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家族有「敏感底」易患哮喘 二手煙可刺激發作 (上)

咳得多是否會演變成哮喘?父母患敏感症子女亦容易有哮喘?家長普遍對小兒哮喘有不少疑問,專家指出咳嗽只是反映氣道出問題,但不會因久咳而變成哮喘,但有敏感症家族史、曾受感染、接觸二手煙等卻是引發兒童哮喘的高危因素,家長多了解哮喘成因,有助預防子女患病。



不少家長都擔心幼兒經常咳嗽或「咳極唔斷尾」,長遠會引起哮喘。香港兒童呼吸及過敏學會榮譽會董、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咳嗽其實是一個症狀,引發兒童咳嗽的原因眾多,常見為感染,例如感染傷風感冒、患上肺炎、氣管炎,亦有可能是出現敏感症如哮喘。




天氣轉變、壓力大、情緒變差、接觸二手煙等,也是可以令哮喘發作的原因,譚指,哮喘屬於長期過敏性氣管發炎,當病人氣道受刺激,支氣管收窄,以致氣道受阻,引起氣喘、發出「hehe」的喘鳴聲音、咳嗽及有痰等症狀。咳嗽可由哮喘引起,但久咳卻不會演變成哮喘,臨床不會單靠咳嗽就診斷病人有否哮喘發作。




譚指,80%病童本身有過敏體質,容易有過敏反應,或有敏感症家族史,如父母、兄弟姊妹或祖父母有鼻敏感、濕疹或哮喘等敏感症,兒童也容易有敏感症包括哮喘。另外,後天因素也會令氣管變差,令屬過敏體質的兒童更易有哮喘病,包括一歲前曾感染呼吸道病毒,兒童期經常接觸二手煙、受污染空氣,如家人在家吸煙、住所接近交通繁忙的馬路,或經常接觸致敏源等。




懷疑小朋友患上哮喘,醫生可透過測試確診,譚稱,包括適合六歲以上肺功能測試、適合五歲或以上的一氧化氮含量測試。其中肺功能測試,通過呼氣及吸氣過程,評估兒童氣管有否受阻塞。評估呼氣時的一氧化氮含量測試,是因為哮喘病人氣管內的敏感性白血球數量較多,一氧化氮為白血球代謝物,若含量高反映可能有哮喘。


......續




資料來自: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health-and-you/20170530/916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2月17日

寶寶智力發展 先天、後天的迷思

寶寶頭腦機靈,健康乖巧是父母最大願望。為什麼有些孩子好像特別聰明、有些卻比同齡小朋友發展得慢一點,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使然?相信以上是很多家長心裡的疑問。無論如何,小朋友日後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家長不應為一時的表現為孩子定性;同時也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腦部健康,畢竟健康才是智力發展的基石!

問:請問寶寶智力的高低是取決於什麼因素的呢?遺傳、先天、營養還是後天訓練?

孩子智力的高低主要是決取於先天的。高智商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智商也會比一般人高。營養方面,雖然現在有很多營養元素都聲稱可令小朋友的腦部發育更好,可是尚未有強力的醫學實證支持。話雖如此,後天的培養也不可忽視。因為智商高和學習能力及表現並不是絕對掛鉤的,想孩子有所成就、聰明伶俐,適當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啊!

問:家長如果想寶寶智力發展得更好,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是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很多家長常以為讓小朋友學習不同的樂器、語言等同多接觸事物;其實理想的方法是讓小朋友在無壓力下多看看這個世界。例如學齡前的兒童,家長可多帶他去郊遊、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遊戲等等,以外界不同事物來刺激孩子的腦部發展,啟迪智能。學齡後的孩子可參觀博物館、參加輕鬆的興趣班等來讓他對不同事物有初步接觸,很快你會發展他對那些事物有獨特的天份及興趣,再向該方向加強培育。

問:寶寶腦部發展是否分階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今年1月的報告顯示,寶寶出生後的首1,000天的對大腦發展十分關鍵。在這1000天內,寶寶的大腦每秒能建立1,000個神經元連接,這速度其後無法再現。神經元連接有助寶寶發展大腦功能和學習能力,並為寶寶未來的健康和幸福打下基礎。

問:請問有什麼因素可令孩子智力發展出現問題?疾病有機會嗎?

意外(如撞傷腦部)、疾病都有機會令孩子的智力出現問題。香港是一個發達城市,雖然因為疾病影響腦部的個案不太普遍,可是每年仍有小朋友感染會傷害腦部的疾病,如「日本腦炎」、「腦膜炎雙球菌」等。由於這些疾病會影響智力,對小朋友的傷害特別大。

問:這些可影響智力的疾病是如何感染的?可以如何預防?

