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下)



 

一些預防幼兒便秘的建議


未戒奶幼兒(六個月以下的幼兒)

飲食方面:
  • 飲用配方奶粉的幼兒甚少會因為其所含的牛奶成份而造成便秘,家長必須跟從包裝指示沖調正確分量;
  • 母乳喂哺甚少機會導致便秘,如出現此情況,應考慮是否屬器質性(organic)便秘。

 
其他方面:
  • 家長可為幼兒進行暖水浴﹑適量的腹部按摩,讓幼兒平躺然後拉動其雙腳或做出踏單車動作。


剛戒奶或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幼兒

飲食方面:
  • 建議家長可於日常生活中,給予幼兒充足開水或稀釋的果汁,特別是西梅汁;
  • 家中可準備一些高纖維水果及穀類食物,包括蘋果﹑桃﹑提子﹑香蕉﹑搗碎的西梅及漿果(不是整個)。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
  • 家長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喜歡的食物。



其他方面:
  • 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防止幼兒便秘;
  • 家長應鼓勵幼兒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但不宜過早進行控制排便訓練。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24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上)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8年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家長對幼兒便秘表現不同程度的擔心(96%)。

是次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505位認為其幼兒(年齡為三歲或以下)在過去三個月曾出現便秘徵狀的家長。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6個月以上幼兒較容易出現便秘徵狀,並建議父母可從日常飲食著手。









根據國際的各診斷標準,要同時出現某些情況才屬便秘,

包括:
  大便呈粒粒狀
  大便時用力至雙頰通紅
  排便時會大喊
  腹部脹起及排便的次數比平常少




調查結果:大部份幼兒只出現一種醫學確認的便秘徵狀。

譚醫生說:出現便秘徵狀並不一定等於便秘。大便的形狀﹑大小﹑軟硬及次數會因各人體質及進食之食物而各有不同。不論於每餐之後排便或數天才排一次,只要大便最終是軟身都屬於正常的。


調查結果:6個月以上幼兒有便秘徵狀的比率較初生至6個月以下幼兒高。

譚醫生說:飲食習慣改變,如6個月以上幼兒開始餵食半固體食物如稀飯﹑肉粥時,排便的習慣及糞便形狀可能因此而改變。建議家長可逐漸增加半固體食物的份量,使小朋友的腸胃能慢慢適應,從而減低便秘的發生率。


調查結果:有一些家長會自行用某些方法去舒緩小朋友便秘,如將奶粉沖淡一點(3%)﹑自己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版(2%)或轉用另一個牌子的奶粉(1%)來處理幼兒便秘問題。

譚醫生說:大部份兒童便秘是功能性問題引致的如奶粉和水的調較份量不合比例﹑腸胃不適﹑飲水不足﹑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或食物中所含的纖維不足等。家長可從幼兒的日常飲食著手,切忌頻頻換奶粉或自行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等。

如家長有任何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否則使用錯誤的解決方法有機會影響幼兒健康,家長需小心留意。如持續出現便秘徵狀,家長應咨詢醫生意見及解決方法。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17日

擠眉弄眼要看醫生-淺談抽動症



抽動症(Tics)是一種在兒童身上頗常見的運動功能失調症。
「抽動」,是指一些不由自主﹑重覆而短促的小動作或發聲。


抽動症的表徵

最常見的小動作包括眨眼﹑噘嘴﹑裝鬼臉(或粵語所謂的「雍」口「雍」鼻)﹑頸部抽搐﹑聳肩等;而發聲主要有清喉嚨﹑低吟﹑噎氣等。
發作時,患者會感到一股難以抵禦的衝動在催逼自己作動或發聲,直至完成那小動作或發了聲後,那股催逼感才得以紓解。

一般而言,多數的患者是屬「搞小動作」一類,而發聲的則次之;偶然亦有同期出現多個小動作的發聲的,這就是所謂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妥瑞氏症不過是抽動症中較極端的病情,患者的肢體抽動可能較誇張(如磨牙﹑吐沫﹑撥動手指等),至於常被媒體報導或用於電影情節那些亂敲亂碰﹑大叫大嚷甚至無故「講粗口」的情況,雖確實存在但十分罕見。


多數患者生理機能正常

醫學界對抽動症的病理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掌握,一般相信與腦部基底核(basal ganglia)對神經傳訊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反應度過高有關。除了極少數患者同時患有其他腦神經科疾病外,大多數有抽動症的兒童並沒有其他健康問題,生理機能正常。

