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疫苗真的安全嗎?(下)




03 要額外注射?

初生嬰兒要接種疫苗,可選擇到母嬰健康院或私人執業診所注射。何慕清指出,由於母嬰健康院只提供四合一疫苗,嬰兒出生一個月便開始接種,而私家診所則會提供六合一疫苗,小朋友可少打兩針,故大多由兩個月大開始疫苗接種。除了以上分別外,私家診所的疫苗接種計劃大多會較母嬰健康院為多,因為部分兒科醫生會鼓勵孩子接種衛生署「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以外的其他疫苗,例如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等。


何慕清解釋:「政府要把疫苗納入計劃,有較多的社會和財政考慮,而私家診所則只從孩子的健康作最大出發點。以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為例,雖然香港發病個案較少,但一旦感染,死亡率卻達30-40%,因此會建議孩子接種。」


04 副作用常見嗎?

說起疫苗接種,不少家長都會擔心副作用。何醫生表示現今的疫苗在不斷改進下,已較少出現抽筋等強烈副作用。一般而言,孩子在接種疫苗後會有10-20%機率出現發燒、哭鬧、針口紅腫、食慾不振和睡眠質素較差等不適,不過症狀輕微且2-3天後便會痊癒。她提醒家長在孩子接種疫苗後應多留意其健康狀況,若高燒不退或出疹,便有可能為藥物敏感,宜馬上求醫。


05 反疫苗運動

在外國社會,「反疫苗運動」已有近十年的歷史,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接種不同的疫苗會增加孩子患上自閉症、敏感、癌症等疾病的風險。而在運動復興下,美國和英國的兒童接種疫苗的普及率下降,同時兒童麻疹發病率卻有上升趨勢,這令當地政府也不得不正視「反疫苗運動」的影響。


在香港,「反疫苗運動」支持者也在增長中,他們擔心藥廠隱暪了疫苗潛在風險,也擔心疫苗對孩子健康的長遠影響。何醫生認為:「反對疫苗接種者的主要論據,是把疫苗接種數字和部分病症的患病數字加以比較,從而作出推論。但由始至終,這十年來仍未有確切論據可證明疫苗接種和任何疾病有直接關係。而在世界衛生組織、兒科學會的嚴密監督下,也未曾發現相關情況,畢竟若沒有接種疫苗,那感染嚴重疾病的機率便會上升,其風險是可預見的。不過我也明白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理念,是否接種疫苗,選擇權最終仍在父母手裏。」


資料來自:https://children818.com/vaccine-safet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2月15日

疫苗真的安全嗎?(上)

 


內地之前爆出「龐氏疫苗案」,令本地家長擔心香港疫苗會否供應不足,同時更關注疫苗品質。香港所用疫苗大多由外國進口,但這是否安全無憂?家長除了關注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外,外國「反疫苗運動」近年在香港冒起,面對疫苗安全的種種爭議,家長如何作出抉擇?


01 運輸、儲存同樣重要

免疫接種應由初生嬰兒開始,直至小學六年級,會接受不同種類的疫苗及加強劑,以預防肺結核、小兒麻痺症、乙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等傳染病。香港所用疫苗大多從外國生產商進口,質量有保證,但原來疫苗的儲存和運輸亦是品質監控的重要一環。在山東「龐氏疫苗案」中,其疫苗安全之所以引起關注,便是因運送和保存過程未依足法規進行,脫離恆溫冷鏈,令疫苗藥效成疑。


明德醫療中心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香港的疫苗採購和儲存都有很嚴謹的指引。在運輸過程中,要嚴格監管其溫度維持在攝氏2-8度,診所接收時更需檢查運輸公司的溫度紀錄。而具規模的私家診所,更會購買藥物專用冰箱存放疫苗,這類冰箱除了有嚴格的恆溫監控,更會有後備電源,即使停電,仍可確保製冷運作,令疫苗品質不會受到影響。而且冰箱還會有警報系統,提醒冰箱門沒有妥善關上。


02 疫苗供應穩定

自「龐氏疫苗案」發生後,不少內地人表示會帶同子女來港接種疫苗,香港政府就此頒布「限苗令」,每月最多只為非香港兒童提供120人次的疫苗注射。不過私家診所不在此限,這有否影響私人市場的疫苗供應?


何慕清表示,3月起來電查詢疫苗接種的人數明顯上升,而預約接種個案也有增加,不過香港家長大都參與了診所的疫苗接種計劃,會獲得優先處理,故毋須擔心「街客」增加而影響供應。她指香港大部分兒童疫苗供應充足,除了幾個月前曾因廠商出貨不足而令六合一疫苗缺貨外,未見出現疫苗不足的情況。


資料來自:https://children818.com/vaccine-safet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30日

新冠肺炎已在社區爆發,我們該如何自保?

在街上接觸的任何人/物件都可能帶有病毒,以下措施可以協助我們對抗疫情 :


➤ 除了私人地方,外出時必須帶上口罩,並與人保持社交距離


➤ 經常洗手,如在街上沒法洗手,可使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至少20秒


➤ 如有任何症狀,如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發燒等,請立即看醫生


➤ 回家後更換衣服及洗澡可減少黏附在身體/衣物上的病菌


➤ 醫院/診所會採取充足防護措施如替病人量度體溫及經常清潔地方。如有需要,

    可安心求診。










 資料來自:https://children818.com/chi/newsDetail.php?id=18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家長帶小孩到訪診所,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和其他人?







