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水泡釋毒:甲醛超標14倍 易傷眼恐致癌




夏日不少家長愛帶同小朋友,攜水泡跳入水中暢泳。不過,記者偕專家抽查發現,部分市面出售水泡散發「毒氣」,全部5個樣本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下稱TVOC)濃度均較環保署建議的室內空氣質素指標皆高,其中2個樣本量度時,更達「爆錶」程度;至於甲醛濃度,其中4個樣本更超標3倍多至逾14倍。兒科醫生警告,高濃度TVOC會刺激眼睛及黏膜,引致流眼水、咳嗽及皮膚出疹,而甲醛更是致癌物質,籲父母避免兒童接觸。



記者購買坊間4款水泡及1款救生衣,價錢由20多元到50多元,交予空氣專家黃勁松,並模擬居住環境於一個近200平方呎的房間測試,先將產品獨立放入袋中,再以儀器檢查水泡及救生衣的TVOC及甲醛濃度。由於本港未有相關產品的TVOC及甲醛標準,故按現時環保署建議的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良好級標準計算,TVOC不多於261ppbv及甲醛不多於81ppbv。

結果顯示,5款樣本散發的TVOC極高,濃度由1240ppbv至爆錶的25000ppbv以上。按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標準不多於261ppbv計算,5款樣本TVOC全部「超錶」,超標逾約3.7倍至95倍。其中「最毒」2款分別為樣本2及4,散發的TVOC「爆錶」,超出儀器可測試範圍。甲醛方面,5個樣本中,除1個濃度40ppbv符合標準外,其餘4個濃度由330ppbv至1250ppbv,如以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標準不多於81ppbv計算,4個樣本分別超標3.1倍至14.4倍。

黃表示,水泡樣本散發出TVOC及甲醛濃度驚人,如將水泡擺放在家,散發的毒氣會令周遭空氣變差,居住人士有機會吸入大量毒氣,而兒童用水泡戲水時,亦會長時間接觸水泡散發的毒氣,而用吹脹水泡,亦會吸入散發的氣體。

專門處理呼吸疾病的兒科醫生譚一翔警告,由水泡散發出的高濃度TVOC,會刺激眼腈、鼻及口腔的粘膜,令人不停流眼水、鼻水及咳嗽。長時間接觸高濃度TVOC物品,會令皮膚敏感痕癢,甚至出疹。至於甲醛,更是致癌物質。記者曾嘗試聯絡該批水泡的生產商,但發現包裝袋全部沒有生產商資料,不排除部分屬侵權產品。








資料來源: http://hk.on.cc/hk/bkn/cnt/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21日

敏感症與肺脾腎有關

敏感症是敏感體質在敏感原的作用下,產生的一系列病理反應所形成的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濕疹、眼的敏感症、腹瀉等。

 
敏感症的病因:

近年敏感症的發病人數愈來愈多,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與環境有關,空氣質素愈來愈差,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及刺激性氣體含量增多有關。另一方面亦與飲食習慣有關,很多人喜歡冷凍飲品,以及基因食品的增多。此外,小朋友的發病率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與起居的過度乾淨有關,如幼兒在地上爬行,天天接觸少量的敏感原,使體內的IgG(免疫抗原G)參與並作出反應,可以避免因突然接觸大量敏感原,而使體內的IgE(免疫抗原E)參與反應及產生更多的IgE,而導致敏感症的發生。

敏感症與肺、脾、腎有關:中醫學認為敏感症的產生,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如喜食冷凍寒涼食品使肺氣虛弱,肺主皮毛,則易引起皮膚病;肺開竅於鼻,而致鼻敏感;而哮喘病位在肺。寒涼之品損及脾,使脾化濕濁及吸收飲食精華功能受損,而引起敏感症的發生,寒涼之品損及於腎,而使肺得到腎氣的溫煦,而致病。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15日

治療耳鳴分實症虛症



耳鳴是自覺耳鳴響或頭顱况有聲音為其主要徵狀者,是一種主觀感覺有聲響而外界並無此聲音的聽覺紊亂現象。耳鳴音調或高或低,聲音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或雙 耳同時發生,因人而異。高音調耳鳴鳴聲尖銳,有如蟬鳴、有如汽笛,低音調耳鳴鳴聲粗糙,有如呼呼風聲、有如轟轟機器聲,有的連續不斷、有的時作時止,使人 心煩,甚則影響睡眠。常經多方檢查,未發現異常病變,而耳鳴依舊。

風熱外邪 氣血不足



病因:

中醫學認為耳鳴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因感受風熱外邪、嗜食燥熱辛辣、憂鬱惱怒而使火熱之邪上犯;虛者多為氣血不足及腎虛等造成的臟腑虛損,清竅失養所致。


治療:


中醫學對於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實症耳鳴以清熱瀉火為主,如銀翹解毒丸、龍膽瀉肝丸等;虛症耳鳴則以健脾益氣、補腎為主,如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等,以上藥物須在註冊中醫師處方下使用。


「鳴天鼓」是防治耳鳴的有效方法:

