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擠眉弄眼要看醫生-淺談抽動症



抽動症(Tics)是一種在兒童身上頗常見的運動功能失調症。
「抽動」,是指一些不由自主﹑重覆而短促的小動作或發聲。


抽動症的表徵

最常見的小動作包括眨眼﹑噘嘴﹑裝鬼臉(或粵語所謂的「雍」口「雍」鼻)﹑頸部抽搐﹑聳肩等;而發聲主要有清喉嚨﹑低吟﹑噎氣等。
發作時,患者會感到一股難以抵禦的衝動在催逼自己作動或發聲,直至完成那小動作或發了聲後,那股催逼感才得以紓解。

一般而言,多數的患者是屬「搞小動作」一類,而發聲的則次之;偶然亦有同期出現多個小動作的發聲的,這就是所謂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妥瑞氏症不過是抽動症中較極端的病情,患者的肢體抽動可能較誇張(如磨牙﹑吐沫﹑撥動手指等),至於常被媒體報導或用於電影情節那些亂敲亂碰﹑大叫大嚷甚至無故「講粗口」的情況,雖確實存在但十分罕見。


多數患者生理機能正常

醫學界對抽動症的病理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掌握,一般相信與腦部基底核(basal ganglia)對神經傳訊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反應度過高有關。除了極少數患者同時患有其他腦神經科疾病外,大多數有抽動症的兒童並沒有其他健康問題,生理機能正常。

大多數抽動症都屬情況輕微,若沒有構成情緒困擾或社交障礙,一般不須治療,有不少的抽動情況亦會隨孩子的年紀漸長而減少以至消失。

家長過度干預﹑禁制抽動行為,往往增添孩子的心理壓力,反使情況加劇。
如病情對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則須考慮心理治療和藥物。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習慣逆轉療法」(habit reversal therapy)和「暴露與反應預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臨床的治療方法

如患者處理焦慮上有困難,醫生或輔導員會教導鬆弛和壓力處理技巧。
藥物治療,以多巴胺抑制劑一類的精神科藥物為主,但由於副作用較多,故一般只用於嚴重和心理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例。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有少數抽動症的患者會同時患上其他腦神經科疾病,亦有個別類型的癲癇症會產生與抽動症近似的運動失調。所以,如發現孩子有疑似抽動症的情況,家長應帶孩子看醫生以作確診。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24日

發燒毋須太緊張?(二)



探熱方式利與弊

體溫上升,皮膚或會出現反應,常見有發熱或冒汗。然而憑肉眼觀察或是以手觸摸孩子的臉頰或額頭,並不是正確探測體溫的方法。只有利用工具探測體溫,才能準確判斷。

常用作探測體溫的工具有水銀探熱針,分口探/腋探以及肛探兩種,屬傳統方法,好處為準確度高,但必須配合正確的方法,嬰幼兒或未必適合使用。另外,探熱針內含水銀,一旦破損或造成危險。

至於較為新式的紅外線體溫探測儀,如耳膜或額頭探測器(耳膜探熱比較準確),使用方法相對簡單而且快捷,唯存在0.51度攝氏之誤差,使用時要多加留神。

夜晚體溫易升高

孩子於晚間的體溫相對日間為高,所以晚間突然出現發燒症狀甚為常見。處理發燒一般會使用退燒藥物,大致分成以下兩類:



撲熱息痛
(Paracetamol)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作用
控制病徵,減輕不適,不含殺菌療效
使用方法
46小時一次
612小時一次
使用形式
口服、塞肛

分解過程
經肝臟分解。肝臟是身體復原能力及排毒最強的器官,經肝臟分解的藥物理論上較為安全
經腎臟分解和排泄。由於腎臟的復原能力較肝臟低50%,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應減少使用
貯存年期
可存放16個月不等,不一定存放於雪櫃,放置在陰暗的地方便可以


補充水分有竅門

發燒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以防缺水。加上水分有降溫作用,發燒期間宜多喝。正常情況下,孩子每公斤體重需要100毫升水分。體溫每升高1度攝氏需要額外補充12% 水份。換句話說,高燒需要補充的水分就更多。

以一個體重8公斤的孩子為例,日常應喝水800毫升。如果他處於低燒狀態,體溫達38.5度攝氏,他比平日需要多喝 [800X(1+12%) - 800 = 96] 100毫升的水分,方能應付身體所需。喝水太多或太少都有問題,家長必須小心處理


 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



 