➤ 致電診所預約時如實說明到訪原因,如有任何發燒、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病徵,我們會安排分流病人

➤ 所有到訪診所人士均需要量度體溫,如有發燒的病人會被安排獨立房間,以免交叉感染

➤ 減少陪同者前往診所(最多為2位),以免人群聚集

➤ 如有任何擔憂,可於前往診所前致電查詢當時診所的人流情況

➤ 如擔心到訪診所,可致電診所安排網上視像醫療諮詢


 

資料來自:http://children818.com/newsDetail.php?id=18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25日

您 和 家 人 都 應 該 每 年 接 種 季 節 性 流 行 性 感 冒 疫 苗

本年度之新疫苗已到港。免受流感及禽流感的威脅,請你和家人接種流感疫苗。


2020-2021之疫苗成份為 :

甲型/廣東-茂南/SWL1536/2019 (H1N1)pdm09病毒,

甲型/香港/2671/2019(H3N2)病毒,

乙型/華盛頓/02/2019(類乙型/維多利亞糸)病毒,

乙型/布吉/3073/2013(類乙型/山形糸) 病毒


誰應接種 ?

1. 小兒(六個月至十二歲);

2. 長者(五十歲以上);

3. 高危一族(長期病患者);

4. 工作接觸(託兒所及常與小兒接觸之工作者、大型機構工作人員、醫生、老師等);

5. 孕婦

6. 任何想減少感染流感的人士,或與以上類別人士有密切接觸者

要有最高保護,整個家庭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何時接種

應在本年底之前完成。







接種次數 ?

1. 成人及九歲或以上兒童        - 每年接種一劑

2. 九歲以下 - 首次接種,兩劑,相隔一個月;其後每年接種一劑

 


 接種方式 ?

肌肉注射 (Vaxigrip-Tetra, Fluarix-Tetra)

大部分流感疫苗為滅活疫苗,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種; 六個月以上嬰兒便可接種。



鼻內給藥 (Flumist)

此為減活疫苗,以鼻腔給藥方式接種,適合兩歲以上小兒。

•這些疫苗都不含汞(水銀)作防腐劑。


 

副作用 ?

注射的部位輕微痛楚及腫脹; 輕微流感徵狀(發燒,流鼻水或感到疲倦); 至於嚴重敏感

反應是極其罕見的。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newsDetail.php?id=20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5日

戒口加劇孩子食物敏感?

每位爸爸媽媽都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長,尤其關心兒童、嬰兒敏感問題,盼望他們不受敏感困擾。 正因如此,父母都會查找不同防敏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敏感症狀有不同種類,應付方法也有不同。加上醫學日新月異,過往以為有效防敏的方法可能已經過時。要為小朋友準備好防敏對策,關鍵時期在首1000天 ─ 即是由懷孕期開始一直到寶寶2歲的期間,因為敏感一旦觸發,便難以根治。 爸媽想為小朋友防敏,首先要了解敏感。這次的專訪請來了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醫生,解答一下常見防敏誤解。


誤解一: 戒口有助預防敏感

要預防兒童、嬰兒敏感,一切皆從認識敏感類型開始。何醫生指,最常見的兒童及嬰兒敏感症狀為食物敏感、濕疹、鼻敏感、及哮喘。兒童的年齡也和容易出現的敏感症狀有關。例如,1歲前嬰孩容易出現食物敏感和濕疹,3歲後兒童容易出現鼻敏感、塵蟎敏感,5至6歲兒童較常出現哮喘以及其他氣管敏感,而且一人同時患有多種敏感也很常見。

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戒口有助預防敏感問題。何醫生卻指,「戒口有助預防敏感」這個説法已經過時。他解釋,這個說法很多時未有有力證據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故目前已很少要求父母嚴格跟從。他又建議戒口是適合已確診患有過敏症的小朋友,避免加劇過敏反應,而非當作預防敏感的措施,因為「如果戒口戒得愈嚴格,就會減低小朋友對多種食物致敏原的耐受性,反而會誘發更多的食物敏感。」雖然如此,何醫生指,家長有困惑時和醫生商量才是最重要的做法。


誤解二: 懷孕期間沒有辦法預防嬰兒敏感

其實首1,000天(由懷孕到寶寶出世至首2歲)對寶寶健康非常重要。在這段黃金期為小朋友打好預防敏感的基礎,可以減低「過敏進行曲」的出現機率。所謂「過敏進行曲」,是指嬰兒期誘發的敏感症狀會提高未來演變成嚴重過敏症狀,如濕疹、鼻敏感及哮喘等的風險現象。一旦誘發過敏,不僅很難停止,還會加劇,令不少家長非常擔心。何醫生指,其實孕婦在懷孕期間最重要的不是尋找一勞永逸的終極答案,追求事事完美,而是「享受懷孕過程」。「其實最重要還是享受懷孕的過程,這樣才有助母體形成一個對孩子健康的環境。」另外戒煙以及餵人奶都是有效的防敏方法。敏感因人而異,故何醫生最後還是建議一眾未來父母「與醫生商討,讓孩子吸收適合的營養。」


未有實證指HMO 母乳低聚醣具防敏功效

現今奶粉選擇五花八門,款款都標榜著不同新配方及關鍵字。其中一個常見的流行關鍵字為「HMO」(母乳低聚醣)。HMO為人奶分泌中第3大固體營養成分,但加入了HMO的奶粉又必然起到防敏作用嗎?何醫生指其實不然,人奶依然是首選。當然如果媽媽有需要,可以向醫生詢問經臨床實證的細分子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水解技術可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性,為寶寶打好防敏基礎。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food-allergy-dietitian.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0月23日

【逐步復課】 復課學童重返校園壓力大,家長勿以「恐嚇」提醒防疫!