這些疾病都屬傳染性疾病。例如「腦膜炎雙球菌」由飛沫感染,由托兒所照顧或上學後的小朋友特別易受感染。而「日本腦炎」則是由蚊子傳播,小朋友特別易受蚊子叮咬,也屬高危一族。家長除了教導小朋友衛生常識及做好防蚊工作外,及早注射疫苗也是一個好方法。現時疫苗早於孩子9個月大已可注射,為孩子提供更全面保護。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intellectual-development.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2月10日

過敏性休克 嚴重者15分鐘內致命

不少香港人或有過敏體質,然而未必每個人也聽過「過敏性休克」,患者會出現腫脹、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更可於15分鐘內致命 ,當中又以兒童較常發生,或需使用腎上腺素急救。
兒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發達國家普遍有1至2成人有過敏,平均1個月便有大概4至5人因敏感向他求診。而50%的過敏性休克都由食物過敏引致,藥物敏感亦會引致此情況。因接觸過敏源後,細胞會釋放發炎因子,令微絲血管滲漏及擴張,出現急性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的早期徵狀包括嘴唇、舌頭腫脹;眼、面部麻痺腫脹;後來則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失去知覺,甚至致命。
譚指,過敏性休克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有可能在進食數次後才出現。他提醒家長在頭幾次喂食時先予少量,以測試幼兒是否對食物過敏。
若遇到過敏性休克該如何處理?譚提醒,先檢查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環情況,並把患者躺平或提高其雙腿,讓血液流到心臟。因過敏性休克足以令患者在15分鐘內致命,譚建議過敏體質人士請醫生處方單劑量腎上腺素的急救筆並隨身攜帶,呼吸困難時即可在大腿注射,可助放鬆氣管肌肉作救命之用。


資料來自: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458569/%E9%81%8E%E6%95%8F%E6%80%A7%E4%BC%91%E5%85%8B%E3%80%80%E5%9A%B4%E9%87%8D%E8%80%8515%E5%88%86%E9%90%98%E5%85%A7%E8%87%B4%E5%91%BD?mtc=100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2月6日

港50萬哮喘病人 每年近百死


 
本港有不少人患哮喘,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其嚴重性,香港哮喘會表示,本港有近50萬哮喘病患者,在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80至100宗因哮喘而死亡的個案。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於2008年,在超過7500宗因哮喘發作引致的醫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當中近四成個案的年齡是在24歲或以下,另有91宗因哮喘而引致死亡的登記個案,當中7成為長者。 

哮喘入院 四成24歲以下

哮喘會榮譽顧問黃永堅教授表示,住院及死亡個案看似不多,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比例偏高:本港哮喘住院率是澳洲的3倍,死亡率是芬蘭的8倍。在過去十年,本港的哮喘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哮喘會主席譚一翔指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引致哮喘病發率增加,加上哮喘病患者經常自行調校藥物服用量,令病情加重。他建議病人不應單獨使用長效氣管舒張劑, 但舒張劑並沒消炎作用,應與吸入式類固醇一起使用,以減低死亡風險。 病人平日在家也可使用最高流速計簡易測試自己的肺功能,一發現最高流速只達平日的6成或以下,即顯示肺功能顯著減弱,應立即求診。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26日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2)

空氣清新機助改善


空氣中的二手煙、空氣污染和致敏原,特別影響鼻子。如果小朋友住在空氣較差的環境,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新機,過濾懸浮粒子,令PM10及PM2.5等細懸浮粒子數量減低,對改善鼻敏感問題有幫助。然而負離子空氣清新機只能過濾到大的粒子,幫助不大。

有人以為抽濕能改善鼻敏感,其實空氣乾燥的時候,鼻的分泌會變多,來溫暖和濕潤空氣,分泌多了也會黏上更多塵埃,更令鼻子不舒服。濕度高的時候,空氣則會把致敏原黏住,增加致敏風險。但香港普遍全年濕度高,抽濕亦沒大作用,倒不如從減少致敏原入手。

用防蟎套隔絕塵蟎

致敏原塵蟎是顯微鏡下才看到的動物,以吃人類掉下來的皮屑維生,枕頭、地氈、厚窗簾,都是其溫床,「你每晚睡覺,其實有幾千隻塵蟎和你一起睡,如果能減低和塵蟎的接觸,人就少一點敏感。」

因此家居盡量不要用地氈,窗簾不要太厚,盡量減少毛公仔。床褥、枕頭等可用一個防蟎套套住,防蟎套織得緊密,令塵蟎走不出來。先套防蟎套,再鋪床單,塵蟎就在裏面餓死走不到出來,避免小朋友和塵蟎接觸,減少致敏機會。