將 兩手掌心緊貼於兩耳,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枕部,兩中指相接觸到,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然後把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 擊腦後枕部,此時可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手二十四次,再右手二十四次,最後雙手同時叩擊四十八次,每天可多次施行。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中醫藥學學部馮榮昌講師供稿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14日

口臭預防及藥療配方






很多人都有過口臭,但多數人可能完全不察覺有此問題,直至別人尷尬告知才恍然大悟。雖然,單純的口臭並不是甚麼嚴重的疾病,但個人的形象及自信心很受影響,例如你剛認識的朋友有口臭,你對他(她)的印象肯定大打折扣,跟他(她)說話時也會離得遠一點。

口臭如何發生

中醫學認為口臭的發生與生活習慣、飲食有關。如工作太忙,經常壓力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膽火熱症;或過食辛辣煎炸的食物、孼、酒等引起的脾胃濕熱症;或由於睡眠不足及失眠引起的陰虛火旺症。其次,一些抗抑鬱病的藥、止痛藥及某些疾病,如鼻炎、鼻竇炎、鼻敏感、咽喉炎、鼻咽癌、口瘡(飛慂)、胃腸病、肝膽病、糖尿病、癌症、肺結核、梅毒的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口臭。


 如何防治口臭

一. 多喝水,早晚刷牙,定期檢查牙齒。

二. 戒孼、酒,少食辣椒、𤦏菜、洋𧩓、蒜頭、燒肉、油炸品、臭豆腐等。

三. 充足睡眠及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四. 有原發病症者即以治療原發病症為主。

五. 中藥湯水:(1)過食辛辣煎炸的食物、孼、酒等引起:黃芩三錢、白茅根五錢、甘草二錢、蜜棗六粒,煎水當茶飲。(2)壓力大情志不舒引起:夏枯草五錢、桔梗三錢、甘草二錢、蜜棗六粒,煎水當茶飲。(3)睡眠不足及失眠引起:麥冬五錢、沙參五錢、玉竹五錢、生地五錢、石斛二錢、甘草二錢、蜜棗六粒,煎水當茶飲。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馮榮昌講師供稿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8日

內服外洗治愈濕疹






愛美是人的天性,特別是女孩子,更是注重自己的容顏。李太有一掌上明珠瑩瑩,從兩歲開始患上濕疹已經七年了,瑩瑩每天全身皮膚瘙癢,就連臉上也常有斑點突起,奇癢難忍。經友人介紹前來就診,症見:精神委靡不振,皮損色白,表面有皮屑脫落,肌寒怕冷,口淡不喜飲水,胃口不佳,大便稀溏,伴有鼻敏感,經常有感冒。

診為肺脾氣虛證,藥用北祱、雞血祱、白朮等內服,結合地虛子、苦參、白蘚皮等外洗,並囑其保持情緒輕鬆及注意飲食。用藥四周皮疹基本消失,母女非常高興。

淋浴水溫不宜太熱

然而,瑩瑩的表妹玲玲卻沒那麼好彩,玲玲的症狀很像表姐,我也給她類似瑩瑩的治法處方。治療數周,玲玲的皮膚雖然有好轉,但很反覆,遂建議她到醫院做皮膚及食物測試,結果發現是牛奶敏感,即戒掉牛奶,病愈。

濕疹是一個發生於皮膚的免疫性疾病,中醫學認為它的發生與肺密切相關,即「肺主皮毛」。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及皮損的色紅或色白,可分為實證、虛證、熱證及寒證。發病時間短者為實,發病時間長者為虛,皮損色紅者為熱、色白者為寒,治法各異。

中醫注重內外兼治,在服藥的同時加外洗或浸浴,並注意避免刺激皮膚,如淋浴的水溫不宜太熱,不要搔抓患處,不養小動物,家居不宜用地氈及絨梳化等。在急性期可用荊芥、苦參、銀花各一𠕇煎水外洗,慢性期可用大楓子、苦參、白蘚皮各一𠕇煎水外洗或浸浴。

嬰兒以母乳餵養可以防止對牛奶的敏感,因為嬰兒的一半基因來自母親,所以不會對母乳敏感,日後就算餵以牛奶也不會引起奶類敏感,有一個專搞免疫學的藥物學專家稱這種現象為進食免疫耐受性(Oral Tolerance)。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講師馮榮昌供稿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7日

熱寒鼻竇炎療法有異

有一個姓李的小夥子,三十歲,右側前額眉弓處疼痛時輕時重一年,經多方治療未愈,來診。他訴說右側前額眉弓處疼痛,每天由早晨開始漸漸加重,午後減輕,晚間消失,自覺無其他不適。按其右側眉弓頂端他感到疼痛時顯,診為右額鼻淵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右額竇炎:鼻竇炎的其中一種)。給予中藥清熱解毒,祛腐排膿治療,用藥七劑每天一劑,頭痛消失,再以原法加減連續服藥兩周,頭痛未見復發。

可採熏鼻療法


鼻竇炎的發病特徵:

鼻竇炎是以鼻流膿鼻涕,量多不易擤盡,伴有鼻塞、頭痛(有明顯的時間性位置固定)為主要徵狀的常見鼻病,中醫學稱之為「鼻淵」。以上病例沒有流膿鼻涕及鼻塞,是徵狀不典型病例,容易誤診。


