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濕疹童患食物敏感機會較正常童高4倍 醫生拆解高危食物致敏源

食物敏感不容忽視,輕則出疹,重則可致過敏性休克、死亡。香港過敏協會表示,本港約有5%兒童有食物敏感,高危食物包括花生、牛奶、雞蛋等,海外研究更指中度至嚴重濕疹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協會料本港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會持續上升,倡議政府加強社會過敏診療服務。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對一般人進食沒有問題的食物,產生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反應。家長古太形容,其現年6歲的幼子是一個「過敏人」,初生不久便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問題,3歲時更證實對花生嚴重過敏,日常外出進食及上學都會格外小心,尤其關注食物中會否含有花生。惟她憶述,曾遭食肆職員當成「怪獸家長」,被批過分緊張、麻煩等。

古太續稱,幼子每天上學都需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她說,曾要求學校教職員在兒子有需要時為他打「救命針」,但教職員以自己並非醫護人員及憂慮不熟識指引為由推搪。

古太表示其6歲的幼子對腎上腺素注射器嚴重過敏,每日上學都需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程志遠攝)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表示,約有5%的香港兒童有食物敏感,多屬有過敏性體質,食物過敏患者一旦接觸敏感食物,可引致出疹、面部及舌部腫張、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降低,若情況嚴重,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見的食物致敏源包括:

  •     花生
  •     堅果
  •     魚
  •     甲殼類海產
  •     牛奶
  •     雞蛋
  •     小麥
  •     大豆
  •     種子(通常是芝麻)

資料來源:香港過敏協會

莊指出,食物過敏者可同時患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多種過敏症,並引述海外研究指出,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的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他解釋,濕疹者的皮膚保濕能力較差,遇上發炎情況時,皮膚表面組織或遭破壞,不慎接觸食物致敏源,身體會誤認有關食物為外來有害物質,當患者再次進食該類食物,便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稱,西方國家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於過去二、三十年間持續增加,而港人的飲食習慣亦傾向西化,料本港食物過敏的患病率亦會持續上升。

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期望,大眾可正視食物敏感問題,建議政府提供足夠的過敏診療服務,並推動餐飲業制定無敏餐單,學校亦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以訓練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預防食物敏感的方法:
  •     懷孕或餵哺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食物過敏
  •     餵哺母乳最少4個月
  •     研究顯示大概在6個月大幼童,可以逐漸開始進食不同種類的固體食物,長遠有助減少患上食物過敏機會
  •     在一些高危患上食物過敏的幼童,應及早尋求醫生協助,找出食物致敏源
  •     患濕疹的幼童應及早治療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children-food-allerg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1日

新冠肺炎誘發 川崎症迷思





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早前仍未受控情況下,一則可怕消息引起很多家長的關注──歐洲爲數不少兒童出現川崎症病徵。這不禁令人聯想到新冠肺炎難道可誘發川崎症?它又會否引發其他併發症?很多人都憂心,一旦發現新冠肺炎可誘發更多病症下,已臨近崩潰的醫療系統,恐怕難以負荷。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醫生莊俊賢指,川崎症是一種影響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病症,主要發病年齡層爲幼齡兒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川崎症病童少於五歲。

此症一般會出現多種徵狀,其中最重要的徵狀是持續多日高燒(超過五日),此外,亦會出現不同的臨牀徵狀,例如多發性紅疹、眼結膜炎(眼紅)、黏膜發炎(咽喉及口腔黏膜充血,並出現「士多啤梨舌」)等,而且患者手腳會紅腫,染病後一週,手指及腳尖會甩皮,同時頸淋巴結變大至約一點五釐米。莊醫生說:「要診斷川崎症主要靠上述指引,此症暫時未有確切肯定的致病成因,一般都認爲是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令免疫系統紊亂而產生炎症,至於由哪種特定病毒或細菌引發,至今仍未有確實肯定的說法,因此,川崎病目前仍然沒有效的預防方法。」