鹽水洗鼻可紓緩


譚醫生笑言「鼻敏感難醫過哮喘」,因為鼻敏感的徵狀相對輕微,患者見情況不太嚴重便掉以輕心。現時鼻敏感多以類固醇噴鼻劑作治療,因劑量其實很低,只要依隨醫生指示用藥,基本上不會有副作用。病人也可用鹽水清洗鼻腔,洗走鼻腔內的致敏原,因為當中沒有藥物成分,所以患者可以隨自己需要清洗,也能紓緩徵狀。

兒科醫生譚一翔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9日

小孩有熊貓眼 恐患鼻敏感 (1)

春季來臨以後,鼻敏感人士頻頻叫苦。其實在香港來說,花粉並不是主要的致敏原。到底為甚麼鼻敏感會發作?平日可以做些甚麼來避免日日打噴嚏、流鼻水?由兒科醫生講解甚麼引致鼻敏感,及小童患有鼻敏感的話,會有甚麼問題。

動物毛髮塵蟎引致

鼻敏感是人體對致敏原產生過激反應,「感染是病毒走入你身體內的組織繁殖,破壞組織,引起發炎的反應。致敏原不會破壞組織,不會繁殖,正常人體不會怕,可以分解或趕走,但敏感的人,因為這些東西刺激敏感的反應,社會上大概兩、三成人有敏感體質。」兒科醫生譚一翔說。

在香港引致鼻敏感發作的致敏原多為貓毛、狗毛、塵蟎、曱甴等,反觀樹木、花粉等,在香港反而不是主要致敏原。大家可能以為人們吸到貓毛、狗毛,引致敏感發作,其實是因為動物毛髮有一些動物的蛋白,如口水等,都可以引致敏感,我們用手觸碰到後,再摸到鼻子,就會引發敏感反應。塵蟎和曱甴的外殼和排洩物,都會引致敏感。

可能影響面部發育

雖然鼻敏感徵狀與初發感冒相似,然而,鼻敏感徵狀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而且沒有發燒等其他病徵,因此不難分辨。小朋友一般應該有足夠睡眠,所以如果看到小朋友有黑眼圈,可能是因為鼻敏感,鼻敏感發作的時候,黏膜及血管會腫脹,血液循環因而變慢,而鼻竇正正在眼下方的面頰內,血液流動不暢,就是我們看到的黑眼圈。若小孩患有鼻敏感,長期避免用鼻呼吸,可能會影響小孩面部發育,因此不能對鼻敏感掉以輕心。

....... 續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2日

德國麻疹疫苗要補打嗎?

家長紛紛致電,表示將赴日旅遊,不知道一家上下是否對風疹(德國麻疹别稱)有免疫力。

「其實我知道孩子打了針,問題不大。怕的是我們大人,記不起小時有沒有打過…」


「小兒大夫」還記得六年級時某天音樂課上,班主任突然進來召集所有女同學,著她們到另一房間打針,「男同學們跟我安靜留在這裏!」。男生知道原來可以免「疫」,老師的命令也不顧了,只管興奮高呼「好嘢!」。過了一會,一個個右手按住左臂的女同學陸續返回音樂室,有幾位還在啜泣。男同學有的耳語,有的偷笑,還有個「口衰」之輩爆了一句:「打針雞返嚟啦!」後來我們才知道,女同學們打的是風疹疫苗,為避免她們懷孕時受感染而導致胎兒畸形。


如是者就三十多年了。

最初香港政府於1978年起為小六的女童接種德國麻疹疫苗,至1990年起為全港一歲兒童注射麻疹、德國麻疹和病毒性腮腺炎的複合疫苗(即MMR); 及後到1996年於所有小六學童引進第二針MMR,並於翌年將接種時間推前至小一。

所以,理論上1989年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人士,不論男女,均已接受德國麻疹疫苗注射而有免疫能力;在70年代出生的女性也應在小學畢業前接受過注射。可是,個別人士有否如期接種,就要靠當年的接種記錄作實;倘若記錄不全,只憑老媽依稀印象「斷估」的話,就只能嘆句「口同鼻抝,無從稽考」了。



如果要去日本,又不清楚自己的免疫狀況如何,就請教相熟醫生安排驗血檢查抗體,或直接補種一針MMR(基於疫苗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本人傾向採納後者)。須知疫苗要最少兩星期才產生效果,出門前請預早計劃。

不得不提,一歲以下嬰兒未到期接種疫苗,故對德國麻疹沒有免疫力,不宜到疫區冒險;另外由於MMR是活性疫苗,孕婦不宜接種,所以奉勸一眾準媽媽,若產檢顯示抗體水平不足的話,就暫時避免遊日本好了。