鼻竇炎的病因:


中醫學認為鼻淵的發生,實症(急性期)多因肺熱、膽熱、脾胃濕熱而發病。虛症(慢性期)多因肺虛、脾虛而使病情纏綿難愈。


鼻竇炎的治療:


在治療方面中藥熱症可選用生薏米、金銀花、蒲公英等;虛寒症可選用白朮、蒼朮、黨參等(可諮詢註冊中醫師)。

下面介紹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外治法:

熏鼻療法:用蒼耳子、白芷、辛夷花、薄荷、石菖蒲、川芎各五錢,加水二千毫升,煎至一千毫升,倒入合適的容器中,先用鼻吸入熱氣,從口中吐出,反覆多次,待藥液溫度降至不燙手時,用紗布浸藥液熱敷頭痛的部位。每天一至兩次,七天為一療程。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中醫藥學學部馮榮昌講師供稿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2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下)



 

一些預防幼兒便秘的建議


未戒奶幼兒(六個月以下的幼兒)

飲食方面:
  • 飲用配方奶粉的幼兒甚少會因為其所含的牛奶成份而造成便秘,家長必須跟從包裝指示沖調正確分量;
  • 母乳喂哺甚少機會導致便秘,如出現此情況,應考慮是否屬器質性(organic)便秘。

 
其他方面:
  • 家長可為幼兒進行暖水浴﹑適量的腹部按摩,讓幼兒平躺然後拉動其雙腳或做出踏單車動作。


剛戒奶或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幼兒

飲食方面:
  • 建議家長可於日常生活中,給予幼兒充足開水或稀釋的果汁,特別是西梅汁;
  • 家中可準備一些高纖維水果及穀類食物,包括蘋果﹑桃﹑提子﹑香蕉﹑搗碎的西梅及漿果(不是整個)。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
  • 家長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喜歡的食物。



其他方面:
  • 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防止幼兒便秘;
  • 家長應鼓勵幼兒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但不宜過早進行控制排便訓練。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1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上)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8年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家長對幼兒便秘表現不同程度的擔心(96%)。

是次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505位認為其幼兒(年齡為三歲或以下)在過去三個月曾出現便秘徵狀的家長。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6個月以上幼兒較容易出現便秘徵狀,並建議父母可從日常飲食著手。









根據國際的各診斷標準,要同時出現某些情況才屬便秘,

包括:
  大便呈粒粒狀
  大便時用力至雙頰通紅
  排便時會大喊
  腹部脹起及排便的次數比平常少




調查結果:大部份幼兒只出現一種醫學確認的便秘徵狀。

譚醫生說:出現便秘徵狀並不一定等於便秘。大便的形狀﹑大小﹑軟硬及次數會因各人體質及進食之食物而各有不同。不論於每餐之後排便或數天才排一次,只要大便最終是軟身都屬於正常的。


調查結果:6個月以上幼兒有便秘徵狀的比率較初生至6個月以下幼兒高。

譚醫生說:飲食習慣改變,如6個月以上幼兒開始餵食半固體食物如稀飯﹑肉粥時,排便的習慣及糞便形狀可能因此而改變。建議家長可逐漸增加半固體食物的份量,使小朋友的腸胃能慢慢適應,從而減低便秘的發生率。


調查結果:有一些家長會自行用某些方法去舒緩小朋友便秘,如將奶粉沖淡一點(3%)﹑自己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版(2%)或轉用另一個牌子的奶粉(1%)來處理幼兒便秘問題。

譚醫生說:大部份兒童便秘是功能性問題引致的如奶粉和水的調較份量不合比例﹑腸胃不適﹑飲水不足﹑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或食物中所含的纖維不足等。家長可從幼兒的日常飲食著手,切忌頻頻換奶粉或自行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等。

如家長有任何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否則使用錯誤的解決方法有機會影響幼兒健康,家長需小心留意。如持續出現便秘徵狀,家長應咨詢醫生意見及解決方法。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24日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下)

 
 
肺炎球菌感染個案 抗藥性愈趨明顯
 
最 令醫生擔心的,是肺炎球菌的抗藥性愈趨明顯,鄧醫生表示,過往兒童確診感染肺炎球菌後,可透過抗生素如盤尼西林等作治療,但臨床統計發現,約20%兒童感 染個案,都對抗生素治療呈抗藥反應,結果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入侵性肺炎﹑敗血病甚至死亡。
鄧醫生說,不少家長早前已響應當局呼籲,安排子女接種7價肺炎球菌疫苗,此類疫苗覆蓋了7種常見的肺炎球菌血清型。不過,去年底便曾有一些已接種傳統7價疫苗的兒童,仍受感染並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追查後發現,原來他們感染的,是7價疫苗並未覆蓋的血清3型肺炎球菌。