大多數抽動症都屬情況輕微,若沒有構成情緒困擾或社交障礙,一般不須治療,有不少的抽動情況亦會隨孩子的年紀漸長而減少以至消失。

家長過度干預﹑禁制抽動行為,往往增添孩子的心理壓力,反使情況加劇。
如病情對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則須考慮心理治療和藥物。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習慣逆轉療法」(habit reversal therapy)和「暴露與反應預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臨床的治療方法

如患者處理焦慮上有困難,醫生或輔導員會教導鬆弛和壓力處理技巧。
藥物治療,以多巴胺抑制劑一類的精神科藥物為主,但由於副作用較多,故一般只用於嚴重和心理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例。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有少數抽動症的患者會同時患上其他腦神經科疾病,亦有個別類型的癲癇症會產生與抽動症近似的運動失調。所以,如發現孩子有疑似抽動症的情況,家長應帶孩子看醫生以作確診。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16日

嬰兒成長發展及按摩


 

 

身型及肌肉的發展

孩 子成長是一個漫長過程,怎樣讓子女健康成長是父母關注的。馮偉正表示,初生嬰兒身長一般約為47至53厘米,首年的增高速度更是一生中最快的,可增加25 厘米。到五至六個月大時,身長已比出生時增長30厘米,至兩歲時高度可達成年人身高的一半。足月大的寶寶出生時體重開始穩定上升。若寶寶在四至五個月大 時,體重比出生時多出一倍便為最佳,至一歲時最良好的情況是體重達至出生時的三倍。
至於能力發展方面,主要包括運動功能﹑官感發展﹑語言及社交等。
頸部肌肉是嬰兒最先能夠控制的肌肉,在三至四個月大時寶寶已可挺直頸部,控制頭部姿勢;四至五個月開始懂得轉身;五至六個月可用前臂支撐上身;七至八個月可自行坐起。
大部分孩子在10至11個月大時可扶持着物件站起;一般在一歲後會懂得步行。如果孩子在18個月仍未學懂走路,家長便需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聽覺及語言的發展

寶寶的聽覺在母親懷胎時便開始發展,出世三個月寶寶就會留意及辨別人聲的來源;六至九個月時,能知道父母叫他的名字及聽得懂「NO」的指令;至一歲時,會開始留意父母的談話內容,雖不一定聽得懂,但對於交談對話會有反應。
寶寶出世時只會嚎啕大哭,直至兩至三個月大開始會發出聲音。
馮偉正指出,在首一年內,寶寶的「BB話」會愈來愈精進,四至五個月開始出現單音發聲,至一歲便可以說有意思的單字。但如到了一歲仍未懂得說單字,家長暫時也不用太過擔憂,因為各種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10日

腦膜炎 發病快

嬰幼兒成高危

腦膜炎發病快
每一個子女也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當然希望他們肥肥白白地成長,但你有想過他們有機會患上可致命的腦膜炎嗎?一直以來,零至四歲以及青少年群組均屬腦膜炎的高危一族,雖然個案不多,然而一旦感染可在二十四小時內病發,嚴重者更會斃命,所以為人父母者仍須時刻提高警覺。


腦膜炎的種類
腦膜炎主要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兩種,細菌性腦膜炎的致病原包括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等。病毒性腦膜炎的病原由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及單純性疱疹病毒等引致。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均可透過直接接觸病患者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病毒性腦膜炎亦可透過口糞途徑傳播。


如何提防感染腦膜炎
由於幼兒的抵抗力仍未健全發展,所以他們受感染的機會較一般人高,故此特別是波波池、playground場所、電梯按鈕、公共地方扶手等地方都是年幼小朋友感染腦膜炎的高危地方,幼兒一旦接觸了有關的細菌或病毒然後再捽鼻子及嘴巴,便有機會受到感染。所以,如果你發現家中的子女最愛四處觸摸,然後吮手指的話,更應該小心提防。