早前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於新冠肺炎肆虐高峯時,同時有不少小童出現川崎症病徵,檢驗後發現部分人都曾感染新冠肺炎,因而令人擔憂新冠肺炎會否誘發川崎症?莊醫生坦言,兩種病症的徵狀確有很多相近之處。

「新冠肺炎與川崎症都是因感染而引起不同的炎症反應,因此兩者有機會出現相近徵狀,例如兩症的病人均會發燒,手腳亦會出現紅疹等。」惟莊醫生同時強調,「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患者平均年齡較大(一般大概約十歲),紅疹集中在手腳,亦會引致更多有關腸胃的問題,川崎症患者炎症反應引發的紅疹則會擴散至全身。川崎症主要影響患者冠狀動脈,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較大機會使患者出現心肌衰竭。」

莊醫生指,據本港最新的病例研究資料顯示,於1994年至2000年間,日本大約每十萬名小童約有二百個患川崎症,本港約爲五十個,歐美國家則約二十個。「由於亞洲人患川崎症機率較高,故此症病例在歐美國家相對較少,因此歐美這回兒童受感染的數字上升時,纔會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歐美等地如此密切關注,並竭力尋找新冠肺炎與川崎症之間是否真的存在關係,而暫時我們只能推斷兩者沒直接因果關聯。」

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反應與川崎症的治療方法分別不大,都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服用類固醇爲主。莊醫生表示,川崎症雖可治瘉,惟它可能引起的後遺症相當可怕──川崎症對冠狀動脈有很大影響,較大機會導致冠狀動脈血管瘤,血管也有機會出現栓塞,影響心臟血液輸送,增加日後引起各種心臟病併發症風險。莊醫生說:「一般治療川崎症,最有效方法是在病發初期注射免疫球蛋白,並同時服用阿士匹靈來抑制炎症,這也能降低日後冠狀動脈後遺症的發生。」他指出,醫學界發現注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抑制病情以前,多達兩成患者有機會在治瘉後出現與冠狀動脈有關的後遺症,使用免疫球蛋白方式治療後,患者出現後遺症機率可大幅降至5%。

新冠狀病毒能令免疫系統降低抵抗細菌的功能,因此受到嚴重病毒感染的患者,同時受細菌感染的機率亦會增加,莊醫生表示,所以醫生在治療病毒感染時不會一成不變,例如在治療新冠肺炎時會視乎病人情況,除使用抗病毒藥物,亦會考慮處方抗生素等不同方式來治療。
同時,他亦強調,由於新冠肺炎仍屬於很新的疾病,現時各方對其尚處研究階段,發展下去,到底它會否引起其他類似川崎症的炎症反應等併發症,仍屬未知之數。



莊俊賢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kawasaki-disease.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12日

「都市鼻敏問題令人煩厭 『脷底丸』助患者脫敏 重拾良好生活質素」



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是一種常見的都市健康問題,在本港可能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鼻敏感。而誘發鼻敏感的因素包括有塵蟎、灰塵、動物毛屑或空氣中的污染物等。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醫生指出:「患者一旦鼻敏發作時,會感到鼻癢、流鼻水、流眼水、鼻塞及打噴嚏,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亦有機會損害睡眠質素,嚴重的鼻敏感更會誘發其他疾病,情況不容忽視!」

塵蟎過敏最為普遍


一般而言,患者因對環境事物敏感所引起,而香港是常見的塵蟎過敏地區,假如患者一年四季都有過敏症狀,而且於入睡前或朝早起床後鼻敏發作得特別利害,就很大機會因房間或床舖裡數以百萬計塵蟎所誘發的。何學工醫生表示:「為提供準確的診斷及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醫生通常會先詢問患者有關其症狀的病史,然後進行皮膚點刺試驗,以顯示患者是否對室內塵蟎有過敏;之後便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常見的鼻敏感治療方案