13價疫苗 覆蓋率最廣
現時,本港私家醫院及診所提供的最新13價肺炎球菌疫苗,覆蓋了13種流行程度高﹑以及新興的抗藥性品種肺炎球菌血清型,包括剛才提及的3型,以及6A與19A型等,是現時覆蓋性及保護力最全面的肺炎球菌疫苗。
13價疫苗的適用年齡為6週至5歲,並與7價疫苗來自同一生產商,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轉接注射。如2至5歲小朋友已完成接種上一代的7價疫苗,可以補種一針13價疫苗,以取得更佳保護。
早 前,政府建議將於本年底,轉用13價疫苗作為免費肺炎球菌疫苗,但要留意的是,當中並不包括2至5歲已接種7價疫苗﹑又想作補種的兒童。鄧醫生提醒家長: 「隨著初秋至冬天的流感高峰期將至,小朋友受感染後抵抗力可能變差,為避免他們受肺炎球菌威脅,家長更應及早為子女選擇接種或補種最合適的疫苗,從而加強 保護。」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23日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上)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對 許多家長來說,定期留意兒童傳染病的報導,已成為他們每日的「職責」之一,例如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都會有特別多的小朋友由家長陪同下,到醫務所接種相關 疫苗。但有兒科醫生指出,有部份兒科疾病的感染數字,全年都維持在高水平中,家長不應只在某些感染高峰期才提高警覺,以肺炎球菌感染為例,現時便可透過接 種新型疫苗,提升兒童的保護力。



飛沫及受污染器具 易傳播病菌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表示,本港以至世界各地的兒童流行傳染病,都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許多致病源如細菌等,平日可能潛藏在兒童的鼻腔或口腔中,待他們的抵抗力變弱時,才大肆入侵,引起各類疾病以至嚴重併發症。
「以 肺炎球菌為例,當中包含了超過90種血清型,而較為在社區流行度高﹑或是有較高風險導致入侵性感染的,則有10多種。患者主要誘過飛沫或是受病菌污染的器 具而受傳染,因此無論他們是在校園或是其他人多擠迫的地方,都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而且肺炎球菌『全年無休』,兒童任何時間均有機會受感染。」鄧醫生說。 (續)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8日

哮喘發作的處理 - 哮喘發作症狀,哮喘發作怎麼辦

哮喘發作的處理


有時候,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服藥,也盡量避免誘發的因素,你還是有可能會發作哮喘。

 

哮喘發作時如何處理?

以下指引,是哮喘發作時建議遵循的步驟,適用於成人和兒童:

1. 立即吸服一至兩劑即時舒緩藥物(通常為藍色)。

2. 坐下,嘗試緩慢、有規律地呼吸。

3.  如果沒有好轉,便每隔兩分鐘吸服兩劑即時舒緩藥物(一次吸一口),最多可吸服10口劑   量的物。

4. 如果你依照以上指示吸服藥物仍沒有好轉,如有憂慮,請打999求助。

5.  如果救護車在10分鐘內沒有到達,而你還感不適,請重復步驟3。


如果症狀有所改善,無須打999,你仍需要在24小時內去看醫生或哮喘專科護士。


如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即表示哮喘發作:


  •         你的即時舒緩藥物吸入器沒有幫助。
  •         症狀惡化(咳嗽、氣促、喘鳴或胸口有壓逼感)。
  •         你因氣促而不能說話、進食或睡眠。


即使在晚上,也不要怕麻煩。如果要去急症室或入院,請盡可能帶備所服藥物的詳細資料。


不要忽視症狀惡化

哮喘之所以發作,是因為症狀連續數日惡化,而你又未有留意到這些症狀,最後便哮喘病發。

在一周內,你若需要吸服即時舒緩藥物3次以上,這可能是因為未能妥善控制哮喘病情。

請注意,如果哮喘症狀惡化,或是你需要吸服愈來愈多的即時舒緩藥物,切勿掉以輕心。

如果症狀持續惡化,請在24小時內緊急約見醫生或哮喘科護士。




資料來源: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7日

關注兒童糖尿病 正向面對 跨過人生障礙

很多人都以為糖尿病只是「老人病」,但其實糖尿病分為「一型糖尿」和「二型糖尿病」,一型患者多於兒童時期開始發病,而本港近年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亦有年輕化趨勢,故糖尿病已成為香港年青人、甚至父母亦不容忽視的病症。

一般大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多限於二型糖尿病,即因家族遺傳、肥胖、生活習慣不良而使身體對胰島素出現對抗性,令血糖控制失調。患者須透過適當飲食、運動和輔以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然而一型糖尿病又是什麼呢?「兒童糖尿協會」一直致力提高大眾對一型糖尿病的認識,關注此病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兒科專科醫生馮偉正指出,一型糖尿病主要是因身體免疫系統失調,產生抗體破壞製造胰島素的細胞,使身體缺乏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所致。

生理、心理平衡同樣重要

馮醫生引用醫學文獻指,近年15歲以下一型和二型糖尿新症大約維持在30個左右,但二型糖尿新症數字卻有不斷上升趨勢,他補充這與本港現時少於五個兒童便有一個是肥胖兒童有關,情況值得探討。