兒科專科醫生馮偉正



資料來源: 
.https://www.hk01.com/%E8%A6%AA%E5%AD%90/252498/%E5%BE%B7%E5%9C%8B%E9%BA%BB%E7%96%B9%E7%96%AB%E8%8B%97%E8%A6%81%E8%A3%9C%E6%89%93%E5%97%8E-%E5%85%92%E7%A7%91%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9%A6%AE%E5%81%89%E6%AD%A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6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下)

咳嗽成因逐點睇

異物入肺: 幼童誤吞異物並跌入氣管,肺部持續受刺激可導致咳嗽發生。


病毒感染: 此乃最常見導致幼童咳嗽的原因,特別是冬季和春季,病毒最為活躍,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嗽極為常見。


過敏症(環境)因素誘發: 二手煙乃是氣管大敵,其次是存在於空氣或日常用品當中的致敏原,包括塵蟎、寵物毛髮等。如果父母擁有過敏病史特勞斯哮喘、鼻敏感或濕疹),其子女的體質有可能容易過敏,反映有較高機會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刺激而誘發過敏病症,故應及早預防。


胃酸倒流: 胃酸逆流而上,並湧至食道及咽喉,胃酸對食道、氣管而言屬異物,當黏膜受到胃酸刺激,即可引發咳嗽。


冷凍食物雪糕或凍飲等食物經過氣管時令其儼如受到「冷鋒」突襲,溫度驟降使氣管受刺激,造成敏感咳嗽。


咳嗽離不開痰多?

氣管內有一些製造痰液的腺體,每當氣管受到感染或出現敏感症狀,腺體便會大量製造痰液。換句話說,如果咳嗽由病毒感染或敏感引起,多數會有痰多徵象。相反由異物入氣管而致的咳嗽未必有痰多病徵。
提到痰液,幼童不懂咳痰乃正常事,這亦無礙疾病痊癒。因為,咳嗽是清除痰液和保護下呼吸道的一個很好的防禦機制。咳嗽時,胸腔肌肉,肋間肌肉和橫隔膜等會收縮,過程能使肺內的氣體衝上呼吸道並將氣管黏膜上的分泌物帶走。萬一分泌物無法全帶走,只要它能夠上移至喉嚨並讓幼童吞下,便可經由食道落入大小腸,最終經肛門隨大便排出。雖然排痰不像咳痰直截了當,但仍不失是一個將痰液有效帶離身體的好方法。


保護呼吸系統從小做起

有所不知,呼吸系統的健康狀態與一個人的生病次數多寡存在微妙關係,這源於它是對抗病毒和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防線愈穩固扎實愈能擁有健康。何醫生建議家長應從小注意幼童的呼吸系統健康,成就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轉天氣時必需注意上身保暖,特別是頸部和胸腔部位。
  • 不宜過早入讀學習班或學前班,課室乃病毒溫床,容易受到感染致病,削弱免疫力。
  •  6個月或以上的嬰幼兒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預防生病。
  • 避免接觸二手煙。
  • 強壯身體,包括注意飲食均衡、有足夠休息和適量運動。運動方面,游泳值得推介。游泳的過程中着重呼吸節奏和全身肌肉協調,加上泳池環境濕潤,池水亦是恆溫,全都對氣管有利。只要勤加練習,心肺功能定得到提升。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29日

咳嗽定必痰多兼「手尾長」? (上)

咳嗽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病徵,背後病因眾多。若要解除咳嗽之苦,只喝咳藥水並不是上策,找對病因並對症下藥才是良方。提起咳嗽,家長們有否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為何幼童較容易受咳嗽困擾?他們出現咳嗽痰多等病徵時往往較成年人辛苦兼「手尾長」?

咳嗽是一個反射動作,對上呼吸道起着保護作用。嚴格來說,咳嗽非疾病而是一個常見病徵,導致它出現的原因有很多,而受病毒感染乃是最常見。其次有炎症、分泌物、過敏(環境)因素或異物等令呼吸道內的黏膜受刺激。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解釋,幼童的呼吸系統與成年人存在差異,當家長了解到其特點之後,便會明白為何他們經常受咳嗽困擾兼「手尾長」,箇中答案顯而易見。


幼童呼吸系統特點


鼻: 既沒有鼻毛,鼻黏膜也很柔弱,因此抵抗和防禦細菌、病毒的能力較弱,容易生病。

咽喉: 管徑幼細,每當發生炎症並伴隨水腫等情況便很容易造成堵塞,引致呼吸困難。

氣管支氣管: 管徑細而短以致呼吸時阻力較大,所以在生病期間,氣管腫脹加上分泌物堵塞管道令呼吸時的阻力更大,特別容易引致呼吸困難。

肺: 體積只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發育亦未成熟,以致呼吸儲備(能力)小,只要稍有不適便可對他們構成嚴重影響。

