兩種敏感症的病徵很多時會同時出現,往往難以分辨。

醫生表示曾有一名7、8歲患者, 平時父母忙於工作,由外佣及祖父母照顧,因持續咳嗽求診,但因外佣不能講清楚病徵,故被誤診為氣管敏感,使用治療哮喘的吸入式藥物數月,咳嗽仍未好轉;後 來才發現咳嗽是由鼻涕倒流引致,需逐步改用治療鼻敏感藥物,並減用哮喘藥物,患者才康復,幸好誤用哮喘藥不會有長期副作用,「咳都分好多種,乾咳、濕咳、 幾時咳對斷症都好緊要,好多時要靠家長嘅觀察。」



鼻敏感可致亡

雖然很多人也誤以為鼻敏感不是嚴重病症而延誤求診,但醫生警告積聚在鼻部的分泌有很多細菌,不但 可引起鼻竇炎或中耳炎,細菌更可上眼或上腦,嚴重可導致死亡。曾有一名父母在港工作,由內地婆婆照顧的男童,暑假逗留在港期間因發燒入院,最初以為是普通 感冒,但男童後來左眼嚴重腫脹,檢查才發現左邊鼻竇被黏液阻塞,細菌更已上眼,幸好及時接受治療才避過細菌上腦。

醫生表示可使用多項檢查幫助斷症,例如6歲以上病人可接受一氧化氮測試,若肺部有發炎情況,呼出的一氧化氮會上升,或接受支氣管阻力測試。




資料來源: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18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下)


強化親子互動才是王道

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Vygotsky)認為,社交互動對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人是透過語言交流和親身導引,把小孩子帶進一個學習的歷程裏。維高斯基的理論中。人的認知發展有一個「未得之地」,稱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一個人單靠自己和與成年人互動所能達到的認知水平的差距。

換句話說,近側發展區即是小孩子的潛能,而潛能須由成年人親自從旁指導﹑啟發和鼓勵,才能把它發揮出來。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角色,就如為孩子搭建一個學習的棚架(scaffolding),讓他們在認知發展上更上一層樓。

小孩子透過與父母在知識和情感上的互動交流,從實際生活經驗中擷取學習材料才能獲得深層的共嗚,使所學知識得以內化。

所以,筆者認為啟發嬰兒智能關鍵不在於用甚麼教材?看哪片光碟,最重要的是親子互動。光碟要與孩子一起看,故事書要一起讀,並著重情感交流,因為學習經驗往往需要加入「情」這個元素方能深化。

望子成龍,總不能讓孩子單獨呆坐屏幕前。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17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上)

 




現代父母多是電腦﹑智能手機一族,教養下一代時自然也無法滿足於只讓孩子閱讀書本。坊間為各年齡層小朋友設計的視聽教材種類繁多,家長趨之若騖再加上廣告推波助瀾,於是孩子也樂於守在各式電子媒介前說說唱唱了。究竟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觀看媒體教材?

據近二﹑三十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數個月大的嬰兒具備一定辨識﹑整合和分析從環境接收得來的資訊的能力;這些認知能力正是學習過程所必須的。所以近年市面湧現不少專為兩歲以下嬰兒製作的視聽教材,各類教材產品無不聲稱能啟發幼童的智能,提升日後的學習能力。
 

啟發智力還是揠苗助長

一眾望子成龍,不欲孩子「落後於起跑線」的家長,自然對這些產品趨之若鶩,不惜花大錢購買各式各樣的光碟教材,不斷地播放給牙牙學語的小孩,以作為「特訓」。究竟這些讓孩子早在嬰兒時期即接觸的多媒體資訊,能否對他們的智能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針 對這點大多年來學術界進行過不少研究,卻尚未得出有力數據,可證明給兩歲以下孩子觀看為嬰幼兒而設的教育光碟或電視節目可促進認知發展;簡言之,就是部分 研究發現有效,但認為沒有作用的學者也大有人在,結論莫衷一是。有專家甚至擔心,過早以舖天蓋地的多媒體資訊「轟炸」嬰兒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窒礙認知發展。

美國兒科醫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1年發表的聲明,便清晰地表明「不鼓勵兩歲以下小童用媒體」。誠然,就目前的科學實證來看其實也不足以論定,觀看這些教材光碟會對嬰幼兒構成害處。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16日

致命肺炎鏈球菌出現 半數家長未知 - 肺炎鏈球菌疫苗

家長警覺性不足 致命肺炎鏈球菌出現 半數家長未知

本港近期發生4宗已接種疫苗的兒童感染可致命的入侵性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個案,但香港兒童健康疫苗關注組的調查發現,近半數受訪家長不知道近日出現可致命的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逾七成家長不知道政府免費提供的疫苗不能夠預防血清三型;建議政府引入13價疫苗。有兒科醫生建議,當局應將肺炎鏈球菌入院個案,納入法定呈報機制。

家長警覺性不足

關注組本月中訪問了674名育有5歲以下子女的家長,發現48%受訪家長不知道近日有兒童感染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73%表示不知道政府免費提供的7價及10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能夠預防血清三型;66%家長不知市面上已有涵蓋較廣的13價疫苗,反映家長警覺性不足。

近87%認為政府應引入保護範圍更廣的疫苗。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表示,2007至2009年處理12宗肺炎鏈球菌入院個案,當中有5人要送入深切治療部,部份人當時有接種免費疫苗。韓指出,無一種疫苗長期有限,要監察其轉變,倘未來幾個月再有多人患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就要比對去年數據,若個案明顯增加,應考慮轉疫苗,家長應向兒科醫生查詢應否擴大保障範圍。



