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an educational blog and provide educations on allergies, asthma, bronchitis, cough, coughing, paediatric, pediatrics, child development, etc..to general public. 這是一個教育博客,提供小兒, 皮膚過敏, 兒科, 兒童發展, 哮喘, 過敏, 過敏 皮膚, 營養師, 湿疹,小兒外科,小兒護理等等的知識。 Video channel: www.youtube.com/user/hkpaediatric
2016年1月5日
踏入高峰期 防爆手足口病
小二的強仔不停咳嗽,飛沫及鼻涕直噴向皮球,他隨即就將球拋給其他一起玩耍的同學,病毒藉皮球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班上至少有三分一孩子染上手足口病。衞生防護中心宣布,本港已踏入手足口病高峰期,要預防孩童上學時被傳染,便要做足防患措施。
兒童感染高危族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本港4月底至5月初,已有至少十家院舍爆發手足口病,當中包括多家幼兒中心及幼稚園,受影響兒童已逾四十人。兒科醫生鄧秀碩指,兒童因抵抗力較成年人弱,加上欠缺自理能力,又愛吮手指,故特別容易成為病毒的攻擊對象。
傳染性高易大爆發
手足口病主要由腸病毒包括腸病毒71型(簡稱EV71型)及柯薩奇病毒A16型引發,具高度傳染性,而且較感冒菌更為耐熱,可於攝氏五十度以下存活,加上繁殖速度快,最容易於人多密集的地方造成大爆發,例如學校、院舍、波波池及公園等。當孩子染病,並於校園內隨處打噴嚏及咳嗽,病毒一旦污染了扶手、玩具及圖書等,其他孩子觸碰後,便有機會被傳染,繼而造成大爆發。
鄧醫生表示,EV71型是比較嚴重的腸病毒之一,它乃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常於炎熱的東南亞地區出現,可導致嚴重的疾病如腦炎及心肌炎等。雖然其致命率只有百分之一,惟亦有一定的殺傷力,於十年前便曾於台灣大爆發,不少患者被病毒襲擊中樞神經系統而病歿。
靠自身免疫力抗病
鄧醫生續指,手足口病部分病徵與感冒相似,包括發燒,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然而病發一至兩天後,舌頭、牙齦及兩腮均會出現紅疹,繼而潰瘍,手腳亦會出現扁平或凸起的紅點。現時尚未有疫苗或相關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靠自身抵抗力抗病,於一至兩周內可自行痊瘉,其後更可獲相關病毒抗體,因此成年人較少患此症。
不過鄧醫生提醒大家,小時候曾患手足口病的成年人,亦可因感染其他類型的腸病毒而再度病發,但病徵較幼童輕微,容易被忽略,故如父母患病而又疏忽治理,便很易傳染家中孩子。因此建議成人病發時,應自我隔離且勿上班,直至身上的水疱變乾及結痂為止。
■腸病毒可依附在玩具及衣物上,故應定期潔淨。
■五歲以下幼童乃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族群。
■即使病情不嚴重,孩子仍應休假、避免出席集體活動及別往泳池嬉水,以免傳染他人。
日常嚴防有法
1. 經常勤洗手,特別於飯前、如廁、清理嘔吐物、更換嬰兒尿片後,應徹底潔手。
2. 咳嗽、打噴嚏時掩蓋口鼻,避免飛沫四濺,以及要妥善處理帶有分泌物的垃圾。
3. 勿共用毛巾及食具等個人物品。
4. 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 常以1︰99濃度的漂白水清潔環境及用品。
6. 有可能染有口鼻分泌物的物品應以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洗。
7.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
可經由糞便傳染
兒科醫生蘇傑榮表示,雖然肚瀉及嘔吐並非手足口病的常見症狀,惟此症始終由腸病毒引起,病毒會殘留於糞便內數星期,故即使孩子已沒相關症狀,家長亦別掉以輕心,應小心處理孩子的糞便,以防病毒有機可乘。他建議病童至少應休假兩周,確保體內病毒已徹底清除才上學。
中醫重滋陰清熱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於中醫學上,手足口病屬外邪病毒入侵,但也不排除患者本身陰虛生內熱所致。他解釋,陰主寒,陽主熱,人體要陰陽平衡才屬健康,陰虛即體內缺乏陰氣,未能制衡陽氣,令體內陰陽失衡。他建議患者適量食用海產如花膠及海螺等補充陽氣,日常亦可多喝沙參瘦肉豬𦟌湯補充身體正氣,以防病邪入侵。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yaho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