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

擠眉弄眼要看醫生-淺談抽動症


抽動症(Tics)是一種在兒童身上頗常見的運動功能失調症。
「抽動」,是指一些不由自主﹑重覆而短促的小動作或發聲。


抽動症的表徵
最常見的小動作包括眨眼﹑噘嘴﹑裝鬼臉(或粵語所謂的「雍」口「雍」鼻)﹑頸部抽搐﹑聳肩等;而發聲主要有清喉嚨﹑低吟﹑噎氣等。
發作時,患者會感到一股難以抵禦的衝動在催逼自己作動或發聲,直至完成那小動作或發了聲後,那股催逼感才得以紓解。

一般而言,多數的患者是屬「搞小動作」一類,而發聲的則次之;偶然亦有同期出現多個小動作的發聲的,這就是所謂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妥瑞氏症不過是抽動症中較極端的病情,患者的肢體抽動可能較誇張(如磨牙﹑吐沫﹑撥動手指等),至於常被媒體報導或用於電影情節那些亂敲亂碰﹑大叫大嚷甚至無故「講粗口」的情況,雖確實存在但十分罕見。


多數患者生理機能正常
醫學界對抽動症的病理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掌握,一般相信與腦部基底核(basal ganglia)對神經傳訊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反應度過高有關。除了極少數患者同時患有其他腦神經科疾病外,大多數有抽動症的兒童並沒有其他健康問題,生理機能正常。

大多數抽動症都屬情況輕微,若沒有構成情緒困擾或社交障礙,一般不須治療,有不少的抽動情況亦會隨孩子的年紀漸長而減少以至消失。
家長過度干預﹑禁制抽動行為,往往增添孩子的心理壓力,反使情況加劇。

如病情對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則須考慮心理治療和藥物。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習慣逆轉療法」(habit reversal therapy)和「暴露與反應預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臨床的治療方法
如患者處理焦慮上有困難,醫生或輔導員會教導鬆弛和壓力處理技巧。
藥物治療,以多巴胺抑制劑一類的精神科藥物為主,但由於副作用較多,故一般只用於嚴重和心理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例。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有少數抽動症的患者會同時患上其他腦神經科疾病,亦有個別類型的癲癇症會產生與抽動症近似的運動失調。所以,如發現孩子有疑似抽動症的情況,家長應帶孩子看醫生以作確診。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