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病毒無處不在 嬰幼兒防病無計可施?(上)



疾病的出現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性為受到致病原的感染。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是常見的致敏源,還有真菌(fungi)和寄生蟲(parasite)等兩類感染。生病看醫生,然後乖乖服藥屬正常不過的事情。治病必須對症下藥,可是部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卻是無藥可醫。面對此情況,作為父母又可以怎樣保護孩子?

病毒無處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機會接觸到病毒,特別是人流較多的地方,包括商場、幼兒集中地如幼兒園或幼兒中心等,都是傳染病散播的高危地帶。明德醫療中心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指出,病毒的傳染性頗高,如近期流行的H3N2也就是其中例子。

主要經飛沫傳播

病毒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但傳播途徑卻是共通的,多數是經飛沫傳播,即接觸帶病毒者的口水、鼻涕或眼液等分泌物。以H3N2甲型流感病毒為例,它正是一種傳染性高,主要經飛沫傳播的病毒,一旦受到感染可引發流感。

不過,感染病毒後多不會即時發病,普遍會潛伏一段時間才顯露病徵,即所謂潛伏期。視乎病毒類型,潛伏期約310天不等。發燒、流鼻水、鼻塞、咳嗽、疲倦、嘔吐和腹瀉等,屬受到病毒感染後的常見臨床表現,至於特定的典型病徵,則按病毒類型而定,如風疹病毒引發的德國麻疹,會令患者全身長出紅疹;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典型病徵為唾腺腫痛。

過濾性病毒是什麼?

可理解為病毒的另一個稱號,其體積細小得連濾紙也能穿過,故有此名。

 


常見致病原


特性
例子
病毒
-          以單一粒子形式存在
-          是一些非常細小的生物,在一般顯微鏡下無法看見
-          傳染性極高
流感病毒、腸病毒
細菌
-          以單細胞形式存在
-          體積比病毒大
金黃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
寄生蟲
-          以寄生方式寄生於寄主體內,需要依靠寄主提供住所和營養來生存
-          體積比細菌大
條蟲、原蟲、蛔蟲
真菌
-          生長和寄生蟲相似,也需要一個寄主。常見寄主包括動物、植物或泥土石塊
-          喜愛溫暖和潮濕的環境
-          繁殖速度快,
念珠菌





明德醫療中心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

......續 








 資料來源:  健康動力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4月21日

港50萬哮喘病人 每年近百死





本港有不少人患哮喘,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其嚴重性,香港哮喘會表示,本港有近50萬哮喘病患者,在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80至100宗因哮喘而死亡的個案。

今天是「世界關懷哮喘日」,根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於2008年,在超過7500宗因哮喘發作引致的醫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當中近四成個案的年齡是在24歲或以下,另有91宗因哮喘而引致死亡的登記個案,當中7成為長者。



哮喘入院 四成24歲以下

哮喘會榮譽顧問黃永堅教授表示,住院及死亡個案看似不多,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比例偏高:本港哮喘住院率是澳洲的3倍,死亡率是芬蘭的8倍。在過去十年,本港的哮喘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哮喘會主席譚一翔指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引致哮喘病發率增加,加上哮喘病患者經常自行調校藥物服用量,令病情加重。他建議病人不應單獨使用長效氣管舒張劑, 但舒張劑並沒消炎作用,應與吸入式類固醇一起使用,以減低死亡風險。 病人平日在家也可使用最高流速計簡易測試自己的肺功能,一發現最高流速只達平日的6成或以下,即顯示肺功能顯著減弱,應立即求診。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4月20日

兒童哮喘多因家族遺傳- 兒童遺傳哮喘, 兒童哮喘



哮喘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現時本港約每10名14歲以下的小朋友就有1名患有哮喘。香港哮喘會醫學顧問何學 工表示大部分患有哮喘的兒童都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雙親及近親中,有人患有哮喘或其他敏感性疾病,如鼻敏感、濕疹等,孩子患有哮喘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他 指,環境因素亦會誘發兒童哮喘,如空氣污染、溫度轉變、致敏原等。


何學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雖然本港兒童哮喘的新增個案相對穩定,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他指出,若家長留意到 子女有跑步後特別較別人氣喘、感冒難以「斷尾」、晚上或天氣轉變時會氣喘等徵狀,子女就很大機會是患有哮喘,應及早求醫,否則延誤診治,對小朋友的成長會 造成重大傷害。



不鼓勵中醫治療

對於現時社會上有一些新興的哮喘療法如中醫治療,何學工並不鼓勵,因為中醫治療沒有醫學證明的基礎。他說,現時西醫的哮喘治療是經過多年的醫學研究、經驗,治療已十分成熟。

他表示,兒童哮喘治療藥物其實與成人哮喘治療藥物沒有太大的分別,都是分為「啡色氣」(長期預防藥物)和「藍色氣」(即時紓緩藥物兩種),只是兒童需要配合儲霧器或面罩噴霧助吸器使用,以幫助藥物順利吸入肺內。

