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點解BB愛吮手指?

桂玲

Q: 囡囡目前5個月大,經常愛吃手指,又愛玩弄手腳。為什麼BB愛吮手指?應否強制禁止並改用牙膠?情況嚴重會令手指生繭嗎?

A: 5個月大的BB處於口腔期階段,剛懂得控制手部郁動,而且好奇喜歡探索,所以最自然是將手放入口吸啜手指並會流口水。除了手指外,BB也喜歡玩腳趾。如果家長擔心衛生問題,可以用奶嘴代替,避免BB咬傷自己,或因吸吮手指引起生繭的問題,同時能保持個人整潔。不過,一般相信BB可在2歲左右戒掉奶嘴的習慣。


獨自睡覺有危險?
阿姿

Q: 新聞不時有嬰兒睡覺猝死個案,請問BB由初生至1歲大期間睡覺時,家長有甚麼需要特別留意?如睡覺姿勢、選擇睡床等。

A: BB 4個月大前,身體的警示反應尚未發展成熟,而且根本不明白窒息反應,所以一旦有危險,也不懂得掙扎。父母應該避免BB面向下俯睡,同時被單不應包得太緊或過重,可考慮使用BB睡袋,僅露出頭部減低風險。當長大至4個月後,大部份BB懂得翻身,相對可以較放心。因為若有危險,BB也有能力自己作出反應自救,譬如懂得側頭、轉身,減低因俯睡出現呼吸困難的風險。若BB超過半歲更會懂得趴睡,再長大點懂得走路,風險相對較少。揀選BB床時,建議附設欄柵,即使睡夢中轉身、揮舞手腳,也較安全。


學行車助走路?
陳太

Q: 仔仔現在7個月大,何時可以讓他坐學行車?學行車對BB有甚麼好處呢?使用時有甚麼需要注意?

A: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表示,7個月大BB無論坐和企也不太穩,當然也尚未懂得爬,甚至簡單走路。一般來說,BB長大到1011個月大,才開始學習走路。
對於使用學行車,目前有正反兩面。若以香港居住環境而言,可以考慮讓BB使用學行車。不過,手推式的學行車相對較好,有助BB學習走路,真正訓練走路姿勢。


營養補充丸建議吃嗎?
Pearl

Q: 孕媽媽可以吃鐵丸、維他命丸等營養補充丸,請問BB適合進食這類型營養補充劑嗎?哪些情況下才需要服用呢?

A: 母乳或奶粉有足夠營養,所以BB6個月大前,相信無須進食營養補充劑。隨BB長大,所需營養也要相對增加,全母乳餵哺BB可能需要維他命D和鐵。事實上,BB1歲前無須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劑,但BB若多吃粥或飯,容易缺少維他命。所以,BB若只吃粥,相信無法補充足夠營養,有機會考慮服用補充劑。


 明德國際醫院兒科專科 鄧秀碩醫生









資料來自: New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2日

港50萬哮喘病人 每年近百死



 
本港有不少人患哮喘,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其嚴重性,香港哮喘會表示,本港有近50萬哮喘病患者,在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80至100宗因哮喘而死亡的個案。 
今天是「世界關懷哮喘日」,根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於2008年,在超過7500宗因哮喘發作引致的醫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當中近四成個案的年齡是在24歲或以下,另有91宗因哮喘而引致死亡的登記個案,當中7成為長者。 


哮喘入院 四成24歲以下

哮喘會榮譽顧問黃永堅教授表示,住院及死亡個案看似不多,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比例偏高:本港哮喘住院率是澳洲的3倍,死亡率是芬蘭的8倍。在過去十年,本港的哮喘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哮喘會主席譚一翔指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引致哮喘病發率增加,加上哮喘病患者經常自行調校藥物服用量,令病情加重。他建議病人不應單獨使用長效氣管舒張劑, 但舒張劑並沒消炎作用,應與吸入式類固醇一起使用,以減低死亡風險。 病人平日在家也可使用最高流速計簡易測試自己的肺功能,一發現最高流速只達平日的6成或以下,即顯示肺功能顯著減弱,應立即求診。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15日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2)

空氣清新機助改善

空氣中的二手煙、空氣污染和致敏原,特別影響鼻子。如果小朋友住在空氣較差的環境,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新機,過濾懸浮粒子,令PM10及PM2.5等細懸浮粒子數量減低,對改善鼻敏感問題有幫助。然而負離子空氣清新機只能過濾到大的粒子,幫助不大。

有人以為抽濕能改善鼻敏感,其實空氣乾燥的時候,鼻的分泌會變多,來溫暖和濕潤空氣,分泌多了也會黏上更多塵埃,更令鼻子不舒服。濕度高的時候,空氣則會把致敏原黏住,增加致敏風險。但香港普遍全年濕度高,抽濕亦沒大作用,倒不如從減少致敏原入手。

用防蟎套隔絕塵蟎

致敏原塵蟎是顯微鏡下才看到的動物,以吃人類掉下來的皮屑維生,枕頭、地氈、厚窗簾,都是其溫床,「你每晚睡覺,其實有幾千隻塵蟎和你一起睡,如果能減低和塵蟎的接觸,人就少一點敏感。」

因此家居盡量不要用地氈,窗簾不要太厚,盡量減少毛公仔。床褥、枕頭等可用一個防蟎套套住,防蟎套織得緊密,令塵蟎走不出來。先套防蟎套,再鋪床單,塵蟎就在裏面餓死走不到出來,避免小朋友和塵蟎接觸,減少致敏機會。