停課逾月後中小學逐步復課,學生須面對重新適應有規律校園生活、追趕學業進度等不同壓力。有精神科醫生表示,學生若因而出現心理問題是可理解,籲切勿逃避或漠視;並提醒家長勿以恐嚇方式向孩童解說疫情,免讓他們感焦慮。有傳染病專科醫生稱,復課後學生有一定社交接觸,籲應做足防疫以減低感染風險。

精神科專科醫生雷永昌表示,是次疫情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如學生發現自己心理上有不同反應是可以理解,他們重回校園時會面對不同壓力,可以是和疫情有關,例如害怕感染、抗疫安排等;亦可能來自學業,如要適應上課時間、學業上的要求等;家長此期間應留意,如子女變得易怒暴躁,或不時稱身體不適,如肚痛等,都可能是壓力大的表徵。

 

兼顧學業及防疫 壓力大增


疫情下大家需加強個人衞生,包括勤洗手,有人或擔心會否變成強迫症。雷醫生稱,因應抗疫而多清潔雙手,不算是強迫症症狀,而是一種衞生習慣。然而,家長若以恐嚇或利用孩童對疫情的恐懼感,期望藉此加強他們防疫意識,此舉則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因孩童心理未成熟,有機會產生太大壓力,更甚會做成過度焦慮。

 
Wayne育有2名女兒,大女兒就讀小五,小女兒則在上幼稚園,他認同學生應復課,「小女兒長時間沒有上課及與他人交流,不少禮儀規矩等需重新學習」,但上學後會增加社交接觸,他又擔心女兒防疫措施做得不足,增感染風險。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專科醫生何學工表示,復課後學生之間有一定社交接觸,學校是有機會爆發第2或第3波感染,但相信疫情會持續一段時間,故亦認為有需要復課。他料學校已做好防疫準備,但提醒學生不應鬆懈,洗手間、小食部、電腦室等公共設施空間都屬高危地方,必須做好防疫措施;學生若感不適應盡快求醫不要上學,盡可能減低傳播感染風險。


疫情下社交減 影響心理健康

 
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譚一翔則稱,社交生活對兒童成長而言是重要一環,疫情下朋友間互動交流減少,未能接受教育及常留在家,對兒童心理有一定影響,「尤其是需要特殊教育的兒童,如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等」。不過,他料重返校園後重拾日常社交圈子,兒童會慢慢適應調整,家長毋須過分擔心。





 

 

 

資料來源:睛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0月9日

飲奶不足免疫力降易感染致死

 



嬰兒呱呱落地,母乳或奶粉便成為主要食糧,有兒科醫生指,若嬰兒長期攝取不足的母乳或奶粉,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死亡。有營養師更指,飲奶不足,對一名嬰兒來說等同「絕食」,以香港如此富庶的社會,不應該發生。



奶粉太稀 兩周便營養不良
 
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以一名剛出生嬰兒重六磅計,三個月後的體重應為出生時的一倍,即十二磅,按每磅體重需食用二點五安士奶計算,每日應食用三十安士奶,如餵哺奶粉,應按包裝的指示用水開稀。


馮指出,由於奶粉含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澱粉質及礦物質,足夠嬰兒所需,但若嬰兒食用的奶粉少於應有分量的一半,且持續兩星期以上,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及呼吸系統受損,容易被病菌入侵甚至死亡。

另一名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亦指,嬰兒最重要的維生元素是水及奶,奶除含有豐富的營養,更重要是含有鐵、鈣、鉀、鏻等豐富的礦物質,若長期飲不到足夠的奶,便會出現營養不良,由最初不斷哭泣提醒父母要餵奶,至其後無力泣訴,最終因免疫力下降受感染死亡。

美國註冊營養師梁慧思稱,一名嬰兒最好是餵哺母乳,但若情況不許可,才餵哺奶粉,或兩者混合餵哺,奶粉其實是按母乳的成分製造,但必須按照指示用水開稀。





資料來源: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29日

干德道豪宅9歲男童患扁桃腺炎兩周 昏迷送院不治

 半山干德道一名9歲男童,過往兩周疑因扁桃腺發炎,病情反覆,更因發燒而到醫院接受治療,至今(7日)午他在家中看電視時,突然暈倒,父親慌忙報警求助,惟愛兒送抵醫院後返魂乏術,終告不治。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表示,如果扁桃腺發炎因病毒引起,醫生需對症下藥,找出發炎原因,否則嚴重可引致心肌炎或腦炎,隨時奪命。

半山干德道8號麗豪閣一個單位一名48歲姓余父親報案,指其9歲兒子陷入昏迷。救護車到場將男童送往律敦治醫院搶救,惟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初步調查相信事件沒有可疑,男童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據了解,男童與父母同住上址,他過往健康正常,惟最近兩周因扁桃腺發炎,斷斷續續發燒,家人曾帶他到醫院看醫生,至今午在家中看電視時,突然暈倒。

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扁桃腺發炎絕對有可能奪命。他解釋,扁桃腺發炎可由病毒或鏈球菌感染引致,如扁桃腺炎是由細菌引起,醫生處方抗生素便可痊愈;如扁桃腺炎是由病毒引致,抗生素則未能幫助病情,醫生需要查出扁桃腺發炎原因,否則嚴重可引致心肌炎或腦炎,隨時奪命。他又不排除事件中男童或有隱疾,導致今次事件。







資料來自:
https://www.hk01.com/%E7%AA%81%E7%99%BC/444700/%E5%B9%B2%E5%BE%B7%E9%81%93%E8%B1%AA%E5%AE%859%E6%AD%B2%E7%94%B7%E7%AB%A5%E6%82%A3%E6%89%81%E6%A1%83%E8%85%BA%E7%82%8E%E5%85%A9%E5%91%A8-%E6%98%8F%E8%BF%B7%E9%80%81%E9%99%A2%E4%B8%8D%E6%B2%B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11日