13價保護率最高

韓錦倫表示,入侵性肺炎鏈球菌疾病現時並非法定呈報的傳染病,建議政府強制將兒童因為肺炎鏈球菌入院,納入呈報機制。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能針對共13種最常見的血清類型,是目前對嬰幼兒保護率最高的疫苗,預防急性中耳炎、肺炎、腦膜炎、菌血症等感染。關注組召集人賴仁彪要求政府效法英美地區,將13價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納入兒童疫苗預防計劃,避免出現社區爆發,影響兒童健康。




資料來源: 新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11日

肺活量測試







肺活量測試就是先要盡量吸入空氣,然後盡量呼出,從而量度那從肺部呼出的氣體總量。這測試須由技術人員或專科護士受訓後才可進行。

首先,把你的年齡、高度和性別輸入一部機器(小型電子儀器),計算預期的肺活量值;然後深呼吸,嘴裡含着吹口,用嘴密封吹口,用力盡快吹一口氣,直 至肺部完全呼出空氣。這步驟會用上幾秒時間。測試人員又或會請你先盡量吸滿空氣,然後盡可能慢慢呼出。測試人員會紀錄不同讀數,拿來跟預測值比較。這是一 個安全而風險低的測驗,普通科醫生和呼吸系統專科醫生都會建議使用,這個也是供呼吸量有限人士的最佳診斷測試。

做這測試,可計算出你一秒鐘可呼出多少空氣(即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或稱FEV1),這個數值會再除以呼出所有空氣的容積(也稱為用力肺活量,或稱FVC)。有了這數值,你便可以與醫生或哮哮專科護士再討論病情。這數值是以百分比表達出來的。

肺活量值通常會顯示其中一個情況:
  • 正常情況
  • 阻塞性情況
  • 限制性情況
  • 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情況

正常值會因年齡、體格和性別而異,有關數據以圖表編製,醫生護士會把你的肺活量值與正常值比較,以明白你的情況。

如果氣管收窄了,你迅速呼出的空氣量便會減少,那麼你的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便會下降,而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和用力肺活量的比例也會低於正常,即是肺活量呈阻塞性情況。引致這情況的主要因素,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此可見,肺活量測試有助診斷出這些疾病。

進行肺活量測試前,有關醫生、護士或醫院部門會給你指示,這包括於測試前一段時間停用即時舒緩藥物吸入器(可能長達數小時或以上,視乎吸入器種類)。因此在測試前數小時,最好不要飲酒、飽餐或做劇烈運動。在測試前24小時,最好不要吸煙。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10日

BB內衣的重要性(二) - BB內衣

 




BB內衣種類:

一般寶寶的內衣分為四大類:和尚袍﹑膊頭扣鈕﹑開胸扣鈕和過頭笠內衣,各有不同的用途,適合不同年齡及需要的小朋友。

和尚袍:連身款式,左右兩幅布以絲帶連繫,好處是不易刮傷皮膚,方便穿著,「新手」父母會覺得較容易替BB更衣。不過只適合初生BB,較大的BB身體活動較多,和尚袍不夠靈活。

膊頭扣鈕:過頭笠的連身款式,在膊頭位加了鈕扣,令領口更寬鬆,容易穿著。不過要注意,金屬鈕扣比較容易引起BB皮膚敏感。

過頭笠內衣:沒有鈕扣的內衣,更貼身﹑舒適,BB感覺會更好。不過初生嬰兒的骨骼較軟,不太適合穿著,否則易扭傷頸骨。未「熟手」的父母,可能會覺得麻煩,而且增加穿衣時間,寶寶容易著涼。

開胸扣鈕:設計與和尚袍差不多,不過中間以鈕扣連繫,同樣穿衣方便,而且更貼身。不過金屬扣容易引起敏感,另外當BB爬行時,鈕扣容易壓住胸口,令BB感到不舒服。



無污染內衣
內衣除了要透氣﹑舒適之外,本身製造的物料都十分重要,沾在衣服上的細菌﹑塵埃可用清潔用品消除,但製衣用的漂染劑,當中可能含有鉛﹑甲醛等化學成分,危 害寶寶健康。市面上有些有機棉衣可確保不含殺蟲劑及農藥,而紡織過程不含化學染料之餘,亦採用抗菌技術技術處理,減低敏感情況出現。




媽媽Annie親身體驗:
小模特兒詠妍平日並沒有特別注重內衣問題,媽咪Annie摸過這些有機棉內衣後都大讚質地柔軟:「囡囡有時候會因為出汗而感到痕癢,剛剛摸過有機棉內衣的質地,覺得較普通內衣的舒適﹑柔軟,都會考慮轉用。」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東方新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9日

BB內衣的重要性(一) - BB內衣

 

BB內衣的重要性
BB的肌膚幼嫩,特別容易受外來污染物造成敏感症狀,所以要做足防護措施。而內衣,作為寶寶的第一層保護,如果本身都含有細菌,或化學劑等致敏物質。就會對BB構成傷害,所以要謹慎選擇。