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針對症狀來處方藥物(例如抗組胺藥、具消炎效力及抗敏感的類固醇藥物等),以及採取長期的脫敏療法。何學工醫生解釋說:「兩種治療方法均可為患者帶來緩解作用,及時有效消除不適感,但對症治療只會在服藥時起作用,沒有長期效果;而脫敏治療則透過持續刺激免疫系統反應,令身體逐漸適應,從而不再產生過敏情況。」

「脷底丸」成效顯著

何學工醫生亦提到,現時脫敏治療可透過注射或口服方法進行,其中選擇接受注射治療的患者必須定期到診所或醫院打針;而口服治療則可於診所以外的地方進行,其中舌下脫敏免疫治療藥丸(Sublingual Allergy Immunotherapy Tablets)更是近年過敏管理方面的新趨勢,患者只需按醫生指引自行將藥物放於脷底。事實上,舌下脫敏免疫治療藥丸已於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及香港均獲得批准使用,其安全其安全性和功效已得到了臨床試驗計劃的充分評估,劑量亦已標準化,片劑配方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依從性;與此同時,透過脫敏治療亦可大大減少患者的過敏症狀,從而減少對症藥物使用,從而幫助總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

(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sublingual-immunotherapy.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6日

小兒隱睪症的察覺法



隱睪症涉及生育、性徵、癌症及心理問題,適時適當的處理效果較佳;家長在為嬰幼兒洗澡時,可順便摸一下陰囊部位是否有兩粒睪丸,遇有疑問應儘早請教泌尿科專科醫師,以期獲得最佳治療。

王小弟弟今年兩歲,母親在為他洗澡時,無意間發現王小弟的陰囊裡似乎只有一粒睪丸,經過泌尿科醫生檢查時,才知道王小弟左側的圉丸並未降落到陰囊裡,而在腹股溝處卻摸到一粒圓圓的東西,這才知道王小弟已經罹患了隱睪症。

1.影響睪丸下降的因素

睪丸是男性的象徵,它主要的功用,是在分泌男性激素,使得青春期的小男孩陰莖長大、聲音變粗、肌肉較結實、陰部長出陰毛、喉節也變大及明顯。另外睪丸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任務就是製造精子,使得其具有生殖力繁衍後代;事實上在胚胎時期的第六週,睪丸便開始出現,並且在第七週時成

嬰幼兒大約在出生前,睪丸會從它原來的位置一腹腔內,藉由丸繫帶的領導經 生後三個月都沒降至陰囊,那麼以後再掉下來的機率就非常小了,超過一歲以後都沒消息,隱睪症就真實的形成了。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睪丸的下降呢,醫學界認為它與牽引作用,腹內壓、副睪的成熟,神經及荷爾蒙都有關係,真正的機轉並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認為是睪丸繫帶異常,也有人認為睪丸本身就有問題或內分泌異常而引起。

隱睪症的發生率以早產兒最為高,可能是因為早產兒在在各方面都未完全成熟,當然地睪丸下降也會有問題,根據最新泌尿科教科書的統計,大約有 %的早產 了;足月男嬰的比率是3.4%左右,一歲時一直到成人的比率大約在0.8%上下;隱睪大多為單側,兩邊都發生的機會大約是10%左右。至於隱睪症未下降的睪丸究意會停留在身體的那些地方呢?

事實上從腎臟的位置以下,經過腹腔內,一直到腹股溝都有可能存在,甚至也有可能會跑到會陰或大腿內側,所幸大部份的睪丸是停留在腹股溝的外環附近。一如本文病例所述,仔細觸摸大多會在該處摸到睪丸,萬一沒有摸到,則有賴進一步的儀器檢查了,但也有人天生就只有一個睪丸,但這大約只佔2%~5%左右。

2. 延誤治療造成的傷害

由於醫學不斷的研究與進步,推翻了以往可以治療隱睪症的時機,早在二0年前的教科書認為,在學齡前接受手術治療是最適當的時機。如今研究顯示一歲以後隱睪症的睪丸,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發現出它不正常的變化,四歲時會出現大量的纖 受阻會萎縮變小,以後有可能失去精子製造的能力,進而影響日後生育的功能。