不要亂服抗生素


遇有咳嗽只喝咳藥水了事並非明智,而胡亂服食抗生素更無助改善病情。如上文提及,咳嗽的成因複雜,若要作出正確治療,必需找出致病元兇。「病毒感染而致的咳嗽一般進行支持性治療,舉例說,如果幼童因為鼻水倒流引起咳嗽,可處方收鼻水藥物;若氣管有痰多問題則可處方氣管擴張劑,方便痰液流出。至於因敏感引起的咳嗽,或需要處方抗敏藥物或甚至『聞氣』。」

何醫生重申,咳嗽以病毒感染致病佔多數,然而病毒感染並無服用抗生素的必要,胡亂服用只會增加抗藥性風險,待至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對抗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時,令醫生束手無策。

咳嗽可大可小,特別是由過敏症而造成的咳嗽,若沒有好好處理,長遠有損氣管壁膜和肺部功能,使其愈來愈弱,形成惡性循環。在氣管和肺部功能削弱的情況下,每當遇到外來的感染或致敏原攻擊,其反應便會很強烈,容易觸發氣管敏感或甚至哮喘,尤其擁有敏感病史或過敏體質傾向的幼童,機會更大。

.......續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Action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22日

玫瑰疹 猩紅熱防不勝防 (下)

          


猩紅熱嚴重可奪命

早前令不少家長聞風喪膽的猩紅熱,亦常發生於兒童身上。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性感染,潛服期13天。病發初期一般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偶爾會頭痛、嘔吐和食慾不振等。何慕清說患者舌頭上會出現狀似士多啤梨的紅色小粒。發病約第二天,患者身體和頸部會出現如砂紙般粗糙的紅疹,然後散開至手腳和腹股溝。紅疹大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然後脫皮,以手指和腳趾位置最明顯。

雖然猩紅熱和玫瑰疹的患者均會發燒和生紅疹,但猩紅熱有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的風險,亦可能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甚至出現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早前,亦有本港兒童因感染猩紅熱而致命的個案,因此不少家長對此非常憂心。

服抗生素有效治療

何慕清說﹕「雖然它不能預防,也沒有疫苗,但由於傳播方法是患者接觸到有猩紅熱病人的口水和鼻涕等分泌而感染,故必須保持家居空氣流通、觸摸眼耳口鼻前清洗雙手、避免共用毛巾等,以減少受感染的風險。而服用抗生素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服用24小時後,就可以痊癒,家長可以按這個準則衡量一下患病的小朋友是否適合繼續上學。」 何慕清指家長單憑自己的觀察,難以分辨子女患上的是什麼病,及早帶子女看醫生接受治療,比較安心。

玫瑰疹誤當感冒

Yvonne女兒深予於8月大時患上玫瑰疹,「有一天帶她到遊樂場,回家後她便開始發燒、有鼻水,進食和遊玩也提不起勁,以為她感冒」。Yvonne帶深予求醫,醫生懷疑囡囡出疹,果然翌日玫瑰疹便出現了。「想不到可以蔓延得這麼快,一下子全個臉蛋都通紅,像隻梅花鹿。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由於她沒胃口,醫生建議把奶多加一點水稀釋,希望她能喝多些。一個星期後,疹便全退了,也沒有留下疤痕。」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5日

玫瑰疹 猩紅熱防不勝防 (上)

政府剛公布新一輪免費流感疫苗詳情,爸媽要留意一下是否需要替寶寶注射。不過,很多爸媽對疫苗也一知半解,以為注射了,就可「一勞永逸」,然而有些常見於幼 兒的疾病,例如玫瑰疹和猩紅熱,根本沒有疫苗可以注射,遇到這些熱門的病毒感染,不能以疫苗預防,這難免會令爸媽憂心忡忡。只要及早認識這些病毒的徵狀及 面貌,家長就可以減低憂慮。 


玫瑰疹退燒後出疹

玫瑰疹的名字由來,是患者身上出現一些狀似玫瑰的紅疹,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說﹕「玫瑰疹最早會出現在胸口、背部或腹部,然後再散開至頸和手等。帶粉紅色的疹呈小圓點或一片,外圍或會有些淡白色的環。疹子大部分是平滑的,但也有可能會突出來。它不會令小朋友感到疼痛或痕癢,持續幾小時或幾天不等。」
其實,玫瑰疹是由於病人感染人類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或第七型而引起的,一般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身上。何慕清表示,幼兒若受到感染,可能完全沒有病徵,但一般會在感染病毒一至兩星期後出現徵狀,「包括突然發高燒,可達到華氏103度或攝氏39.4度以上。患者會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頸部淋巴腫脹,維持約35天,燒一退,疹便出來了」。何醫生說由於小朋友正在發燒,故會出現疲累、情緒不穩及胃口欠佳等情。