內衣的重要性
兒科專科譚一翔醫生指,內衣對小朋友來說不是必須,視乎天氣及情況而定,如在炎熱的夏天時,內衣的功用則不大,反而在秋冬,一件貼身﹑舒適 的內衣則有保溫的作用,因為嬰兒的體積小﹑控制體溫的能力較弱,所以比成人更需要貼身的衣服來保暖。他亦表示,小朋友穿的衣服不要太厚,因為衣服太重會壓 住BB的身體,反而薄身﹑貼身的衣服更好,寧願多穿幾層。


選購時應注意地方:

  1. 最好100%純棉製造,因為比起其他物料,棉質對嬰兒最為安全。
  2. 最好沒有鈕扣,就算有,都應選膠製的而非鐵製,避免刮傷及刺激皮膚。
  3. 開鈕的內衣,應選在膊頭或臀部下開鈕的款式,中間開胸鈕扣比較不建議。
  4. 內衣要揀貼身的尺碼,不要太鬆,削減保護作用。
  5. 白色或沒經漂染的款式最安全。
  6. 棉花質量各異,不一定有機棉才是最好,選購時憑手感,覺得柔滑﹑舒服就可以。(續)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東方新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4日

難吸新鮮空氣 哮喘病人叫苦- 哮喘,哮喘誘因









【本報訊】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哮喘病人苦不堪言,但政府始終未能提出新招對應,令哮喘病人張淑賢感到十分失望。她指本港近年的空氣質素愈來愈差,在銅鑼灣、旺角、深水埗等繁忙地區,她會有呼吸不暢順及咳嗽問題,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改善問題,讓她能吸一口新鮮空氣。

污染指數高 避到繁忙地區


四十多歲的張淑賢,自一歲起已有哮喘,兩名十多歲的兒子亦為哮喘病人,每當空氣污染指數高的日子,母子三人會避免到繁忙地區:「去到會不停咳,要即刻離開路邊,去番啲空曠、空氣流通啲嘅地方先好啲,有時抬頭望天都灰蒙蒙,分唔清究竟係霧定係空氣污染。」


政府昨日公布的空氣清新藍圖,她坦言不滿步伐緩慢:「成日都講二○二○年先達標,咁呢幾年點?藍圖又完全無新政策,政府做嘢真係好 慢,講咗十幾年淨係做到停車熄匙。」她希望當局加快更換老舊污染車輛的步伐,以改善路邊空氣污染問題、及興建樓宇時應避免屏風樓及過多高樓大廈密集,以免 污染物難被風吹散。

原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29/00176_053.html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香港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3日

尿布疹點算好? / 小腸氣要做手術?- 尿布疹,小腸氣






尿有疹點算好?

Q:最近,三個月大的仔仔屁股持續有紅疹,懷疑患尿布疹。為甚麼BB會有尿布疹?建議冬天用暖水為BB潔膚嗎?-Sindy

A:何醫師指出,初生BB的皮膚幼嫩,若沾有尿液或糞便,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或尿布疹的情況。家長為BB更換尿片時,建議用暖水徹底清洗BB臀部,抹走排洩物。待臀部抹淨乾爽後,可考慮在患處塗抹尿布疹膏,才穿回尿片。若BB在家中,建議盡量少穿尿片,有助患處盡快痊愈。




小腸氣一定做手術?

Q:仔仔三個月大,發現腹股位置凸起,而且越來越腫。BB表現不舒服,經常哭喊。請問這情況是不是小腸氣?聽說肚臍位置也會出現小腸氣,真的嗎?有甚麼解決方法嗎?-Mabel Wong

A:如果BB的腹股位置發現有腫塊,可能是小腸氣病徵。家長平日可能不太察覺這些腫塊,但當BB哭喊,腫塊多數會明顯凸出,建議盡快求診。兒科外科醫生會按個別情況,評估安排做手術治療。

至於肚臍位置的小腸氣,一般會在一至兩歲大左右慢慢收縮消退,通常毋須做手術。家長若對此方面有疑問,建議向兒科醫生查問、了解。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孕媽媽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2日

奶粉成分父母矇查查 - 奶粉比較, 奶粉成分

 


 醫生籲勿盡信親友意見

為人父母非常著重嬰孩食用的奶粉品質,惟一項調查發現,接近九成受訪父母對嬰幼兒奶粉成分認知度偏低,有超過七成被訪父母是靠親友或網友相傳,兒科專科醫生提醒,父母必須嚴肅選擇奶粉,應清楚了解奶粉的成份及營養價值,以保障嬰孩健康。
為了解父母對嬰兒奶粉的品質及規管的認知,香港健康網絡於4月中旬進行了一項「本港父母對嬰幼兒奶粉品質的認知」調查,透過電子問卷成功訪問了540名育有一歲或以下嬰幼兒並有餵哺奶粉的父母。


食品法典訂有幼粉標準

在奶粉的品質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九成(88.1%)受訪父母對奶粉的成分並不清楚。另外,約四成(37.8%)父母在選擇奶粉時,未有考慮奶粉的儲 存方法及售後服務。調查亦發現父母對有關奶粉成分的規管標準認識不足。只有四成多(48.9%)受訪父母表示知道嬰幼兒奶粉的成份及營養價值,要根據食品 法典委員會(CODEX)訂立的《嬰兒配方及特殊醫用嬰兒配方食品標準》;另有超過六成(61.5%)父母不知道自己為嬰幼兒選用的奶粉是否符合 CODEX的標準。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母乳是嬰幼兒的最佳食品,但當有需要餵哺奶粉時,父母必須嚴肅選擇,不應單靠親友及網上發放的意見。要清楚了解奶粉的成份及營養價值,確保能為幼兒提供安全而足夠的營養。並在有需要時向醫護人員查詢。