糖尿病童從小比同齡學童懂得照顧自己,因為無論飲食或做運動,病童都要「諗過度過」,計算清楚會怎樣影響血糖。可是當身體感到不適時,病童焦慮的情緒亦會接踵而來,需要承受的壓力亦自然較大。「發育時期的病童較為反叛,更會擔心自己在朋輩中的形象,故可能不願跟從醫生指示服藥或打針,這些都會影響病童身體狀況,亦會與家人和醫護人員起衝突。」這時候,家護兩方的協助和關懷顯得異常重要。要讓孩子理解自身病患,明白身體所需,從而配合治療。

疾病不是人生的障礙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糖尿病會為病童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但是不是就代表病童的成長發展從此不完美,否定了他們享受童年的權利?兒童糖尿協會每年都為會員及大眾舉辦教育講座和聯誼活動。去年,協會便籌劃為期兩星期,名為「健胰騎士夢環台」的台灣環島單車活動,同行人士包括病童、家長和醫生等,馮醫生亦有參與。「很多家長和病童都以為糖尿病人不宜運動,但其實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做運動對病人而言利遠多於弊。在環台活動中多位病人都能順利完成項目,就算旅程中偶有出現血糖不穩,卻是教導他們日後在運動中控制血糖的最佳課程。所以,不要將身體的問題當作是人生的阻礙!」每個小朋友都有享受人生的權利,糖尿病童亦不例外。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0日

痰痰作怪點算好?(Part 2)




痰的解決:

痰主要是鼻內分泌物,建議多清理鼻腔,減少鼻塞保持通暢。基本上,家長宜每日都需要清潔BB的小鼻孔。
 

BB宜仰臥,忌平躺,抬高小頭,托穩小頸,有助將鼻內的分泌物流出。

如果BB有鼻涕,可將棉花球沾少許曼水,輕力弄尖球頂,然後放進小鼻孔清潔。

家長若發現第2日仍未能完全清潔,建議使用生理鹽水,目前市面上有售適合BB使用。

做法先在BB小鼻孔擠進兩至三滴,待三十秒,把BB反轉身俯臥床上,鼻涕及分泌物會自然流出,再用紙巾抹淨即可。亦可以考慮用適合BB使用鼻泵,將泵放入鼻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吋深,
輕力泵出鼻內分泌物。



CASE STUDY : 幫仔仔拍痰

新 手媽媽阿思的仔仔悅納六個月時,曾試過咳及有痰,阿思說:「當時仔顯得十分辛苦,但又不懂得將痰吐出來,我只好幫他拍痰,然後給他喝水和食喉棗散,情況略 有改善,毋須看醫生,但若然情況太嚴重的話,就要看醫生,有朋友的仔仔因痰太多,需要醫生幫他抽痰,而我平時亦會多給水和水果汁予仔仔飲。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9日

痰痰作怪點算好?(Part 1)

新手父母圍埋坐,通常最喜歡談湊B經。可能是經驗分享﹑可能是研究產品,亦可能是大吐苦水。「BB有痰可以點做好?」這苦況,你又有否提出過呢?今次就跟兒科專科醫生談談吧!






 
 
痰的原因:

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BB有痰的現象很常見,但部份情況可能只是BB的口水而已。事實上,初生BB出世時已有機會有痰,不足月出世的BB,亦可能有痰的情況。
 
BB有痰的原因,可能是較多,或出現患病,如患流行性感冒﹑傷風﹑敏感﹑亦可能是肺炎。因為BB的鼻孔細少,只要有少許異物堵塞鼻孔,若積聚喉嚨後, 便會令BB出現有咳的情況。
 
 
 
痰的情況:
 
何醫生拍出,正常情況下,BB不會無緣無故有咳嗽,咳是自然反應保護氣管。如果BB飲奶或平時有咳嗽,而表現與平時差不多,有機會是喝奶期間咽嗆,建議避免進食過急。至於BB若表現呼吸困難,兼且出現好多痰,感盡快找醫生診治。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3日

嬰兒成長發展及按摩


 

 

身型及肌肉的發展

孩 子成長是一個漫長過程,怎樣讓子女健康成長是父母關注的。馮偉正表示,初生嬰兒身長一般約為47至53厘米,首年的增高速度更是一生中最快的,可增加25 厘米。到五至六個月大時,身長已比出生時增長30厘米,至兩歲時高度可達成年人身高的一半。足月大的寶寶出生時體重開始穩定上升。若寶寶在四至五個月大 時,體重比出生時多出一倍便為最佳,至一歲時最良好的情況是體重達至出生時的三倍。

至於能力發展方面,主要包括運動功能﹑官感發展﹑語言及社交等。
頸部肌肉是嬰兒最先能夠控制的肌肉,在三至四個月大時寶寶已可挺直頸部,控制頭部姿勢;四至五個月開始懂得轉身;五至六個月可用前臂支撐上身;七至八個月可自行坐起。
大部分孩子在10至11個月大時可扶持着物件站起;一般在一歲後會懂得步行。如果孩子在18個月仍未學懂走路,家長便需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聽覺及語言的發展

寶寶的聽覺在母親懷胎時便開始發展,出世三個月寶寶就會留意及辨別人聲的來源;六至九個月時,能知道父母叫他的名字及聽得懂「NO」的指令;至一歲時,會開始留意父母的談話內容,雖不一定聽得懂,但對於交談對話會有反應。

寶寶出世時只會嚎啕大哭,直至兩至三個月大開始會發出聲音。
馮偉正指出,在首一年內,寶寶的「BB話」會愈來愈精進,四至五個月開始出現單音發聲,至一歲便可以說有意思的單字。但如到了一歲仍未懂得說單字,家長暫時也不用太過擔憂,因為各種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2日

我是自己打針的!