保持清潔 毋須搽藥膏

不 過,何慕清說﹕「玫瑰疹暫時未有預防疫苗和有效預防方法,也許藥廠感到沒有這個需要,因為它會自然痊癒,而帶來的後遺症也較少。」她又指出,治療玫瑰疹並 沒有特別的藥物,醫生只會針對病徵對症下藥。「毋須特別於出疹位置搽藥膏,只需保持日常清潔便可。發燒時,可採用必理痛一類的退燒藥,但因是病毒感染,並 不適合使用阿士匹靈,錯誤食用這類退燒藥或會引致嚴重的綜合症,建議家長不要自行購買成藥給子女退燒。」
何慕清表示,由於大部分幼兒在上學前已感染過,有了抗體,故甚少會再次患上,而一年四季皆有可能感染玫瑰疹,並沒特定的病發高峰期。(續)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0日

母乳令BB過敏?

Q: 我很喜歡吃海鮮,如果選擇母乳餵哺,寶寶喝下我的乳汁後,會否可能出現過敏?

A: 現今不少媽媽選擇母乳餵哺,並為此戒掉各種高致敏性食物,比方海鮮,因擔心影響乳汁成份,導致寶寶過敏。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媽媽對此不必太過擔憂,因為身體具「過濾」功效,食物不會直接影響乳汁。如果媽媽真的較為擔心,可先進行餵哺,再用膳,那麼就能更為安心。

同方向瞓,頭變形?

Q: 寶寶睡覺時多向着同一方向,頭部該處經常受壓,會否造成變形?

A: 年幼寶寶睡眠時間長,如時常向着同一方向睡覺,其頭部的確會因受壓而出現變形。但是,媽媽亦不用太擔心,因為隨着寶寶長大,其睡眠時間縮短,又能坐立、翻身,頭部不再常常受壓,頭形就自然會慢慢回復。同時,何醫生提醒,媽媽應該多了解及留意寶寶這個睡眠習慣,因為某些寶寶天生頸項肌肉較繃緊,故會拉扯頭部,導致其經常傾側一邊。若媽媽對此有疑問,可帶寶寶求診,以知道他們頸項是否真的出現問題。

點解BB常流口水?


Q: 寶寶被人戲稱為「口水怪」,因他經常流大量口水,為什麼寶寶會有這情況?

A: 口水有潤滑牙床的作用,能幫助牙齒順利長出,故當寶寶3、4個月大,他們便會開始流口水,以準備長牙。而且,因為寶寶年紀還幼,尚未完全懂得控制其口腔肌肉,當有大量口水被製造,就很容易傾瀉而出,形成「口水長流」的情況。另外,口水會對嘴巴附近的皮膚造成刺激,導致發紅、乾燥等,故媽媽需謹記替寶寶拭乾口水,或塗抹潤膚露,以作保護膜層,阻隔口水直接接觸皮膚。

BB唔使飲水?

Q: 曾聽聞6個月以下的寶寶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是不需要學水,這是真的嗎?

A: 這要視乎情況而定,若6個月以下的寶寶是母乳餵哺的,他們確是不用喝水,皆因母乳具自我調節的功能,會隨寶寶需要去調整成份,增加他們水份的吸收。但如果寶寶是喝奶粉的話,排便又較差,他們就要額外多喝一些水,以平衡需要。另外,夏日炎炎,若寶寶流汗較多,媽媽宜讓他們多喝水,補充流失的體液。

兒科專科醫生 何慕清





資料來源: 媽媽寶寶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兒童腹瀉 - 急性盲腸炎危機

             


盲腸炎的成因是盲腸的開口處扭曲、腫脹、受糞便或寄生蟲等阻塞,加上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此症並沒有傳染性或遺傳性。盲腸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身上,患者可能會發燒。痛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右下方,當醫生按肚檢查時,病人會痛得大哭。 


雖然這是很古老的疾病,但是在診斷方面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目前診斷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和身體檢查。還可以利用高解像度超聲波協助,令準確度增加,至於白血球數目、小便檢驗可以用作參考。若延誤診治,盲腸可能會化膿破裂,造成腹膜炎。


患者從疼痛開始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完整的臨牀症狀。如果開始懷疑盲腸炎但不能確定,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留在醫院觀察,家屬應該要配合。


在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小於5歲診斷卻相當的困難,主要這年紀的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而且有部分這年紀小孩會腹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診斷延誤。最後可能在手術時,盲腸已破裂產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若較小的幼童腹瀉,同時腹脹特別厲害,除急性腸胃炎外,應要仔細評估有否盲腸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2018年9月27日

為何幼兒有口氣?