他指出,「其實國際間對幼兒奶粉的規管非常嚴格,並以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立的《嬰兒配方及特殊醫用嬰兒配方食品標準》作為奶粉的指弔,因此父母選擇奶粉時可以此作指標,同時最好避免選擇一些不合乎國際標準的奶粉」。



本港無規管幼兒奶粉

香港健康網絡總監伍妙敏在同一場合表示,父母普遍不清楚奶粉的成分及標準,而本港並沒有專門規管嬰幼兒奶粉的法例,更加沒有訂立奶粉成分的標準,故一些不合乎國際標準的奶粉有機會可以在港出售,未能為嬰幼兒健康提供足夠保障。
她建議,政府應回應父母的要求,抽查及檢驗市面出售的嬰幼兒奶粉,並制定法例要求所有在港出售的嬰幼兒奶粉,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等,以保障嬰幼兒健康。



如有需要選用配方奶粉 5大注意事項


  • 了解成份和營養價值
  • 符合國際標準
  • 注意存放及查詢方法
  • 應有中﹑英文標籤
  • 如有疑問即向醫護人員查詢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7日

濕疹與哮喘





城市化的地區,濕疹的發作率可達到15至20%,有過敏症家族史的人更有較高風險,因此很多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濕疹問題困擾。濕疹是兒童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的病徵是出現皮膚乾燥、紅疹和痕癢,是一個較反覆的皮膚病。濕疹一般初發於兒童身上。濕疹的成因有很多理論,其中一個是遺傳的因素,最近有研究指出濕疹是由於皮膚組織的基因”Filaggrin”  突變所引起。基因突變會令皮膚的水份容易流失,使皮膚的保護功能下降,以致容易受致敏原或微生物影響,因而形成濕疹。

濕疹的成因很多,當中包括食物、接觸性或吸入性等環境的因素,然而卻有部份是沒有誘因。有三份一患濕疹的兒童,將來會出現哮喘,至於為何有此時間上的連帶性,科學家仍正在努力尋求答案。

至於及早冶療濕疹,能否預防哮喘將來發作,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不過濕疹既癢且易生細菌感染,小心打理為妙!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香港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6日

中西合璧對抗冷氣病 (二) - 冷氣病



劉 醫師認為,冷氣病輕則引起鼻塞﹑鼻痕﹑傷風或流淚等,如果不妥善處理,會引起咽喉發炎和感冒,再嚴重則引致氣管收縮,誘發哮喘病。「人體長期於室內冷氣 間,會令毛細血管收縮,毛孔自然緊閉,體內熱量散發不出來,容易令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中樞失去平衡,所以容易引起感冒﹑發熱﹑咳嗽﹑胸悶等統稱為冷氣病的 病症。」劉萬成醫師說。


冷氣間赤腳 易中招

除 了溫差是「冷氣病」的主要原因外,原來小朋友經常在室內冷氣間赤腳活動,也有機會患上冷氣病,小朋友會出現尿床或腹痛等徵狀。劉醫師指,冷氣房間內溫度 低,小朋友在室內冷氣間赤腳走動時,寒氣會由地板從下而上走,再加上身體內有太多寒氣的話,就會令小朋友出現尿道炎或腹痛。
劉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把冷氣調至適當溫度,而且記得叫小朋友穿適當衣服,同時在室內冷氣間活動時一定要穿鞋子,因為穿鞋可以阻止地板的寒氣經腳掌進入體內。
劉醫師亦向各位家長推介一款寒薑棗茶,因為薑具有去驅寒的功效,各位家長可以當茶一樣給小朋友飲用,預防因為過寒而引致的冷氣病。


日常預防方法
1.      兒童外出回家,最好先將身上的汗抹乾,稍作休息後才再吹冷氣,不要在大汗淋漓時立即進入溫度很低的冷氣房。
2.      中醫角度認為「下寒為大」,即是指下身受寒可導致一系列疾病,故建議身處冷氣房中不宣赤腳,注意足部保暖,避免「病從腳入」。
3.      留在家中時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流通,室內不宜過多擺放或種植花草,遠離塵埃花粉等刺激物,洞少過敏源。
4.      利用空氣清新機及定期洗冷氣機隔塵網,經常保持室內清潔減少細菌滋生。
5.      若長時間處於室內冷氣間,應該多飲水,預防身體水份流失。同時也可以放一盆水,維持室內濕度,減低肌膚乾燥的情況。
6.      定期到室外舒展或做運動,呼吸新鮮空氣。
7.      避免室內﹑室外的溫差過大,最理想的冷氣間溫度為攝氏26度或以上,室內外溫差宜超過5攝氏度。
8.      出入公共地方或高危地方如醫院或診所,須戴上口罩,以防病毒從空氣中傳播。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三週刊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5日

中西合璧對抗冷氣病 (一) - 冷氣病

 


中西合壁對抗冷氣病 ()

烈日當空,最舒服當然留在室內「歎」冷氣,但專家指出,長期留在冷氣間,會令身體容易患上各種呼吸道疾病及引致身體不適,尤其是身體抵抗力較為弱或有鼻敏感的小朋友,就更加容易「中招」。
 「導致冷氣病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影響,大部份香港人開冷氣都維持在攝氏22至25度之間,而夏天室外溫度一般都超過攝氏30度,出入室內﹑外時,一冷一熱就會令鼻子和喉嚨不舒服,出現流鼻水或感冒的情況。」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說。
 