徵狀似感冒 勿掉以輕心
一 般來說,腦膜炎病發初期就像一般傷風感冒一樣,患者只會有發燒、流鼻水的病徵,所以容易使人掉以輕心。但是患者的病況會突然急轉直下,隨即出現食慾不振、 噁心、嘔吐、煩躁、頭痛、畏光、精神紛亂及嗜睡等。嚴重者更會引起身體不同器官出現併發症,有機會造成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腦癇,甚至死亡。
當 然,腦膜炎不一定是「無得醫」的病症,如屬細菌性感染,醫生可使用抗生素;病毒性如單純性疱疹病毒,可處方抗疱疹病毒藥物。如無藥物對治,則可施行輔助性 治療。不過,無可否認的是,康復情況因人而異,亦沒有任何一種治療的成功率屬百分之百,所以及早預防及識別才是治療的關鍵。


預防腦膜炎 及注射疫苗
近年,醫學界已有不同的疫苗可供預防,例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肺
炎 鏈球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等預防疫苗,適用於嬰幼兒,研究顯示小朋友接種後,保護率達八至九成,年幼子女家長可及早為兒童接種合適疫苗。此外,家長更應努力教 導子女時常保持日常衛生,如保持雙手清潔,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洗手等,特別是打噴嚏後,雙手沾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時更應謹記「洗手、洗手、洗手」的秘魯,以免 散播細菌和病毒,使我們的孩子遠離腦膜炎。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9日

如何改變孩子偏食的壞習慣 ?



增 加孩子對飲食的興趣:這可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食材的構思:孩子總愛吃色彩繽紛的食物,家長們當然要投其所好,例如市場上有一些加入了蔬菜成份的通粉粉 條,煮出來的色彩效果不錯,當中也含有纖維的成份,小朋友喜歡吃,也同時可以吃得健康。另外,家長也不妨設計一些飲食游戲,例如跟小朋友作角色扮演,可以 飾演兔子的角色,一同吃小白兔愛吃的紅蘿蔔!但切記不要以強制的手段強迫小孩進食,因為這反而帶來反效果。


食材的設計:這個也是關於怎樣吸引孩子進食的問題,這也可從其習慣著手。孩子一般都喜愛用手拿著食物,然後放入口品嘗。所以家長也可從Finger Food的概念著手,例如將生果如蘋果,切成薯條的條狀,這對小孩也會產生一定的吸引力。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5日

兒童腹瀉 - 急性盲腸炎危機



盲腸炎的成因是盲腸的開口處扭曲、腫脹、受糞便或寄生蟲等阻塞,加上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此症並沒有傳染性或遺傳性。盲腸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士身上,患者可能會發燒。痛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右下方,當醫生按肚檢查時,病人會痛得大哭。


雖然這是很古老的疾病,但是在診斷方面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目前診斷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和身體檢查。還可以利用高解像度超聲波協助,令準確度增加,至於白血球數目、小便檢驗可以用作參考。若延誤診治,盲腸可能會化膿破裂,造成腹膜炎。

患者從疼痛開始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完整的臨牀症狀。如果開始懷疑盲腸炎但不能確定,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留在醫院觀察,家屬應該要配合。

在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小於
5歲診斷卻相當的困難,主要這年紀的幼童不會表達疼痛,也不會描述疼痛轉移的特性,而且有部分這年紀小孩會腹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診斷延誤。最後可能在手術時,盲腸已破裂產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若較小的幼童腹瀉,同時腹脹特別厲害,除急性腸胃炎外,應要仔細評估有否盲腸炎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6月4日

蠶豆症的嬰兒 - G6PD缺乏症

 

 

嬰兒患有蠶豆症

甲狀腺功能測試結果大概有10-15%的結果是不正常的,若首天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不正常,醫生會在第五天再進行一次化驗,以確定BB是否有此先天病,大部分第二次化驗結果都顯示BB是正常的,故此父母無需過份擔心。若第二次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真的有問題,香港兒科專科醫生會進行詳細的荷爾蒙檢查或甲狀腺掃瞄,並以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來治療。


在香港,約有4.5%的男嬰和0.5%女嬰患有蠶豆症(G6PD缺乏症)。導致蠶豆症的基因是在X染色體上,有些女嬰出生時兩條X染色體中只有一條是有缺陷的,這些BB便屬於G6PD缺陷攜帶者,不會病發。蠶豆症患者體內的紅血球缺乏一種酵素(G6P),使他們對某些藥物或環境因素產生反應,引起血溶症問題,如果BB接觸到令紅血球潰爛的物質,繼而釋放黃色色素積聚在身體,會令初生BB出現黃疸問題,即皮膚變得較黃,並可能破壞大惱功能,以及有貧血現像。
 
 
 
參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