十歲的Felice患原發性矮小症,自去年起接受生長激素治療。

聽說你已經開始自行打針,不用媽媽代勞了,對嗎?」

「前陣子已是自己打了!」小妮子沾沾自喜道。

「不痛嗎?」

「不痛。」她猛力地搖頭,「因為我手法比媽媽好,哈!」

還記得一年前,當Felice知道自己要接受生長激素治療時,是十分害怕,萬個不願意。第一次給她看那比智能手機大一點的智能注射器,即使針頭是隱藏的,她也驚恐得呼天搶地;最後由筆者、護士及父母一同勸解,才勉強嘗試接受第一次注射。雖然Felice承認打針沒有想像般痛,但得悉每天都要打針,她仍是很抗拒;好一段日子裏,每晚就寢前都成為Felice與爸媽爭持角力的時間。

「哄又哄過,罵又罵過,說教也說過不少了,就是沒法使她乖乖的讓我打針……」媽媽憶述道,「後來有位臨牀心理學家朋友跟我們分析,囡囡的抗拒行為是源自內心一些難以處理的負面情緒,或是害怕痛楚、或是氣惱自己膽小,甚至因每天受迫使而生氣。我們才恍然大悟……」

自此,父母每晚為Felice打針時,都細心留意其情緒反應,給她空間表達感受並細心聆聽,全程從容不逼陪伴著她。果然,Felice的情緒迅速平復下來,藥也順利的打進去了;而她對打針的驚恐也日漸消除,並能放膽自行打針。

作為醫生,筆者對Felice首年治療的效果感到欣慰,但更令人鼓舞的,是她在心智上的成長。因此,父母的取態確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馮偉正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http://news.st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27日

黃臉BB冇有怕 (下)

正常飲食和排泄 助左舒緩黃疸

若然BB只患上了輕微的生理性黃疸,便有機會透過正常飲食和排泄而慢慢消退。這十分依靠BB有足夠的飲食和排泄,一般情況下每日尿濕六條尿片,有一至兩次大便,而顏色也偏黃,便表示BB正在排出膽紅素。反之若BB的吃乳量和排泄不理想,便有機會令黃疸更為嚴重。新手媽媽有需要時可以先泵出母乳才喂BB,可較准確掌握每餐飲奶量。

G6PD可導致黃疸病

原來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 (G6PD deficiency) 可導致黃疸。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 (G6PD) 是紅血球中的一種正常酵素,其作用是保護紅血球,而有G6PD的患者,紅血球有可能因受到破壞而大量分解,產生過量的膽紅素,令罕髒不勝負荷,造成嚴重黃疸。因此G6PD的患者要避免服食金銀花、牛黃、珍珠末等中藥,一些抗生素也要避免服用,患此症的孩子及其照顧者也不能接觸臭丸(萘類) 及含有萘類之制成品,而患者更要忌食蠶豆。現今香港約有4.5%男嬰和0.5%女嬰患有此症,其致病的原因與遺傳有關。

黃疸Q&A

Q1: BB有黃疸,是否可以繼續喂母乳?

A: 事實上,不論是飲配方奶粉或是食母乳的BB,也有機會有黃疸。坊間提及有喂母乳的BB,黃疸會退得較慢的說法,其實是因為其奶量不足所致。由於部分的母乳媽媽在初期未能完全熟練地喂母乳,令BB未能飲足夠的奶量,影響排尿和排便次數,令膽紅素較慢才排出體外。反之只要能確保BB有足夠的奶量,喂哺母乳便沒有任何問題。

Q2: 黃疸需要覆診嗎?

A: 需要。即使BB經過照燈後令膽紅素回落,但這也未必別意味著是完全康復,因為膽紅素有機會反覆回升,故建議在12-18小時後再作檢測。如果檢測後發現膽紅素仍然偏高,那便需要再次接受照燈。

Q3: 持續黃疸正常嗎?

A: 如果BB持續有黃疸,父母便應該注意其大小便的顏色,如果BB的健康正常,其大便會較小便深色,若情況相反,便有機會代表其肝髒或膽管出現問題。因此醫生提醒家長,一定要在BB三星期大時作一次檢查或抽血化驗,以及時發現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及早跟進。

治療方式


如果只是一般的生理性黃疸,醫生便會以照燈的方式為BB診治。這些燈的光線和一般的電燈和陽光不同,其光線照射在身體時,能改變膽紅素的結構,使膽紅素可更易經尿道排出;同時膽紅素本身的毒性會下降,減低對BB腦部的風險。現今這類治療燈已十分先進和安全,只要BB戴上眼罩便不會有風險。若BB在照燈後指數仍上升,便有機會需要為他們換血,不過出現的機會甚微。若BB是因為其他肝髒問題而導致黃疸,這時醫生便會再進行檢查和診斷。