雖 然目前醫學界並未有將冷氣病定義為一種疾病,不過醫生都認為,因經常進出溫差大的環境而引致的身體不適十分常見。從西方醫學角度的闡釋,冷氣病較明確的名 稱應為「空調綜合症」或「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身處溫度低的室內而產生不適應的症狀,常見的有肢體酸痛無力﹑頭昏﹑口乾﹑咳嗽﹑胸痛等疑似感冒徵狀。 除了出入溫差大的地方會出現以上病徵外,原來長時間處於冷氣間,亦會令血管收縮和血管循環欠佳,令新陳代謝變得緩慢,而且還會出現眼乾口涸等徵狀,嚴重更 可能會出現頭痛。


鼻敏感者易中招

鄧 秀碩醫生指,小朋友身體未完全發育,抵抗力自然較成年人弱,所以會更容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而本身患有鼻敏感的小朋友就更易中招,因為除了溫差的影響外, 由於冷氣的過濾功能有限,冷氣間內空氣中的塵埃會令鼻敏感惡化,嚴重的更可致鼻炎底鼻竇炎。醫生建議家長,平時在家中時盡量少開冷氣,同時應習慣經常打開 門窗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此外需注意多飲水補充身體水份,而定期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亦可以減少感染冷氣病的機會。


嚴重可引致哮喘

西醫認為冷氣病「元兇」為溫差,不來中醫學也有關於溫差的理論,主冊中醫師劉萬成說:「小朋友往往因為室內室外的溫差轉變,而出現流鼻涕﹑打噴嚏和鼻敏感徵狀。」這亦是廣東人一般指的「攝親」。

(續)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三週刊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2日

兒童哮喘多因家族遺傳- 兒童遺傳哮喘, 兒童哮喘





哮喘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現時本港約每10名14歲以下的小朋友就有1名患有哮喘。香港哮喘會醫學顧問何學 工表示大部分患有哮喘的兒童都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雙親及近親中,有人患有哮喘或其他敏感性疾病,如鼻敏感、濕疹等,孩子患有哮喘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他 指,環境因素亦會誘發兒童哮喘,如空氣污染、溫度轉變、致敏原等。


何學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雖然本港兒童哮喘的新增個案相對穩定,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他指出,若家長留意到 子女有跑步後特別較別人氣喘、感冒難以「斷尾」、晚上或天氣轉變時會氣喘等徵狀,子女就很大機會是患有哮喘,應及早求醫,否則延誤診治,對小朋友的成長會 造成重大傷害。





不鼓勵中醫治療

對於現時社會上有一些新興的哮喘療法如中醫治療,何學工並不鼓勵,因為中醫治療沒有醫學證明的基礎。他說,現時西醫的哮喘治療是經過多年的醫學研究、經驗,治療已十分成熟。

他表示,兒童哮喘治療藥物其實與成人哮喘治療藥物沒有太大的分別,都是分為「啡色氣」(長期預防藥物)和「藍色氣」(即時紓緩藥物兩種),只是兒童需要配合儲霧器或面罩噴霧助吸器使用,以幫助藥物順利吸入肺內。

他補充,「啡色氣」必須長期使用才會有效,即使沒有病發,也須服藥,以控制氣管腫脹和發炎,使氣管不會過於敏感,減少哮喘病嚴重發作的風險;「藍色氣」則是救急藥物,在哮喘發作時使用,能迅速擴張支氣管、紓緩氣喘及胸口壓迫的情況,令呼吸回復暢順。

對於有不少家長都會擔心,使用類固醇吸入劑可能會對小朋友的身體有副作用,何學工表示,吸入劑藥物大部分都停 留在氣管上並發揮藥效,吸入到肺部的藥量甚至被身體吸收的分量其實很少,副作用可謂微乎其微,而且醫生都會盡量處方最低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所以只要依照 醫生處方用藥,吸入劑是十分安全的。
吸入劑副作用小

雖然哮喘是不可能「斷尾」,但只要注意飲食,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減低復發的可能性。他建議哮喘患者每星期要做帶氧運動如游水以鍛煉身體。雖然有些患者在運動後會出現哮喘症狀,但只要小心控制,以及帶備「藍色氣」,哮喘患者都是能運動的。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香港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1日

嬰兒吃人奶甚少便秘 -吃人奶少便秘

 



不少家長對嬰兒排便不暢感到困擾,經常轉換奶粉或以坊間流傳的偏方處理,這樣做可能對嬰兒健康有害無益。有兒科醫生強調,嬰幼兒排便次數突然減少、糞便乾硬再加上因排便引致不適才屬便 秘,主因是沖調奶粉不當或飲水不足,可透過補充水分及纖維改善,曾有嬰兒沒排便十八天,最終排出軟身糞便顯示並非便秘,故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吃人奶少便秘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初生嬰兒在出生後數星期逐漸減少排便次數、有肚風、輕微吐奶均屬正常現象,吃人奶的嬰兒甚少有便秘問題。不少母親誤以為嬰幼兒超過一天沒排便、排便不暢順、顏色較深、質地頭硬尾軟或氣味過臭等就是便秘;事實上,排便次數驟減、糞便乾硬加上嬰幼兒會因排便引起哭泣、腹痛或扯裂等不適才屬便秘。