他補充,「啡色氣」必須長期使用才會有效,即使沒有病發,也須服藥,以控制氣管腫脹和發炎,使氣管不會過於敏感,減少哮喘病嚴重發作的風險;「藍色氣」則是救急藥物,在哮喘發作時使用,能迅速擴張支氣管、紓緩氣喘及胸口壓迫的情況,令呼吸回復暢順。

對於有不少家長都會擔心,使用類固醇吸入劑可能會對小朋友的身體有副作用,何學工表示,吸入劑藥物大部分都停 留在氣管上並發揮藥效,吸入到肺部的藥量甚至被身體吸收的分量其實很少,副作用可謂微乎其微,而且醫生都會盡量處方最低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所以只要依照 醫生處方用藥,吸入劑是十分安全的。
吸入劑副作用小

雖然哮喘是不可能「斷尾」,但只要注意飲食,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減低復發的可能性。他建議哮喘患者每星期要做帶氧運動如游水以鍛煉身體。雖然有些患者在運動後會出現哮喘症狀,但只要小心控制,以及帶備「藍色氣」,哮喘患者都是能運動的。





參考資料: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4月14日

BB面黃-BB面黃原因

BB三日後面黃


 
 
初為人父母,既懷着興奮的心情,又擔心 BB的健康。其中一條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我 BB有沒有面黃?」所以我想和各位爸爸媽媽們談論一下新生嬰兒黃疸症,並解開大家對此症的疑團。

甚麼是新生嬰兒黃疸症? BB膚色和眼白會變成黃色,這是因為 BB體內積聚膽紅素所致,這些膽紅素是因為血紅蛋白分解而產生的。初生嬰兒的肝臟發育未全,所以不能有效地處理膽紅素,導致其積聚在身體內。

很多時候爸媽也會在 BB出生的第一天便問我 BB有沒有面黃,其實 BB面黃通常在第三天才出現,大多維持一至二周,如果驗血後發現膽紅素過高,醫生會處方 BB照燈來減退膽紅素。如果處理不當,膽紅素過高而沒有治療, BB腦部發展可能會受影響,導致發展遲緩、痙攣、失聰或死亡。所以父母不宜掉以輕心,應依照醫護的囑咐觀察 BB的情況。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4月13日

勿輕視濃黃鼻涕-濃黃鼻涕原因,濃黃鼻涕倒流

濃黃鼻涕勿輕視



鼻竇是頭顱骨裏一個隱密器官,在鼻腔的上側、外側及後側,共有四大對。它們與鼻腔是連接的,具有調節吸入氣體的溫度及濕度功能、有用於發聲時鼻腔之共鳴及增加頭部浮力等功用。

鼻 竇表面覆蓋一層黏膜,與鼻腔相似,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也相近。一般的上呼吸道感冒症狀如持續超過七至十天或以上,鼻涕開始變黃或綠及越來越濃,那就可能是急 性鼻竇發炎。小朋友的病徵與成人不盡相同,會有較多因鼻涕倒流而引起的咳嗽、鼻鼾、鼻塞或耳痛,嚴重者可併發中耳炎、乳突炎、眼眶炎或腦膜炎,要盡早求 醫。
兒科醫生可通過病歷的諮詢、鼻腔或內視鏡檢查、鼻竇 X光和鼻膜細菌檢查,都可診斷出是否鼻竇炎,還是一般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抗生素,治療時間約需十至十四天,收鼻水、通鼻塞類藥物都可治療鼻竇炎,輔助性的鹽水洗鼻可有效清除濃稠鼻涕和保持鼻腔清潔。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4月8日

飲奶不足免疫力降易感染致死



嬰兒呱呱落地,母乳或奶粉便成為主要食糧,有兒科醫生指,若嬰兒長期攝取不足的母乳或奶粉,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死亡。有營養師更指,飲奶不足,對一名嬰兒來說等同「絕食」,以香港如此富庶的社會,不應該發生。



奶粉太稀 兩周便營養不良
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以一名剛出生嬰兒重六磅計,三個月後的體重應為出生時的一倍,即十二磅,按每磅體重需食用二點五安士奶計算,每日應食用三十安士奶,如餵哺奶粉,應按包裝的指示用水開稀。


馮指出,由於奶粉含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澱粉質及礦物質,足夠嬰兒所需,但若嬰兒食用的奶粉少於應有分量的一半,且持續兩星期以上,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及呼吸系統受損,容易被病菌入侵甚至死亡。

另一名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亦指,嬰兒最重要的維生元素是水及奶,奶除含有豐富的營養,更重要是含有鐵、鈣、鉀、鏻等豐富的礦物質,若長期飲不到足夠的奶,便會出現營養不良,由最初不斷哭泣提醒父母要餵奶,至其後無力泣訴,最終因免疫力下降受感染死亡。

美國註冊營養師梁慧思稱,一名嬰兒最好是餵哺母乳,但若情況不許可,才餵哺奶粉,或兩者混合餵哺,奶粉其實是按母乳的成分製造,但必須按照指示用水開稀。





資料來源: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