鹽水洗鼻可紓緩


譚醫生笑言「鼻敏感難醫過哮喘」,因為鼻敏感的徵狀相對輕微,患者見情況不太嚴重便掉以輕心。現時鼻敏感多以類固醇噴鼻劑作治療,因劑量其實很低,只要依隨醫生指示用藥,基本上不會有副作用。病人也可用鹽水清洗鼻腔,洗走鼻腔內的致敏原,因為當中沒有藥物成分,所以患者可以隨自己需要清洗,也能紓緩徵狀。

兒科醫生譚一翔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8日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1)

春季來臨以後,鼻敏感人士頻頻叫苦。其實在香港來說,花粉並不是主要的致敏原。到底為甚麼鼻敏感會發作?平日可以做些甚麼來避免日日打噴嚏、流鼻水?由兒科醫生講解甚麼引致鼻敏感,及小童患有鼻敏感的話,會有甚麼問題。

動物毛髮塵蟎引致

鼻敏感是人體對致敏原產生過激反應,「感染是病毒走入你身體內的組織繁殖,破壞組織,引起發炎的反應。致敏原不會破壞組織,不會繁殖,正常人體不會怕,可以分解或趕走,但敏感的人,因為這些東西刺激敏感的反應,社會上大概兩、三成人有敏感體質。」兒科醫生譚一翔說。

在香港引致鼻敏感發作的致敏原多為貓毛、狗毛、塵蟎、曱甴等,反觀樹木、花粉等,在香港反而不是主要致敏原。大家可能以為人們吸到貓毛、狗毛,引致敏感發作,其實是因為動物毛髮有一些動物的蛋白,如口水等,都可以引致敏感,我們用手觸碰到後,再摸到鼻子,就會引發敏感反應。塵蟎和曱甴的外殼和排洩物,都會引致敏感。

可能影響面部發育

雖然鼻敏感徵狀與初發感冒相似,然而,鼻敏感徵狀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而且沒有發燒等其他病徵,因此不難分辨。小朋友一般應該有足夠睡眠,所以如果看到小朋友有黑眼圈,可能是因為鼻敏感,鼻敏感發作的時候,黏膜及血管會腫脹,血液循環因而變慢,而鼻竇正正在眼下方的面頰內,血液流動不暢,就是我們看到的黑眼圈。若小孩患有鼻敏感,長期避免用鼻呼吸,可能會影響小孩面部發育,因此不能對鼻敏感掉以輕心。


....... 續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下)

咳嗽成因逐點睇
異物入肺: 幼童誤吞異物並跌入氣管,肺部持續受刺激可導致咳嗽發生。
病毒感染: 此乃最常見導致幼童咳嗽的原因,特別是冬季和春季,病毒最為活躍,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嗽極為常見。
過敏症(環境)因素誘發: 二手煙乃是氣管大敵,其次是存在於空氣或日常用品當中的致敏原,包括塵蟎、寵物毛髮等。如果父母擁有過敏病史特勞斯哮喘、鼻敏感或濕疹),其子女的體質有可能容易過敏,反映有較高機會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刺激而誘發過敏病症,故應及早預防。
胃酸倒流: 胃酸逆流而上,並湧至食道及咽喉,胃酸對食道、氣管而言屬異物,當黏膜受到胃酸刺激,即可引發咳嗽。
冷凍食物: 雪糕或凍飲等食物經過氣管時令其儼如受到「冷鋒」突襲,溫度驟降使氣管受刺激,造成敏感咳嗽。
咳嗽離不開痰多?
氣管內有一些製造痰液的腺體,每當氣管受到感染或出現敏感症狀,腺體便會大量製造痰液。換句話說,如果咳嗽由病毒感染或敏感引起,多數會有痰多徵象。相反由異物入氣管而致的咳嗽未必有痰多病徵。
提到痰液,幼童不懂咳痰乃正常事,這亦無礙疾病痊癒。因為,咳嗽是清除痰液和保護下呼吸道的一個很好的防禦機制。咳嗽時,胸腔肌肉,肋間肌肉和橫隔膜等會收縮,過程能使肺內的氣體衝上呼吸道並將氣管黏膜上的分泌物帶走。萬一分泌物無法全帶走,只要它能夠上移至喉嚨並讓幼童吞下,便可經由食道落入大小腸,最終經肛門隨大便排出。雖然排痰不像咳痰直截了當,但仍不失是一個將痰液有效帶離身體的好方法。
保護呼吸系統從小做起
有所不知,呼吸系統的健康狀態與一個人的生病次數多寡存在微妙關係,這源於它是對抗病毒和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防線愈穩固扎實愈能擁有健康。何醫生建議家長應從小注意幼童的呼吸系統健康,成就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轉天氣時必需注意上身保暖,特別是頸部和胸腔部位。
  • 不宜過早入讀學習班或學前班,課室乃病毒溫床,容易受到感染致病,削弱免疫力。
  •  6個月或以上的嬰幼兒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預防生病。
  • 避免接觸二手煙。
  • 強壯身體,包括注意飲食均衡、有足夠休息和適量運動。運動方面,游泳值得推介。游泳的過程中着重呼吸節奏和全身肌肉協調,加上泳池環境濕潤,池水亦是恆溫,全都對氣管有利。只要勤加練習,心肺功能定得到提升。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