香港哮喘會主席 譚一翔醫生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20日

過胖對孩子的影響-過胖對孩子的危害







生理方面

會令孩子長大後容易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等慢性疾病。


心理方面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意識自己的外形不如別人輕盈,行動和反應常比人慢一點,運動表現也許總比人遜色……這些都會令他們的自尊低落,失去自信,甚至變得孤僻;長遠來說,更會妨礙他們的學業表現,工作和社交能力。



那麼,甚麼原因導致孩子過胖呢?其實也不外乎以下三個:



1. 經常進食含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例如炸薯條、炸雞髀、即食面等。 這些食物都會令他們因吸收過多熱量和脂肪而致肥。



2. 缺乏運動,以致脂肪積聚於體內而致肥。



3. 受到基因遺傳影響而偏肥。 鑒於過胖主要由飲食和運動方面引起,父母宜趁著孩子仍是年幼,易於模造之時,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和勤做運動的習慣,以助孩子維持體重適中。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香港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13日

矮小是病嗎?- 長得矮是病嗎?





孩子個子矮小或長高得慢,當然不一定是病。把一群身體健康的人放在一起,必有高矮、肥瘦的分野。若孩子的身高遠低於其性別和年齡的平均高度(如屬於最矮小的百分之三),或按年生長速率明顯低於預期(如以學齡兒童而言,每年增高少於五厘米),便需給兒科醫生作評估,以確定引致矮小的原因。


導致矮小和生長遲緩的成因有很多,較為重要的有:

1.
原發性矮小症(idiopathicshortstature——指沒有明顯病理因素的矮小症。近年醫學界把「家族性矮小症」(familialshortstature)和「體質性生長與發育遲緩」(constitutionaldelayofgrowthandpuberty)歸入此類。

2.
不足磅出生(smallforgestationalage)而引致的矮小症。

3.
內分泌病變,最為一般人知曉是生長激素缺乏症(growthhormonedeficiency),但其兒科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或因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量而導致的庫欣氏綜合症(Cushingsyndrome)。

4.
長期病患,如慢性腎衰竭等。

5
. 基因或染色體變異而引起的綜合症,如特納症(Turnersyndrome)、普威綜合症(Prader-Willisyndrome)等

6.
其他,如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長期身心受壓(如惡劣生活環境、受虐等)都會窒礙生長而引致矮小。
在處理矮小和生長遲緩問題時,醫生會查考孩子生長狀況、病歷和作詳細身體檢查,以確定矮小成因。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news.hk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12日

哮喘的誘因 - 空氣污染物(二)


 




我要擔心工作地點的空氣污染嗎?

要,不過也要視乎你的工作環境而言。如果你的工作與發性溶劑、噴霧物質、粉末、已知致癌物質,或致敏源有關,你發病的潛在風險便會高。你的僱主有責任將這些物質減至最低,達至職業安全健康機構的要求,該局有如環保組織,負責工作地點的環境事宜。
即使工作地點全無化學物質,空氣污染仍可能存在。舊建築物會有霉菌孢子或蟑螂,兩者都是很厲害的致敏源;還有塵埃蟎,室內環境到處都是。無論建築物多麼舊,都可能隱藏了一些化學物品。例如新地氈會釋出肉眼不能見的有毒廢氣,不清潔的空氣過濾系統,也可能會排放出致敏源和刺激物,如果過濾系統抽濕後受潮,還會滋生霉菌孢子。如果建築物內准許吸煙,煙霧更會污染空氣。某些工作地點經常有一些疾病報告,所患的是「病態樓宇綜合症」。


我要關心家居的空氣污染嗎?

要。環保和胸肺組織都指出,家居也是室內環境的「公共衛生高危地點」,是你最容易接觸到致敏源和刺激物的地方,這些物質從空氣而來,黏在物件的表面上,如地氈、墊襯物和床單、被褥等,愈積愈厚。物件表面的致敏源遠比空氣中的致敏源為多。
家居是你煮食、吃喝、睡覺、沐浴、裝扮、休息,甚至是與寵物戲耍的地方,這些活動,都有可能讓你的口鼻接近或直接觸及可引發哮喘症狀的東西,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肥皂、化妝品、清潔劑、壁爐或爐具的煙霧,以及美髮噴霧劑等,這些物質有如皮屑、花粉和塵埃蟎一樣,都可以誘發哮喘。環保或胸肺組織不會規管你的家居,你有責任去清除家中的各種致敏因素,使空氣流通,或是安裝空氣淨化機。







資料來源:http://www.hkasthma.org.hk/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11日

哮喘誘因- 空氣污染 (一)




空氣污染物

我們呼吸的空氣裡,包含了無數各式各樣的微粒,都可以誘發哮喘症狀。空氣污染物如香煙煙霧、汽車排放的廢氣,都會釋出廢氣和微粒到大氣之中,這些都會刺激氣管。
有研究指出,成年人和兒童患上哮喘病,污染實有一定影響,污染也會使哮喘症狀惡化。有三分之二的哮喘病人,因為汽車廢氣而致哮喘病惡化;有42%的哮喘病人表示,汽車廢氣使他們不想到鬧市逛街購物。香港有85%的哮喘病人,都擔心愈來愈多的汽車廢氣,日後會影響他們和家人的健康。

 

空氣污染物怎樣影響哮喘?