如何為嬰幼兒修剪指甲

醫生一般不建議家長替兩個月大前的嬰兒修剪指甲,因為他們的指甲尚未完全

成形,仍然連著皮膚,質地比較軟,如果勉強修剪便有機會弄傷手指。如果寶寶

有皮膚問題,不想他們因指甲過長而胡亂抓弄,家長可為他們戴上手套,減低寶

寶抓傷自己的機會。寶寶到了兩個月大,開始習慣凡事用手,東抓西抓,除了可

能抓傷自己的臉蛋,若指甲過長而藏污納垢,嬰兒吮手指更會增添染病風險。兩

個月大的嬰孩指甲會開始變硬,差不多完全成形,家長可細心觀察,並替寶寶稍

稍修剪。

基本上,替嬰幼兒修剪指甲時,只要把他們的小手捉緊,他們便不會因掙扎而受

傷。選擇工具方面,則要特別留意。由於成人指甲鉗體積大,容易剪得深,所以

應該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指甲鉗或剪刀替寶寶修剪。修剪時,若不慎剪的過深,形

成的小傷口或會使其後新生的指甲陷入手指內,弄修指甲周邊的皮膚,情況嚴重

更會造成皮下組織感染、發炎和化膿。所以,不論是嬰幼兒還是成人,剪指甲時

應留意兩側的邊角,指甲頂部與兩側應呈直角,不用剪得太圓,避免令兩側皮膚

受傷。


醫匯818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


























資料來源:Smart Parent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3日

戒口加劇孩子食物敏感?

每位爸爸媽媽都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長,尤其關心兒童、嬰兒敏感問題,盼望他們不受敏感困擾。 正因如此,父母都會查找不同防敏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敏感症狀有不同種類,應付方法也有不同。加上醫學日新月異,過往以為有效防敏的方法可能已經過時。要為小朋友準備好防敏對策,關鍵時期在首1000天 ─ 即是由懷孕期開始一直到寶寶2歲的期間,因為敏感一旦觸發,便難以根治。 爸媽想為小朋友防敏,首先要了解敏感。這次的專訪請來了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醫生,解答一下常見防敏誤解。


誤解一: 戒口有助預防敏感

要預防兒童、嬰兒敏感,一切皆從認識敏感類型開始。何醫生指,最常見的兒童及嬰兒敏感症狀為食物敏感、濕疹、鼻敏感、及哮喘。兒童的年齡也和容易出現的敏感症狀有關。例如,1歲前嬰孩容易出現食物敏感和濕疹,3歲後兒童容易出現鼻敏感、塵蟎敏感,5至6歲兒童較常出現哮喘以及其他氣管敏感,而且一人同時患有多種敏感也很常見。

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戒口有助預防敏感問題。何醫生卻指,「戒口有助預防敏感」這個説法已經過時。他解釋,這個說法很多時未有有力證據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故目前已很少要求父母嚴格跟從。他又建議戒口是適合已確診患有過敏症的小朋友,避免加劇過敏反應,而非當作預防敏感的措施,因為「如果戒口戒得愈嚴格,就會減低小朋友對多種食物致敏原的耐受性,反而會誘發更多的食物敏感。」雖然如此,何醫生指,家長有困惑時和醫生商量才是最重要的做法。


誤解二: 懷孕期間沒有辦法預防嬰兒敏感

其實首1,000天(由懷孕到寶寶出世至首2歲)對寶寶健康非常重要。在這段黃金期為小朋友打好預防敏感的基礎,可以減低「過敏進行曲」的出現機率。所謂「過敏進行曲」,是指嬰兒期誘發的敏感症狀會提高未來演變成嚴重過敏症狀,如濕疹、鼻敏感及哮喘等的風險現象。一旦誘發過敏,不僅很難停止,還會加劇,令不少家長非常擔心。何醫生指,其實孕婦在懷孕期間最重要的不是尋找一勞永逸的終極答案,追求事事完美,而是「享受懷孕過程」。「其實最重要還是享受懷孕的過程,這樣才有助母體形成一個對孩子健康的環境。」另外戒煙以及餵人奶都是有效的防敏方法。敏感因人而異,故何醫生最後還是建議一眾未來父母「與醫生商討,讓孩子吸收適合的營養。」


未有實證指HMO 母乳低聚醣具防敏功效

現今奶粉選擇五花八門,款款都標榜著不同新配方及關鍵字。其中一個常見的流行關鍵字為「HMO」(母乳低聚醣)。HMO為人奶分泌中第3大固體營養成分,但加入了HMO的奶粉又必然起到防敏作用嗎?何醫生指其實不然,人奶依然是首選。當然如果媽媽有需要,可以向醫生詢問經臨床實證的細分子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水解技術可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性,為寶寶打好防敏基礎。



*以上資料由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醫生提供。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children-food-allerg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7日

濕疹童患食物敏感機會較正常童高4倍 醫生拆解高危食物致敏源

食物敏感不容忽視,輕則出疹,重則可致過敏性休克、死亡。香港過敏協會表示,本港約有5%兒童有食物敏感,高危食物包括花生、牛奶、雞蛋等,海外研究更指中度至嚴重濕疹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協會料本港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會持續上升,倡議政府加強社會過敏診療服務。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對一般人進食沒有問題的食物,產生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反應。家長古太形容,其現年6歲的幼子是一個「過敏人」,初生不久便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問題,3歲時更證實對花生嚴重過敏,日常外出進食及上學都會格外小心,尤其關注食物中會否含有花生。惟她憶述,曾遭食肆職員當成「怪獸家長」,被批過分緊張、麻煩等。

古太續稱,幼子每天上學都需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她說,曾要求學校教職員在兒子有需要時為他打「救命針」,但教職員以自己並非醫護人員及憂慮不熟識指引為由推搪。

古太表示其6歲的幼子對腎上腺素注射器嚴重過敏,每日上學都需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程志遠攝)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表示,約有5%的香港兒童有食物敏感,多屬有過敏性體質,食物過敏患者一旦接觸敏感食物,可引致出疹、面部及舌部腫張、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降低,若情況嚴重,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見的食物致敏源包括:

  •     花生
  •     堅果
  •     魚
  •     甲殼類海產
  •     牛奶
  •     雞蛋
  •     小麥
  •     大豆
  •     種子(通常是芝麻)