黃疸風險

只要治療得宜,一般的生理性黃疸大多不會對BB構成嚴重影響。不過若耽誤了治療的時機,令膽紅素一直偏高,便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短期方面,初期BB會經常有睡意,容易久睡,四肢會軟弱乏力;當情況惡化時,BB會發燒、脾氣變差、四肢轉為僵硬;情況再惡化,便會令BB抽筋、昏迷及呼吸系統衰竭,甚至死亡。

長期影響方面,黃疸會使BB患上痙攣、聽力受損,更會影響琺琅質,影響牙齒健康。不過香港醫療制度完善,黃疸BB都會得到應有的治療,故病情惡化的機會甚微。



何慕清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w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26日

黃臉BB冇有怕(上)

「BB有冇黃呀?需要照燈嗎?」這可能是不少新手父母向兒科醫生詢問的第一個問題。所謂「有沒有黃」,便是問BB有沒有出現黃疸,是否需要進一步醫治。關於黃疸我們雖然時有聽聞,但大家又是否了解其背後的成因呢?黃疸又是否算是一種疾病?

生理性黃疸

新生嬰兒黃疸是指嬰兒在出生後一個月內,其皮膚及眼角膜發生黃的現像,這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高所致。新生嬰兒的膽紅素一般較成人高,成人17度便會開始變黃,但嬰兒剛出世便基本有17度,可見新生嬰兒黃疸十分常見。不過新生嬰兒的黃疸一般要在出世2-3日後,待他們的身體器官獨立運作後,才會漸漸浮現,單憑肉眼是難以准確判斷是否有黃疸,必須透過驗血而獲得准確的度數。

生理構造引起

其實一般的新生嬰兒黃疸,是由於新生兒本身的生理構造而引起的。當我們的身體正在運作,身體內的紅血球分解時,會產生膽紅素和其他物質,而膽紅素會經由肝髒處理後變為無害物質,再排出體外。但由於新生嬰兒發育未完成,生理上和成年人有別,使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和排出,最終使膽紅素累積,造成黃疸。

三大原因:

1. 新生嬰兒紅血球數量較多

新生嬰兒的紅血球數量較成年人多,成年人的紅血球指數一般在11-12,而新生兒則大約在16-17左右。紅血球數量多的同時,其分解的周期也較快,成年人的周期若為3個月,而新生兒的紅血球周期則為85日。這些因素會令新生嬰兒分解出較多的膽紅素,令身體較難全部轉化和處理。

2. 處理能力有別

新生嬰兒的肝髒功能仍未發育成熟,其處理膽紅素的效率遠較成年人低,這也令膽紅素容易在BB身體累積,出現黃疸。

3. 膽紅素於腸髒被吸收

由於新生兒的身體未能完全把膽紅素轉化,故膽紅素在腸道會再次被吸收,成為一個循環,使新生兒黃疸最長可出現3至4個月。


何慕清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w 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20日

手足口病身體接觸傳播

 




踏入炎夏,天氣變得悶熱,又是病菌孳生的好時機。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自4月起手足口病的個案不斷增加,不少幼稚園爆發多人感染而停課。因病毒具傳染性,不少家長均非常擔心子女因上學而感染;而醫生指出只要保持良好個人衞生,避免長時間逗留公眾地方,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春夏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由腸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而另一種病原體腸病毒71型因會引致腦膜炎、腦炎等嚴重後果而備受關注,然而感染此病毒的機會相對較低。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是39月,因為腸病毒於熱天繁殖能力較快,且生存能力很高,一般需要50℃高溫才能夠被殺死,故此容易於夏天滋長。


病毒生存力強

一 般傳染性疾病會透過患者的唾液或分泌物傳染,然而手足口病能夠通過與患者身體接觸而傳染。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腸病毒生存能力頑強,並且能夠長時間 殘留於身體或物件上,故此只要接觸過患者或受污染的物件即很容易感染。
 
再者,兒童本身抵抗力弱,且自理能力較低,如忘記如廁後洗手和打噴嚏沒掩鼻口,此等 均會有助病毒傳播和細菌孳生。」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是37日,還會透過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傳染,而且亦有機會依附於成人上,繼而傳染給小朋友,故此家長與小朋友都必須注意個人衞生,勤於消毒經常使用的物品免受感染。

 
病後並無免疫
 
手足口病病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如發燒、喉嚨痛等,繼而手腳出現紅疹和口腔有疱疹,大部分患者會在1星 期內自行痊愈,一般醫生亦會採用徵狀療法,針對病徵開藥物以紓緩患者不適。
 
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鄧醫生強調已痊愈的患者並無免疫能力,現時為止也沒有疫苗 可預防此病,因此病毒高峰期間,家長應盡量減少帶小朋友去人多的公眾地方如公園、遊樂場等,亦要經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及消毒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染污的物 件。家長要細心觀察子女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志不清等情況應及早就醫,如果兒童手腳出現紅疹應避免上學,以免把病毒傳染開去。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13日

病毒無處不在 嬰幼兒防病無計可施?(下)