有證據清楚顯示,哮喘病形成與住所接近繁忙道路有關,有柴油貨車和巴士行駛的道路尤甚,這些車輛排放大量粒子,造成污染。有些研究也指出,這與成年人哮喘病發有關;成年人患上哮喘,很多是因為在住處,而不是在工作地點或路途上,接觸到汽車廢氣(特別是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和二氧化氮)。
有些人會抵受不了臭氧;通常夏日的臭氧水平會更高,如果臭氧會使你哮喘發作,你下午便不要到戶外運動。








資料來源:http://www.hkasthma.org.hk/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6日

勿輕視濃黃鼻涕-濃黃鼻涕原因,濃黃鼻涕倒流

濃黃鼻涕勿輕視



鼻竇是頭顱骨裏一個隱密器官,在鼻腔的上側、外側及後側,共有四大對。它們與鼻腔是連接的,具有調節吸入氣體的溫度及濕度功能、有用於發聲時鼻腔之共鳴及增加頭部浮力等功用。

鼻 竇表面覆蓋一層黏膜,與鼻腔相似,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也相近。一般的上呼吸道感冒症狀如持續超過七至十天或以上,鼻涕開始變黃或綠及越來越濃,那就可能是急 性鼻竇發炎。小朋友的病徵與成人不盡相同,會有較多因鼻涕倒流而引起的咳嗽、鼻鼾、鼻塞或耳痛,嚴重者可併發中耳炎、乳突炎、眼眶炎或腦膜炎,要盡早求 醫。
兒科醫生可通過病歷的諮詢、鼻腔或內視鏡檢查、鼻竇 X光和鼻膜細菌檢查,都可診斷出是否鼻竇炎,還是一般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抗生素,治療時間約需十至十四天,收鼻水、通鼻塞類藥物都可治療鼻竇炎,輔助性的鹽水洗鼻可有效清除濃稠鼻涕和保持鼻腔清潔。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5日

BB面黃-BB面黃原因

BB三日後面黃


初為人父母,既懷着興奮的心情,又擔心 BB的健康。其中一條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我 BB有沒有面黃?」所以我想和各位爸爸媽媽們談論一下新生嬰兒黃疸症,並解開大家對此症的疑團。

甚麼是新生嬰兒黃疸症? BB膚色和眼白會變成黃色,這是因為 BB體內積聚膽紅素所致,這些膽紅素是因為血紅蛋白分解而產生的。初生嬰兒的肝臟發育未全,所以不能有效地處理膽紅素,導致其積聚在身體內。
很多時候爸媽也會在 BB出生的第一天便問我 BB有沒有面黃,其實 BB面黃通常在第三天才出現,大多維持一至二周,如果驗血後發現膽紅素過高,醫生會處方 BB照燈來減退膽紅素。如果處理不當,膽紅素過高而沒有治療, BB腦部發展可能會受影響,導致發展遲緩、痙攣、失聰或死亡。所以父母不宜掉以輕心,應依照醫護的囑咐觀察 BB的情況。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1月4日

兒童哮喘-兒童哮喘徵狀

記錄徵狀預知病情

小兒患哮喘勿掉以輕心

 

 

每逢天氣轉變、有家族遺傳敏感體質小朋友、環境污染指數持續上升日子、環境急速轉的經濟新興國家、吸入二手煙,都容易誘發哮喘病。在香港來說,有哮 喘病的小朋友病發率,增加數目有穩定跡象,而內地哮喘病就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雖然香港的情況穩定,但面對這致命的疾病,大家不可掉以輕心,在香港一百個人 中有7%是有哮喘病,很多家長都怕小朋友染上此病。撰文:凱兒
如何標籤小朋友有哮喘問題?可以是突然間急性發作,入院治療,半夜咳到睡不着,跑動時發現有氣管收縮,天氣變壞的日子,氣管發生敏感,反覆有感冒出現,直至聽到有喘的情況出現,便可確診為哮喘。而小朋友哮喘病情可以維持到少年,甚至成年。

 

不停感冒手尾長

香 港哮喘會醫學顧問何學工醫生提醒家長要留意小朋友有沒有以下的問題,如小朋友有濕疹、敏感、鼻痕、捽眼,就要加倍留意了,因他們有哮喘病機會比其他小朋友 高幾倍,同時小朋友跑步時,很快就要坐下來喘氣休息,還有不停感冒,手尾較長,天氣轉變易染病等,家長也要加倍留意,因他們哮喘的病狀不明顯,大家會忽視 病情,可以作日記方式,把小朋友的徵狀一一記下來,有助醫生及早作適當治療。敏感而引發哮喘病發,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其中塵瞞致病有九成,對寵物致 敏有三四成,對蟑螂糞便致敏都幾嚴重,花草樹木就不多了(因香港少單一種植及少林木)在港因花草引發哮喘就較少。

 

家族遺傳不可輕視

小 兒在3、4歲時,經常入院治療,之後可能只在門診中再見到他們,可能因為氣管粗壯了,是致敏問題減輕,但還有看他們的家族遺傳問題是否嚴重,若有遺傳因 子,將來都會發生。近年哮喘藥的進步,推出較新的治療呼吸道藥物,很多都是吸入式,吸入式的藥物大致分為長期定時使用的預防藥物(如類固醇和長效氣管舒張 劑)以及在氣喘時才使用的舒緩藥物(短效氣管舒張劑),都是一些局部的治療,藥物副作用較少,大家可以放心。