資料來源:香港過敏協會

莊指出,食物過敏者可同時患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多種過敏症,並引述海外研究指出,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的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他解釋,濕疹者的皮膚保濕能力較差,遇上發炎情況時,皮膚表面組織或遭破壞,不慎接觸食物致敏源,身體會誤認有關食物為外來有害物質,當患者再次進食該類食物,便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稱,西方國家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於過去二、三十年間持續增加,而港人的飲食習慣亦傾向西化,料本港食物過敏的患病率亦會持續上升。

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期望,大眾可正視食物敏感問題,建議政府提供足夠的過敏診療服務,並推動餐飲業制定無敏餐單,學校亦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以訓練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預防食物敏感的方法:
  •     懷孕或餵哺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食物過敏
  •     餵哺母乳最少4個月
  •     研究顯示大概在6個月大幼童,可以逐漸開始進食不同種類的固體食物,長遠有助減少患上食物過敏機會
  •     在一些高危患上食物過敏的幼童,應及早尋求醫生協助,找出食物致敏源
  •     患濕疹的幼童應及早治療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children-food-allerg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1日

新冠肺炎誘發 川崎症迷思





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早前仍未受控情況下,一則可怕消息引起很多家長的關注──歐洲爲數不少兒童出現川崎症病徵。這不禁令人聯想到新冠肺炎難道可誘發川崎症?它又會否引發其他併發症?很多人都憂心,一旦發現新冠肺炎可誘發更多病症下,已臨近崩潰的醫療系統,恐怕難以負荷。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醫生莊俊賢指,川崎症是一種影響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病症,主要發病年齡層爲幼齡兒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川崎症病童少於五歲。

此症一般會出現多種徵狀,其中最重要的徵狀是持續多日高燒(超過五日),此外,亦會出現不同的臨牀徵狀,例如多發性紅疹、眼結膜炎(眼紅)、黏膜發炎(咽喉及口腔黏膜充血,並出現「士多啤梨舌」)等,而且患者手腳會紅腫,染病後一週,手指及腳尖會甩皮,同時頸淋巴結變大至約一點五釐米。莊醫生說:「要診斷川崎症主要靠上述指引,此症暫時未有確切肯定的致病成因,一般都認爲是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令免疫系統紊亂而產生炎症,至於由哪種特定病毒或細菌引發,至今仍未有確實肯定的說法,因此,川崎病目前仍然沒有效的預防方法。」

早前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於新冠肺炎肆虐高峯時,同時有不少小童出現川崎症病徵,檢驗後發現部分人都曾感染新冠肺炎,因而令人擔憂新冠肺炎會否誘發川崎症?莊醫生坦言,兩種病症的徵狀確有很多相近之處。

「新冠肺炎與川崎症都是因感染而引起不同的炎症反應,因此兩者有機會出現相近徵狀,例如兩症的病人均會發燒,手腳亦會出現紅疹等。」惟莊醫生同時強調,「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患者平均年齡較大(一般大概約十歲),紅疹集中在手腳,亦會引致更多有關腸胃的問題,川崎症患者炎症反應引發的紅疹則會擴散至全身。川崎症主要影響患者冠狀動脈,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較大機會使患者出現心肌衰竭。」

莊醫生指,據本港最新的病例研究資料顯示,於1994年至2000年間,日本大約每十萬名小童約有二百個患川崎症,本港約爲五十個,歐美國家則約二十個。「由於亞洲人患川崎症機率較高,故此症病例在歐美國家相對較少,因此歐美這回兒童受感染的數字上升時,纔會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歐美等地如此密切關注,並竭力尋找新冠肺炎與川崎症之間是否真的存在關係,而暫時我們只能推斷兩者沒直接因果關聯。」

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反應與川崎症的治療方法分別不大,都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服用類固醇爲主。莊醫生表示,川崎症雖可治瘉,惟它可能引起的後遺症相當可怕──川崎症對冠狀動脈有很大影響,較大機會導致冠狀動脈血管瘤,血管也有機會出現栓塞,影響心臟血液輸送,增加日後引起各種心臟病併發症風險。莊醫生說:「一般治療川崎症,最有效方法是在病發初期注射免疫球蛋白,並同時服用阿士匹靈來抑制炎症,這也能降低日後冠狀動脈後遺症的發生。」他指出,醫學界發現注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抑制病情以前,多達兩成患者有機會在治瘉後出現與冠狀動脈有關的後遺症,使用免疫球蛋白方式治療後,患者出現後遺症機率可大幅降至5%。

新冠狀病毒能令免疫系統降低抵抗細菌的功能,因此受到嚴重病毒感染的患者,同時受細菌感染的機率亦會增加,莊醫生表示,所以醫生在治療病毒感染時不會一成不變,例如在治療新冠肺炎時會視乎病人情況,除使用抗病毒藥物,亦會考慮處方抗生素等不同方式來治療。
同時,他亦強調,由於新冠肺炎仍屬於很新的疾病,現時各方對其尚處研究階段,發展下去,到底它會否引起其他類似川崎症的炎症反應等併發症,仍屬未知之數。



莊俊賢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kawasaki-disease.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12日

「都市鼻敏問題令人煩厭 『脷底丸』助患者脫敏 重拾良好生活質素」



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是一種常見的都市健康問題,在本港可能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鼻敏感。而誘發鼻敏感的因素包括有塵蟎、灰塵、動物毛屑或空氣中的污染物等。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醫生指出:「患者一旦鼻敏發作時,會感到鼻癢、流鼻水、流眼水、鼻塞及打噴嚏,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亦有機會損害睡眠質素,嚴重的鼻敏感更會誘發其他疾病,情況不容忽視!」