幼兒有口氣十分常見,基本原因是口腔問題,幼兒若疏於清潔牙齒或刷牙方法不正確,繼而患上牙齒疾病如牙周病和蛀牙等,自然會有口氣。不過,即使沒患上以上疾 病,單單是食物殘渣殘留口腔,分解時也會釋出具臭味的物質。其次便是腸胃問題,例如胃酸倒流會令胃酸伴隨消化中的食物湧到口腔,發出異味。


說不知,鼻塞也是形成口氣問題的成因之一。若幼兒用鼻呼吸不暢順,自然會轉而用口呼吸,令口腔乾燥,唾液減少。原來唾液在口腔中有潤滑粘膜和清除微生物的 功能,唾液不足會使口腔細菌增加。此外,由於唾液中含有氧分,使無法在缺氧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不能生長,若口腔乾燥,這些微生物便會滋生,引起口氣問題。


想預防孩子有口氣,最基本方法是勤於幫助他們清潔口腔,鼓勵他們多喝水,令口腔保持濕潤和清潔。由於口氣也可能由腸胃問題引致,甚至由鼻塞引起,所以口氣之有無其實是一種健康指標。如發現孩子有口氣,便應帶他們求醫,找出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醫匯818兒科專科馮偉正醫生






資料來自: Smart Parent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7日

應第一時間畀氧氣佢

14歲女童俞潔珊2012年初確診猩紅熱後不治,主診醫生因疏忽沒及時診治,被控專業失德罪成。有兒科醫生認為,若醫生看到病人出現不正常的血氧飽和度和血壓指數時,應及時處理「第一時間畀氧氣佢」。女生就讀跑馬地名校聖保祿中學,患病期間正值猩紅熱高峯期,同期亦有一名就讀聖若瑟小學的男生染病,需接受深切治療。

猩紅熱由甲類鏈球菌引致,常出現於兒童身上。除了發燒及喉嚨痛外,典型症狀還包括「草莓舌」及全身長出紅疹。

2012年猩紅熱疫情較嚴重,在女童因猩紅熱死亡同期,亦有一名11歲男童留醫,兩人分別就讀聖保祿中學和聖若瑟小學;前者停課一天消毒校園,後者也在農曆年假期間清洗校園。時任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指,九成個案為10歲以下兒童,認為這兩宗個案情況罕見,深入調查後證實病菌基因無變種,當年全港共錄1,500宗猩紅熱。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即使在一般情況下,若看到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於94%,便應嘗試找出原因,「正常應該係95%以上,如果去到90%就需要特別處理,應該第一時間畀氧氣佢」;而血壓顯示比一般情況低時,「會檢查睇吓會唔會係有感染」。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1日

醫生話你知——SGA兒童長大後也會矮小?


「醫生,我女兒欣欣快滿四歲,可是身高才九十厘米……欣欣是足月出生,當時除了『細粒』外,一切正常。唯出世至今,身高曲線就一直在百分之三以下,有甚麼方法可幫她長高?我一直以為讓她多吃一點就能追回高度……」一位家長緊張的問道。


經檢查後,欣欣的情況被診斷出屬於出生少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SGA指孩子足月出生,但滿三十七周以後,體重少於二點五公斤或身長少於四十五厘米。此類初生寶寶體型雖小,但智力及體能均發展正常,各器官功能及系統也沒有問題,而大部份都能於出生兩至三年內逐漸追回正常生長軌道,然而,亦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兒童如欣欣的情況一樣未能改善,令他們成長後高度仍會矮於正常人。

但家長請注意,切勿因為孩子矮小,便在食物方面過度催谷,這不但對長高作用不大,還會容易令孩子過度肥胖,引致日後出現新陳代謝綜合症風險如糖尿和高血壓。

家長可多運用生長圖,定期記錄孩子身高體重等身體變化。就SGA孩子而言,如到三、四歲身高曲線仍處於百分之三以下,醫學研究指出可透過注射生長賀爾蒙幫孩子追回正常生長曲線。另外,於年幼階段開始接受生長賀爾蒙療程,可以使其有較多時間發揮增高效果,而增高反應會較年長兒童更理想,尤其是頭一年,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7日

【中西醫話你知】BB夜啼點做好

BB夜晚喊,統稱夜啼,令到爸媽都不能睡得安寧,不過布里斯本大學嬰兒健康與發展心理學教授 Peter Fleming說BB的睡眠循環是每60分鐘一次,所以跟大人一樣瞓瞓下醒係面常的,只是佢哋唔識點樣自動自覺瞓番,所以先喊。當然,亦可以有其他原因令到BB半夜醒來哭不停。請來中醫爸B – 馬琦傑醫師和兒科專科醫生 ─ 馮偉正醫生,從中醫和西醫兩個不同的角度,為大家解答BB夜啼的問題,令各位爸媽今晚有覺好瞓!