資料來源: 
原文: http://www.hkdailynews.com.hk/life.php?id=28116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0月28日

小兒麻痺症


小兒麻痺症是一種能導致麻痺及死亡的嚴種疾病。病毒分為三種類型,即1,2,3型。病毒會經糞便傳播,亦可通過受糞便污染了的食品及奶類傳播。患者會出現輕微的發燒、頭痛、喉痛、嘔吐、肚瀉、或便秘症狀。當中小部份會出現肌肉疼痛,和四肢及面部的肌肉無力。家長可為嬰幼兒接種小兒麻痺症疫苗。

小兒麻痺症疫苗有兩種,一為含有活性病毒的口服疫苗,一為滅活注射用疫苗。它們都包含了三種小兒麻痺症的病毒。但因為小兒麻痺疫苗被廣泛採用,世界上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新增的小兒麻痹病個案,所以情況是較為滿意的。治療方面,基本只是支持性治療,並沒有藥物可消除病毒。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0月22日

蠶豆症的嬰兒


嬰兒患有蠶豆症

甲狀腺功能測試結果大概有10-15%的結果是不正常的,若首天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不正常,醫生會在第五天再進行一次化驗,以確定BB是否有此先天病,大部分第二次化驗結果都顯示BB是正常的,故此父母無需過份擔心。若第二次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真的有問題,香港兒科專科醫生會進行詳細的荷爾蒙檢查或甲狀腺掃瞄,並以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來治療。



在香港,約有4.5%的男嬰和0.5%女嬰患有蠶豆症(G6PD缺乏症)。導致蠶豆症的基因是在X染色體上,有些女嬰出生時兩條X染色體中只有一條是有缺陷的,這些BB便屬於G6PD缺陷攜帶者,不會病發。蠶豆症患者體內的紅血球缺乏一種酵素(G6P),使他們對某些藥物或環境因素產生反應,引起血溶症問題,如果BB接觸到令紅血球潰爛的物質,繼而釋放黃色色素積聚在身體,會令初生BB出現黃疸問題,即皮膚變得較黃,並可能破壞大惱功能,以及有貧血現像。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0月21日

孩子害怕洗澡

不再怕洗白白




為 甚麼一至兩歲的小童,會突然對很多事物感到驚恐?因為在這人生階段,孩子開始學懂走路,意味開始離開父母的安全領域,一方面是充滿刺激,另一方面卻令他們 感到恐懼。這是常見的正常現象,父母們不用過份憂慮,就如以往最喜愛的洗白白,也可令他們變得哭哭啼啼,就算開水喉的聲音,也可令他大聲尖叫,這是因為他 感到不安,感覺媽媽被浴缸阻擋住,獨剩自己一個人被困浴缸,又或者他害怕被浴缸的渠位吸下去,又或害怕在濕滑浴缸跌低等等。

以 下是一些可幫助孩子不再害怕洗澡的方法,一,改用盆子洗澡,令小孩更有安全感;二,開動水龍頭,好讓小孩習慣被水灑到的感覺;三,放一些塑膠鴨子和你的孩 子一起洗澡,並加插一些有趣的聲音;四,父母可陪同小孩一起洗澡;五,在孩子離開浴室後,才讓浴缸的水流走。除洗澡外,其他如卡通人物、巨大聲浪、動物等 等也可令孩子感到驚恐,請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用盡你的身體語言等令他安心,他就可一步步的遠離恐懼。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0月17日

玫瑰疹 猩紅熱防不勝防 (下)

猩紅熱嚴重可奪命

早前令不少家長聞風喪膽的猩紅熱,亦常發生於兒童身上。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性感染,潛服期13天。病發初期一般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偶爾會頭痛、嘔吐和食慾不振等。何慕清說患者舌頭上會出現狀似士多啤梨的紅色小粒。發病約第二天,患者身體和頸部會出現如砂紙般粗糙的紅疹,然後散開至手腳和腹股溝。紅疹大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然後脫皮,以手指和腳趾位置最明顯。

雖然猩紅熱和玫瑰疹的患者均會發燒和生紅疹,但猩紅熱有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的風險,亦可能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甚至出現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早前,亦有本港兒童因感染猩紅熱而致命的個案,因此不少家長對此非常憂心。

服抗生素有效治療
何慕清說﹕「雖然它不能預防,也沒有疫苗,但由於傳播方法是患者接觸到有猩紅熱病人的口水和鼻涕等分泌而感染,故必須保持家居空氣流通、觸摸眼耳口鼻前清洗雙手、避免共用毛巾等,以減少受感染的風險。而服用抗生素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服用24小時後,就可以痊癒,家長可以按這個準則衡量一下患病的小朋友是否適合繼續上學。」 何慕清指家長單憑自己的觀察,難以分辨子女患上的是什麼病,及早帶子女看醫生接受治療,比較安心。

玫瑰疹誤當感冒

Yvonne女兒深予於8月大時患上玫瑰疹,「有一天帶她到遊樂場,回家後她便開始發燒、有鼻水,進食和遊玩也提不起勁,以為她感冒」。Yvonne帶深予求醫,醫生懷疑囡囡出疹,果然翌日玫瑰疹便出現了。「想不到可以蔓延得這麼快,一下子全個臉蛋都通紅,像隻梅花鹿。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由於她沒胃口,醫生建議把奶多加一點水稀釋,希望她能喝多些。一個星期後,疹便全退了,也沒有留下疤痕。」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