塵蟎過敏最為普遍


一般而言,患者因對環境事物敏感所引起,而香港是常見的塵蟎過敏地區,假如患者一年四季都有過敏症狀,而且於入睡前或朝早起床後鼻敏發作得特別利害,就很大機會因房間或床舖裡數以百萬計塵蟎所誘發的。何學工醫生表示:「為提供準確的診斷及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醫生通常會先詢問患者有關其症狀的病史,然後進行皮膚點刺試驗,以顯示患者是否對室內塵蟎有過敏;之後便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常見的鼻敏感治療方案

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針對症狀來處方藥物(例如抗組胺藥、具消炎效力及抗敏感的類固醇藥物等),以及採取長期的脫敏療法。何學工醫生解釋說:「兩種治療方法均可為患者帶來緩解作用,及時有效消除不適感,但對症治療只會在服藥時起作用,沒有長期效果;而脫敏治療則透過持續刺激免疫系統反應,令身體逐漸適應,從而不再產生過敏情況。」

「脷底丸」成效顯著

何學工醫生亦提到,現時脫敏治療可透過注射或口服方法進行,其中選擇接受注射治療的患者必須定期到診所或醫院打針;而口服治療則可於診所以外的地方進行,其中舌下脫敏免疫治療藥丸(Sublingual Allergy Immunotherapy Tablets)更是近年過敏管理方面的新趨勢,患者只需按醫生指引自行將藥物放於脷底。事實上,舌下脫敏免疫治療藥丸已於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及香港均獲得批准使用,其安全其安全性和功效已得到了臨床試驗計劃的充分評估,劑量亦已標準化,片劑配方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依從性;與此同時,透過脫敏治療亦可大大減少患者的過敏症狀,從而減少對症藥物使用,從而幫助總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sublingual-immunotherap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6日

小兒隱睪症的察覺法



隱睪症涉及生育、性徵、癌症及心理問題,適時適當的處理效果較佳;家長在為嬰幼兒洗澡時,可順便摸一下陰囊部位是否有兩粒睪丸,遇有疑問應儘早請教泌尿科專科醫師,以期獲得最佳治療。

王小弟弟今年兩歲,母親在為他洗澡時,無意間發現王小弟的陰囊裡似乎只有一粒睪丸,經過泌尿科醫生檢查時,才知道王小弟左側的圉丸並未降落到陰囊裡,而在腹股溝處卻摸到一粒圓圓的東西,這才知道王小弟已經罹患了隱睪症。

1.影響睪丸下降的因素

睪丸是男性的象徵,它主要的功用,是在分泌男性激素,使得青春期的小男孩陰莖長大、聲音變粗、肌肉較結實、陰部長出陰毛、喉節也變大及明顯。另外睪丸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任務就是製造精子,使得其具有生殖力繁衍後代;事實上在胚胎時期的第六週,睪丸便開始出現,並且在第七週時成

嬰幼兒大約在出生前,睪丸會從它原來的位置一腹腔內,藉由丸繫帶的領導經 生後三個月都沒降至陰囊,那麼以後再掉下來的機率就非常小了,超過一歲以後都沒消息,隱睪症就真實的形成了。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睪丸的下降呢,醫學界認為它與牽引作用,腹內壓、副睪的成熟,神經及荷爾蒙都有關係,真正的機轉並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認為是睪丸繫帶異常,也有人認為睪丸本身就有問題或內分泌異常而引起。

隱睪症的發生率以早產兒最為高,可能是因為早產兒在在各方面都未完全成熟,當然地睪丸下降也會有問題,根據最新泌尿科教科書的統計,大約有 %的早產 了;足月男嬰的比率是3.4%左右,一歲時一直到成人的比率大約在0.8%上下;隱睪大多為單側,兩邊都發生的機會大約是10%左右。至於隱睪症未下降的睪丸究意會停留在身體的那些地方呢?

事實上從腎臟的位置以下,經過腹腔內,一直到腹股溝都有可能存在,甚至也有可能會跑到會陰或大腿內側,所幸大部份的睪丸是停留在腹股溝的外環附近。一如本文病例所述,仔細觸摸大多會在該處摸到睪丸,萬一沒有摸到,則有賴進一步的儀器檢查了,但也有人天生就只有一個睪丸,但這大約只佔2%~5%左右。

2. 延誤治療造成的傷害

由於醫學不斷的研究與進步,推翻了以往可以治療隱睪症的時機,早在二0年前的教科書認為,在學齡前接受手術治療是最適當的時機。如今研究顯示一歲以後隱睪症的睪丸,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發現出它不正常的變化,四歲時會出現大量的纖 受阻會萎縮變小,以後有可能失去精子製造的能力,進而影響日後生育的功能。

未經過治療以及延誤治療的隱睪,最令人害怕的問題就是發生癌變,主要是因為睪丸長期處於高溫之下,睪丸細胞產生突變。根據研究,在睪丸腫瘤中大約有10%是導因於隱睪症,而隱睪症也較正常睪丸有高達35~40倍的機會得到睪丸癌;如果是兩側隱睪,一邊已經有腫瘤時,另一邊發生腫瘤的機率也高達15%。由於睪丸與它的繫膜在解剖上不正常,隱睪症的睪丸也有較多的機會發生扭曲;此外,大約有95%的隱睪症也會同時合併尢氣的產生,當然因為製造精子的功能因高溫受損,不孕症也是日後相當令人頭痛的問題。

隱睪症的診斷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家長們在替嬰幼兒洗澡時,只需要詳細地摸摸看兩粒睪丸是否都在陰囊內即可,為何要選擇在洗澡這個時機呢?一方面是因為洗澡時全身裸露便於觀察外,而在熱溫下睪丸也會自動掉入陰囊內,更有利於檢查;如果是在寒冷的環境下,陰囊的肌肉以及提睪肌會收縮,使得睪丸的檢查比較困難。在門診的時候常會遇到家長訴說他們的小孩有隱睪症,但經過仔細的檢查後才發現是所謂的「可收縮的睪丸」。