無針對性藥物對付病毒
何 醫生解釋,早期診斷和對症下藥是治癒疾病的關鍵。不同的致病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可使用抗生素,真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藥物等。不過,何 醫生指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大部分並沒有針對性藥物治療,只能靠患者的免疫力對抗疾病。正因如此,當嬰幼兒受到病毒感染後發病,無不令父母感到憂心。常見由 病毒引起的兒科疾病包括:


玫瑰疹:可由多種過濾性病毒引起,如人類疱疹六及七型病毒,常見於細B(一歲或以下嬰兒),主要病徵為高燒,及後皮膚長出紅點。


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常見於一歲以上的幼兒,主要病徵包括:唾腺腫痛,間中可出現失聰或腦部受感染等併發症。


德國麻疹:由風疹病毒引起,不論任何年齡的人士也有機會患上。患者會全身出疹,情況約持續35天不等,若不幸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腦膜炎,存在致命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多數由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致病,常見於夏天。患者會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細B容易因此脫水。故此,醫生多會處方電解水予以補充礦物質。另外,處方益生菌也很普遍,作用是防止腸道吸收和積存病毒。


小支氣管炎:由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感染引起,可導致小支氣管炎,令患者出現咳嗽及喘鳴。

何醫生指預防嬰幼兒受病毒感染致病,還是老生常談,注意個人衛生和均衡飲食必不可少。


防病毒對策
在嬰幼兒未懂得保護自己免受病毒攻擊之前,預防疾病的重任非父母莫屬。何醫生認為,預防病毒感染不過是老生常談,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已能大幅減低患病風險:

1.      注意個人衛生
進食前後替幼兒清潔雙手,注意家居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流行性疾病高峰時節,避免到人多擠逼的地方活動。

2.      接種預防疫苗
按照疫苗接種計劃內的建議,按時帶嬰幼兒到診所或母嬰健康院接受預防疫苗。當中,MMR混合疫苗針對預防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流感疫苗可預防感染流行性感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則針對可引致嚴重腹瀉的輪狀病毒。基於嬰幼兒的上呼吸道和腸道的抗病能力較弱,接種預防疫苗將可大幅減少受感染機會。

3.      均衡飲食
維持健康的飲食模式,多進食新鮮、富有營養的食物。當幼兒進入固體食物階段,應按時序為他們添加不同的食材,以防偏食。

4.      Playgroup勿亂去
嬰幼兒的免疫力尚在發展階段,一般至45歲才漸見成熟。加上他們的衛生意識極低,經常攬頭攬頸活動,固幼兒園或playgroup自然地成為了散播病毒的高危地方。建議父母不要過早讓幼兒前往這些地方學習或活動,特別是疾病傳播高峰期更是可免則免。

明德醫療中心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資料來源:  健康動力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12日

病毒無處不在 嬰幼兒防病無計可施?(上)

疾病的出現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性為受到致病原的感染。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是常見的致敏源,還有真菌(fungi)和寄生蟲(parasite)等兩類感染。生病看醫生,然後乖乖服藥屬正常不過的事情。治病必須對症下藥,可是部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卻是無藥可醫。面對此情況,作為父母又可以怎樣保護孩子?

病毒無處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機會接觸到病毒,特別是人流較多的地方,包括商場、幼兒集中地如幼兒園或幼兒中心等,都是傳染病散播的高危地帶。明德醫療中心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指出,病毒的傳染性頗高,如近期流行的H3N2也就是其中例子。


主要經飛沫傳播
病毒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但傳播途徑卻是共通的,多數是經飛沫傳播,即接觸帶病毒者的口水、鼻涕或眼液等分泌物。以H3N2甲型流感病毒為例,它正是一種傳染性高,主要經飛沫傳播的病毒,一旦受到感染可引發流感。

不過,感染病毒後多不會即時發病,普遍會潛伏一段時間才顯露病徵,即所謂潛伏期。視乎病毒類型,潛伏期約310天不等。發燒、流鼻水、鼻塞、咳嗽、疲倦、嘔吐和腹瀉等,屬受到病毒感染後的常見臨床表現,至於特定的典型病徵,則按病毒類型而定,如風疹病毒引發的德國麻疹,會令患者全身長出紅疹;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典型病徵為唾腺腫痛。


過濾性病毒是什麼?
可理解為病毒的另一個稱號,其體積細小得連濾紙也能穿過,故有此名。
 

常見致病原
特性
例子
病毒
-          以單一粒子形式存在
-          是一些非常細小的生物,在一般顯微鏡下無法看見
-          傳染性極高
流感病毒、腸病毒
細菌
-          以單細胞形式存在
-          體積比病毒大
金黃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
寄生蟲
-          以寄生方式寄生於寄主體內,需要依靠寄主提供住所和營養來生存
-          體積比細菌大
條蟲、原蟲、蛔蟲
真菌
-          生長和寄生蟲相似,也需要一個寄主。常見寄主包括動物、植物或泥土石塊
-          喜愛溫暖和潮濕的環境
-          繁殖速度快,
念珠菌



明德醫療中心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續 





 資料來源:  健康動力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