未經過治療以及延誤治療的隱睪,最令人害怕的問題就是發生癌變,主要是因為睪丸長期處於高溫之下,睪丸細胞產生突變。根據研究,在睪丸腫瘤中大約有10%是導因於隱睪症,而隱睪症也較正常睪丸有高達35~40倍的機會得到睪丸癌;如果是兩側隱睪,一邊已經有腫瘤時,另一邊發生腫瘤的機率也高達15%。由於睪丸與它的繫膜在解剖上不正常,隱睪症的睪丸也有較多的機會發生扭曲;此外,大約有95%的隱睪症也會同時合併尢氣的產生,當然因為製造精子的功能因高溫受損,不孕症也是日後相當令人頭痛的問題。

隱睪症的診斷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家長們在替嬰幼兒洗澡時,只需要詳細地摸摸看兩粒睪丸是否都在陰囊內即可,為何要選擇在洗澡這個時機呢?一方面是因為洗澡時全身裸露便於觀察外,而在熱溫下睪丸也會自動掉入陰囊內,更有利於檢查;如果是在寒冷的環境下,陰囊的肌肉以及提睪肌會收縮,使得睪丸的檢查比較困難。在門診的時候常會遇到家長訴說他們的小孩有隱睪症,但經過仔細的檢查後才發現是所謂的「可收縮的睪丸」。

這種睪丸平常會躲在陰囊較高的位置,但是當小孩睡覺或洗溫水澡的時候,因為肌肉的放鬆及提睪肌的作用睪丸又自動回到陰囊內。所以在檢查上確實要小心,如果真的沒有摸到睪丸,可以到腹股溝處摸摸看,因為大部份的隱睪都是躲在這裡;如果仍然找不著就必須藉由超音波檢查看看腹腔內有無睪丸,也可經由血管攝影,腹腔或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攝影來確定睪丸的位置。

3. 一歲半前為治療時機

由於未下降的睪丸早在一歲以後就出現不正常的變化,也逐漸地會纖維化,一旦纖維組織取代了正常的睪丸組織,那麼製造精子及男性激素的功能便相對會受損。因此最好的治療時機是在幼兒一歲半以前去實施手術治療,將睪丸放回陰囊作睪丸固定術,如果父母在孩子十歲以後才發現睪丸有問題,為了止睪丸發生癌變,或是單側性的隱睪症,還是需要將睪丸摘除為宜。

嬰兒時期的隱睪患者,如果睪丸的位置是在腹股溝外環以下,可以嘗試以荷爾蒙來治療,方式分為注射或鼻腔入兩種,不過成功率並不高大約在6%~18%;如果失敗,就必須要考慮在一歲半前作手術治療。十歲以後的隱睪或未滿十歲內而睪丸已明顯萎縮的孩子,那麼睪丸無保留價值,就必須作睪丸摘除術;為顧及心理及外觀因素,可以同時植入人工睪丸。當然除了睪丸固定術之外,疝氣也必須同時處理,除了可以治療身體的缺陷之外,也可以讓小朋友不會留下心理障礙,也可以促使日後生育力的恢復。

至於睪丸癌發生的可能性,雖然睪丸拉至正常位置無法完全避免癌症的發生,但也便於日後的觀察及追蹤。隱睪症由於涉及到生育問題,以及性徵癌症和心理問題,而適時適當的處理,對於復原效果可說是較佳;因此家長們在為嬰幼兒洗澡時,千萬別忘了順便去摸摸兩粒小蛋蛋,如遇有任何疑問,應儘早請教泌尿專科醫師,以期能獲得最佳治療,以免影響您家小朋友的一生才是。

鄧秀碩醫生兒科專科醫生(818兒科)






資料來自: http://children818.com/chi/pediatric-cryptorchidism.ph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