這種睪丸平常會躲在陰囊較高的位置,但是當小孩睡覺或洗溫水澡的時候,因為肌肉的放鬆及提睪肌的作用睪丸又自動回到陰囊內。所以在檢查上確實要小心,如果真的沒有摸到睪丸,可以到腹股溝處摸摸看,因為大部份的隱睪都是躲在這裡;如果仍然找不著就必須藉由超音波檢查看看腹腔內有無睪丸,也可經由血管攝影,腹腔或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攝影來確定睪丸的位置。

3. 一歲半前為治療時機

由於未下降的睪丸早在一歲以後就出現不正常的變化,也逐漸地會纖維化,一旦纖維組織取代了正常的睪丸組織,那麼製造精子及男性激素的功能便相對會受損。因此最好的治療時機是在幼兒一歲半以前去實施手術治療,將睪丸放回陰囊作睪丸固定術,如果父母在孩子十歲以後才發現睪丸有問題,為了止睪丸發生癌變,或是單側性的隱睪症,還是需要將睪丸摘除為宜。

嬰兒時期的隱睪患者,如果睪丸的位置是在腹股溝外環以下,可以嘗試以荷爾蒙來治療,方式分為注射或鼻腔入兩種,不過成功率並不高大約在6%~18%;如果失敗,就必須要考慮在一歲半前作手術治療。十歲以後的隱睪或未滿十歲內而睪丸已明顯萎縮的孩子,那麼睪丸無保留價值,就必須作睪丸摘除術;為顧及心理及外觀因素,可以同時植入人工睪丸。當然除了睪丸固定術之外,疝氣也必須同時處理,除了可以治療身體的缺陷之外,也可以讓小朋友不會留下心理障礙,也可以促使日後生育力的恢復。

至於睪丸癌發生的可能性,雖然睪丸拉至正常位置無法完全避免癌症的發生,但也便於日後的觀察及追蹤。隱睪症由於涉及到生育問題,以及性徵癌症和心理問題,而適時適當的處理,對於復原效果可說是較佳;因此家長們在為嬰幼兒洗澡時,千萬別忘了順便去摸摸兩粒小蛋蛋,如遇有任何疑問,應儘早請教泌尿專科醫師,以期能獲得最佳治療,以免影響您家小朋友的一生才是。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pediatric-cryptorchidism.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28日

第五病 Fifth Disease



細小病毒B19 (Parvovirus B19) 引起第五病(Fifth Disease),病徵包括面都出現似被掌摑後的紅印,因而有「掌摑面」病(Slapped Face Disease) 的別名。患者身體其他部分也可能出現淡紅色的疹,部份會有關節腫痛,但大部份不會出現發燒。

病毒由飛沫傳播,潛服期長達2 至3 周,患者主要在潛服期把病毒傳人,但當面部紅印出現後便不再有傳染性。一般患者在短期內自動痊癒,但孕婦感染,可導致胎兒貧血,甚至流產。先天性貧血如地中海貪血患者,感染細小病毒B19 可引致貧血急性惡化。沒有針對性藥物,也沒有預防疫苗,預防只能靠提升個人衛生。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fifth-disease.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22日

細菌性腦脊髓炎 – 新疫苗





細菌性腦脊髓炎是由奈瑟氏腦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所引起,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目前已知有十三種血清型, 其中A、B、C三型是較容易引起大流行的。


細菌性腦脊炎是以直接接觸及飛沫為傳染方式,在小朋友相處的環境中容易大規模傳染。此病在感染後約有2-10天的潛伏期,然後以突然發燒,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的情形, 甚至會有意識混亂或者癲癇發作。腦脊髓炎會有相當高的死亡率,但經治癒的也可能留下神經學上的後遺症,如:失聰、智能發展障礙等。可幸是此病在香港是罕見的, 每年少於五人感染。


而其他導致腦脊炎的病菌, 例如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 相信大部分在港的兒童已經接種了疫苗。最新的四價多醣結合疫苗除了可以預防A、C、Y和W135型腦膜炎雙球菌, 還比舊有疫苗可以提前為9個月以上的小朋友接種。需要兩劑,相隔三個月就可足夠產生抗體。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http://children818.com/bacterial-encephalomyelitis.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14日

小朋友中暑




炎炎夏日, 酷熱天氣警告時會發出, 不但戶外工作的成人會中暑, 連小朋友也有機會因在陽光下玩耍而中暑。
   
中暑是一種急症,主因是體內產熱過度或散熱過慢而導致體溫上升, 如果超過攝氏40℃會使身體內許多器官系統產生衰竭。  
 
兒童較成人易中暑,因他們新陳代謝相對快, 身體表面蒸發水分的速度比成人高,再加上他們汗腺發肓未成熟, 大量出汗會加速水分流失。若不緊急處理, 會有頭暈, 疲倦, 作悶, 嘔吐, 肌肉抽搐或休克現象。高危小朋友, 例如肥胖、平常少做運動、有過中暑病歷,患病(例如糖尿病、腹瀉)等需要特別注意。

預防中暑首要是避免長時間在陽光猛烈下玩耍, 要適時休息和勤加飲水, 更要每隔20分鐘補水。倘若不幸中暑,家長應即時為兒童降溫,包括盡快搬運至清涼地方休息和向身上灑水降低皮膚溫度, 再尋求醫療援助。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kid-heat-stroke.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8日

膿黃鼻涕勿輕視 - 鼻竇炎




鼻竇是頭顱骨中一個隱密的器官, 在鼻腔的上側、外側以及後側, 共有四大對。它們與鼻腔是連接的,具有調節吸入氣體的溫度及濕度功能,並有於發聲時鼻腔之共鳴,以及增加頭部浮力等功用。