西醫:分生理及情緒兩方面

馮偉正醫生稱BB夜晚哭鬧,實屬正常反應,原因是基於BB的生理和情緒上的需要。情緒上的需要是指是BB感到不安或者受驚,而生理上的需要就是BB可能有便便,需要換尿片,如果BB哭鬧的時間太長,可能代表BB身體出現不適。

1. 媽媽首先要保持冷靜,然後就要找出BB哭鬧的可能性,檢查BB是否有便便,再留意睡房的環境是否安全,例如有沒有東西倒了下來,又或者BB是否被昆蟲咬。

2. 接著,媽媽可以在此時輕撫BB的身體,摸摸BB的肚子,作眼神交流,又或者用溫柔的聲線叫BB,若是BB都未能停止哭鬧,才把BB抱起,若哭鬧的時間太長,就要去看醫生。

3. 而BB的飲食則要注意定時和定量,盡量令BB感到舒適,令BB有着預期的飲食規程,可減少哭鬧的次數。

馮偉正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ohpama.com/213801/pamajunior/%E3%80%90%E4%BB%8A%E6%99%9A%E6%9C%89%E8%A6%BA%E5%A5%BD%E8%A8%93%EF%BC%81%E3%80%91%E4%B8%AD%E8%A5%BF%E9%86%AB%E8%A9%B1%E4%BD%A0%E7%9F%A5bb%E5%A4%9C%E6%99%9A%E5%96%8A%E9%86%92%E9%BB%9E%E5%81%9A/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28日

【兒科醫生教路】訓練孩子獨自睡的4個步驟

父母目睹寶寶由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又到蹣跚學步,慢慢變得獨立,是既喜且憂,又充滿矛盾。既想他快些獨立又不捨得,其中讓孩子獨自睡就有很多意見。究竟在甚麼時候才讓孩子和自己分牀睡?孩子獨自睡又經常哭怎辦?找來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為父母解答疑難


1. 孩子分牀睡的決定準則

一般來說,六至八個月的BB未能與人溝通,由八至九個月開始,他們開始認到人,知道在他們身旁的人是誰,面對親人會笑,面對陌生人會怕,所以小朋友的發展過程由認知環境開始。小朋友從小就要有Sleep training (睡眠訓練),八、九個月大的小朋友開始認識到不同環境的分別,可以讓他們在此時開始自己睡覺。

2. 分牀睡的準備

從小要訓練BB飲奶之後的睡眠習慣,父母不要常在BB飲奶後抱住他們哄入睡,讓BB一開始就培養自己入睡的習慣。父母亦可以準備一些sleeping partnerBB,例如公仔、毛巾、枕頭,一來令他們有安全感,二來替代家長哄睡覺的角色。不過,要區分父母和小朋友睡眠的區域,但注意不可以在同一張牀上分區域,而是在兩張不同的牀上劃分,睡覺時父母和孩子是要沒有接觸的,這才讓BB可以真正獨立入睡。」

父母在寶寶開始獨立睡覺時,千萬不要先手抱寶寶,待入睡再放上牀。真正成功的sleep training 是一開始進入睡眠狀態就由寶寶自己進行,即由入睡前一刻開始。否則寶寶在半夢半醒之間,發現自己身處牀上,哄他們入睡的人卻不在身邊而感到害怕,然後就會哭。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又會去抱抱寶寶使他們入睡,之後寶寶再紮醒又感害怕,形成更差的局面。因此,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睡眠習慣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3. 分牀睡後的心理、生理變化

然而,孩子和父母分牀睡之後,心理和生理也會有一些變化。由與父母同睡到獨自睡覺的過程,大約有兩至四星期的過渡期,寶寶睡覺時會有輾轉反側、不斷紮醒的情況。有些父母看到寶寶睡不穩會感到自責,擔心孩子會產生父母不理會自己的心理陰影。實際上,小孩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是沒有印象的。要讓寶寶有真正的睡眠訓練,父母就要完全放手。要留意子女與父母同睡,長遠會令子女增加不安全感、自信心下降,對父母而言,則睡眠素質下降,翌日精神不佳。

4. 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

怎樣評估孩子分牀睡覺後是否習慣?只要小朋友全晚都熟睡,就代表他已經習慣了獨自睡覺。相反,若是輾轉反側一、兩小時,就代表未習慣。家長有時跟不上小朋友的發展,常當孩子是初生BB,見到他們一哭就抱起他們,這就是孩子遲遲不習慣獨自入睡的原因。所以,歸根究柢,家長真的要放手讓孩子有正確的睡眠訓練,這才可真正解決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
鄧秀碩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