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It is an educational blog and provide educations on allergies, asthma, bronchitis, cough, coughing, paediatric, pediatrics, child development, etc..to general public. 這是一個教育博客,提供小兒, 皮膚過敏, 兒科, 兒童發展, 哮喘, 過敏, 過敏 皮膚, 營養師, 湿疹,小兒外科,小兒護理等等的知識。 Video channel: www.youtube.com/user/hkpaediatric
濕疹與食物敏感是本港常見的兒科疾病,兩者的關係更是非常密切,香港大學的兒科教授指,本港每五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患有濕疹,當中逾三成患者更同時受食物敏感困擾,但家長及教師對這兩種疾病普遍認知不足,小朋友隨時因誤吃下可引致過敏的食物而送命。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何學工表示,濕疹與食物敏感都是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的疾病,估計約兩成兒童受濕疹困擾,患者中約一成更屬嚴重個案;
至於食物敏感則影響約5%,即六至七萬名兒童,常見致敏食物包括花生、雞蛋、甲殼類海產及牛奶等。他估計約33%
濕疹兒童同時患有食物敏感症,濕疹的病情越嚴重,患食物敏感的風險越高:「病情嚴重嘅小朋友,有七至九成都會對食物敏感。」
勿胡亂要求子女戒口
濕疹和食物敏感的發病率雖高,但公眾對這兩種疾病的認知普遍不足,該系臨床助理教授李子良表示,部份子女患病多年的家長,仍有很多誤解,他舉例要有效控制濕疹引致的皮膚發炎,必須使用外敷類固醇藥物,但很多家長卻誤以為類固醇會引致子女骨枯及阻礙發育,故自行停藥,令子女的病情惡化,其實類固醇出現的副作用主要針對劑量較重的口服類型,若適當使用外敷類固醇,副作用幾乎是零。
李子良又建議,父母應安排有食物敏感的子女接受食物過敏測試,準確找出會引致皮膚敏感的食物,而非胡亂要求子女戒口,「長期咩野都唔准食,會令小朋友營造不良,影響發育。」
今年8歲的正逸,濕疹早於四個月大時已病發,其母張太指兒子濕疹發作時,手腳及臉頰都會出紅疹,由於痕癢難耐,曾試過因不斷「抓痕」導致多處皮膚流血,兒子更因濕疹被同學歧視,年紀小小已要承受人際關係的壓力,「啲家長誤會係傳染病,會叫自己既小朋友唔好同我個仔玩,令到正逸唔開心。」
柯太的7歲兒子康康,對花生、牛奶、 雞蛋及麵粉敏感,嚴重時更會出現休克等可致命的過敏反應。她表示兒子每次升班,也要向新班主任解釋兒子的病況,但過程十分困難,「學校對食物敏感冇乜概念,以為小朋友皮膚紅吃, ,或者咳兩聲第二日就會有事,唔知道可以擺命。」
為了提高市民對這兩種疾病的認識,港大醫學院就濕疹及食物敏感分別出版護理手冊,為家展及教師提供相關資訊。
子女發燒,新手爸爸媽媽肯定很憂心,也有爸爸媽媽心中有疑惑,到底體溫達到幾多度才算是發燒?TOPick育兒節目《湊得輕鬆啲》邀請到兒科醫生譚一翔,講解兒童發燒的問題。
坊間探熱方式多存誤差
譚一翔醫生表示,在處理體溫幾度才算發燒前,父母首先需清楚知道以下幾點。第一,人體的溫度在一日當中會有正常上落,例如傍晚時體溫會高點,凌晨時體溫會低點。
第二,現在一般探熱的方式很多時會有誤差,如現在普遍透過檢測耳朵、額頭等的探熱器,其好處只不過是快捷,但並不完全準確。因此,如果用耳溫槍為子女探熱,需要左、右耳分別探溫幾次,再從中取平均值,此舉會令溫度相對準確。
事實上,因為如果要嚴格檢查身體的溫度,最準確還是傳統以玻璃水銀探熱針放進肛門兩分鐘作檢測,但現在很難購買到傳統的玻璃水銀探熱針,也不方便實用。
以溫水抹身可降溫
至於體溫高於多少度才是發燒?,譚一翔醫生表示,38度以上就可認定有點發燒,但父母在處理孩子發燒時必須要留意,因發燒本身是病徵,而非疾病。即使孩子服用過退燒藥,也僅僅解決了高燒的病徵,而非治好了引發高燒的疾病。
要觀察整個人,如體溫達38度,可以服食退燒藥,但緊記的是這些退燒藥並非會治好疾病,而只是解決了高燒的病徵,還要觀察他是否有嘔吐、流鼻水、咳嗽等情況。
事實上,有些人會在發燒時僅以溫水物理降溫,即以體溫相約的溫水抹身,其實也有效,此舉更肯定對身體沒害處。最重要的是作為媽媽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必須要先鎮定,不要先「燒壞咗自己個腦」,隨時留意孩子的情況,探多幾次熱取平均數,再跟隨醫生的指示服藥就可以。
對於傳統為孩子蓋被焗汗退燒的做法,譚一翔醫生則指出,其實發燒到最後本身就會自然出汗,汗水並非因為被子而焗出來,因此從醫生角度而言,並不建議父母在孩子發燒時蓋上大量被子焗汗,但這亦不等如應以風扇吹着孩子,基本上只要父母一直在旁照顧,如孩子感到冷時可蓋少少被,感太熱時則服藥,或以溫水物理降溫,多汗水冒出時則立即抹乾,讓孩子多休息則可。
資料來自: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764886/%E3%80%90%E5%85%92%E7%AB%A5%E7%99%BC%E7%87%92%E3%80%91%E5%AD%A9%E5%AD%90%E7%99%BC%E7%87%9299.9-%E8%88%87%E6%84%9F%E6%9F%93%E6%9C%89%E9%97%9C%20%20%20%E5%85%92%E7%A7%91%E9%86%AB%E7%94%9F%E6%95%99%E6%AD%A3%E7%A2%BA%E7%94%A8%E8%80%B3%E6%BA%AB%E6%A7%8D%E9%87%8F%E5%BA%A6%E9%AB%94%E6%BA%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