鼻竇表面覆蓋一層黏膜, 與鼻腔相似,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也相近。一般的上呼吸道感冒症狀如持續超過七至十天以上, 鼻涕開始變黃或綠及越來越膿, 就可能是急性鼻竇發炎。小朋友的病徵與成人不盡相同, 會有較多因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 鼻鼾, 鼻塞, 或耳痛, 嚴重的可併發中耳炎, 乳突炎, 眼眶炎, 或腦膜炎, 要盡早求醫。

兒科醫生會通過病歷的諮詢, 鼻腔或內視鏡檢查, 鼻竇X光和鼻膜細菌檢查, 都可以診斷出鼻竇炎,也可以分辨是否一般的呼吸道感染。

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為抗生素,治療時間約需十至十四天, 再加收鼻水, 通鼻塞類藥物, 都可以治療鼻竇炎, 輔助性的鹽水洗鼻可有效地清除膿稠鼻涕和保持鼻腔清潔。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kid-sinusitis.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22日

兩款寶寶零食鈉含量過高




飲食物語

醫學僧副會長及健康教育委員會聯席主席兒科醫生陳以誠表示,嬰幼兒的腎臟並未發展成熟,進食太多鹽會加重腎臟的負荷,長遠會影響腎臟和心臟健康,建議嬰幼兒食品不應加鹽。

另外,陳以誠醫生又表示,牙仔餅帶給嬰兒的滿足感,是由咀嚼而來,換句話說,牙仔餅主要的功用是給嬰兒咀嚼﹑按摩牙肉以舒緩牙肉疼痛;其滿足感不應由糖分而來,牙仔餅亦不需以糖吸引嬰兒進食,故此,陳醫生認為牙仔餅不需加糖。若幼兒長期進食太甜的食物,會令他們養成嗜吃甜食的習慣,漸漸不喜歡淡味食物,而且進食過多糖分會令兒童過重及肥胖。
陳醫生建議,嬰兒的膳食主要以母乳或嬰兒配方為主,而嬰兒配方成分必須與母乳相若。而學前幼兒的膳食應跟隨「健康飲食金字塔」的比例,實行均衡飲食,即五穀類(如米﹑粉﹑麵﹑麵包﹑麥片)於膳食的比例應最大,吃最多,其次是蔬菜及水果,再其次是吃適量的肉類﹑魚﹑蛋﹑豆類及奶品類,而油﹑糖和鹽類應吃最少;此外,還要喝充足水份。





資料來自:http://children818.com/chi/snacks-sodium.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15日

醫生教路 免頻換奶粉

摩肚治嬰兒便秘

子女能成龍成鳳之前,原來最令父母飲得杯落的是孩子可以天天大便。家中嬰兒幾天有入無出又或「屙石頭」,家長憂心如焚三日換一次奶粉,又強行用手指撐開嬰兒的肛門排便, 令小屁股受傷流血。有兒科專科醫生指,若嬰兒大便不暢順, 可沿其肚臍順時針打圈按摩;至於有說日本奶粉不易致便秘, 其實是因為含有輕瀉劑。
何太的兒子半歲開始出現便秘, 由每天一次排便, 變為兩三天一次, 糞便很硬,每次都要十分用力排出, 何太於是每三天轉換一次奶粉, 又以手指撐開兒子肛門, 令糞便排出, 最終兒子肛門流血, 問題至三歲仍沒有改善, 「 佢後來直情係一滴一滴咁滴血出, 好擔心佢有大病, 周圍帶佢睇醫生。 」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 何太兒子的糞便硬, 是便秘的病徵, 但家長不應強行以手指分開肛門。他表示, 不少家長對子女便秘過份擔心, 事實只有極少數個案與嚴重疾病有關。

六個月大可飲西梅汁

譚一翔解釋,嬰兒超過一日不大便、大便不暢順、大便中有粒粒、糞便顏色較深或呈綠色、大便很臭或有酸味,甚至數天不排便也不算是便秘,只要最終排出的大便軟身,也算正常。若家長不放心,可以在嬰兒放鬆時,輕按他們的腹部,若發現肚仔「谷實」,「加埋成日喊呀, 扭曬個身,唔舒服呀好,就可能係便秘喇。」

譚一翔指,現時的奶粉大多加入乳清蛋白,又含微量元素,易被嬰兒腸胃吸收,但若奶粉用得太多,家長不斷擠壓量匙的奶粉,會令嬰兒因水份不足而便秘。

此外,腸胃不適、飲水不足和生活習慣改變也會引發便秘,「最常見係家長訓練小朋友戒片,小朋友於是唔肯屙,越唔肯屙就越難屙。」他不贊成父母用打罵或威嚇手段迫子女「 戒片」,否則只會落得子女「屙石頭」的下場。

他建議父母不要把奶粉溝稀,每天額外給三至四個月大的嬰孩餵兩至八安士水,並混入小量葡萄糖令水更易入口,但不要使用蜜糖,因為蜜糖未經消毒,可能影響健康;六個月大或以上的嬰兒,可以飲用西梅汁及蘋果汁,但豆奶則沒有效用;一歲以後,可以剁碎菜蔬混入稀飯當中。

另外,家長可沿嬰兒肚臍周圍順時針或在肛門處以打圈方式按摩,洗澡時,以溫水輕揉胃部或肛門,輪流拉動他們的腳,幫助他們排便。


  • 嬰兒便秘的定義
  • 每週排便少於兩次
  • 排便次數較過往減少
  • 因排便而哭泣、腹痛、腹脹或肛裂
  • 糞便很硬,並呈波子或彈珠狀
  • 處理嬰兒便秘的方法
  • 按奶粉罐指示調校奶粉,勿擠壓量匙
  • 多餵嬰兒飲開水
  • 六個月以上嬰兒可喝蔬果汁
  • 按摩嬰兒腹部,或多拉動其腳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