資料來源: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7日

發燒毋須太緊張?(一)

幼兒發燒,有些父母嚴陣以待,只因害怕「燒壞腦」,影響一生。但又有些父母對發燒毫不在意,認為只是「小兒科」。

嚴格來說,發燒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其中一個生理反應,反映某些地方出了問題,必須提高警覺。

幼童發燒九成以上與感染有關,但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可能。雖然如此,家長不要做驚弓之鳥,而是膽大心細觀察孩子的情況,採取一系列降溫措施之餘,不忘定時量度體溫。如有任何異常或特殊情況,盡早求診。

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指站在醫生的角度看發燒,感染非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可能性包括:免疫系統或新陳代謝毛病,又或者是癌症。

常見五大感染

1.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耳鼻喉發炎
2.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發炎、哮喘、肺炎
3. 尿道炎
4. 腦膜炎
5. 腸胃炎

準備「打仗」 勝敗未知

人體正常體溫值介乎36.5至37.5度攝氏,當體溫持續高於38度攝氏,就界定為發燒。發燒期間身體會出現變化,包括:心跳和循環系統流動加快,體內的白血球或抗體循着血流到達適當的地方「打仗」,一般是炎症發生的地方。「白血球的殺菌能力於體溫上升時較強,故發燒可以是一個好現象,暗示身體正與敵人抗衡。」

低燒或高燒不能反映病情的嚴重性,鄧醫生強調評估疾病須綜合所有病徵:如果家長觀察到孩子發燒期間的行為舉動與平常沒有兩樣,依舊吃得、瞓得、玩得,可暫作緊密觀察,同時採取物理降溫措施,例如:以溫水抹身、多喝水和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暫無需要使用藥物。

但如果孩子發燒並伴隨以下病徵,不論高低燒與否,建議盡早求診:
- 食慾下降超過50%
- 活躍程度比平常下跌超過50%
- 非常疲倦
- 神情呆滯或反應遲鈍
- 嘔吐
- 抽筋














資料來源: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1日

點判斷bb肚屙?(下)

冇胃口、面色差
如果BB除了肚屙外,家長還留意到BB的胃口欠佳,出現食慾不振,甚至不想吃或喝東西,最好找醫生檢查,了解原因。

至於其他徵狀,如面色蒼白欠佳,突然扭計哭鬧、肚痛得身體蜷縮一團,甚至出現發高燒、脫水等併發症,建議盡快帶BB求診。

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也是其中一種導致急性腸胃炎,引致肚屙的原因。當腸胃炎後,腸道未復原,表面黏膜受破壞,影響對某些食物的吸收,常危如牛奶中的乳糖,無法消化當中的乳糖引起腸胃不適,出現肚屙的現象。

細菌引起
事實上,BB出現肚屙不適,一般是急性腸胃炎。大致上可以細分3種感染途徑,包括病毒、細菌和乳糖不耐症。細菌如三門氏菌引起的肚屙情況,多數情況是BB的年紀稍長,約6個月大,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食物是最大機會的感染途徑,如蛋、魚和肉,未經煮熟容易令進食者感染三門氏菌。

病毒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常見如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其傳播能力強。患者一般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受感染。如果是BB患病,通常是間接為主。因為BB受好奇心驅使,喜歡周圍摸東西,又或者將手指或物件放進小口探索,因而容易染病。

輪狀病毒是透過人傳人感染,人們的接觸是主要的感染途徑。假如BB年紀較細,舉例如初生BB,最有機會染病的原因是成年人傳播細菌。假如成年人是帶菌者,雙手不清潔,又或者如廁後未有洗手便接觸BB,有機會令BB染病。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目前,健康院未有提供輪狀病毒疫苗,提醒家長要留意。事實上,BB接受輪狀病毒疫苗後,並非不會受感染。只是身體受感染機會大大減少,不幸染病其病徵也相對較輕微,不會出現嚴重肚屙等現象。

注意個人衛生
家長或成年人湊BB時,建議注意個人衛生。觸摸BB前,必須先用洗手液和清水洗手;清理指自己或BB的排泄物後,亦一定要洗手;至於處理BB用品前後,也要洗手。BB用品必須確保徹底消毒,保持乾淨衛生。

徹底煮熟食物
半生熟或未經煮熟的食物,有利於細菌如三門氏菌滋生,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因此,確保食物必須徹底煮熟,烹調食物溫度好重要。另一方面,食物儲存方法也值得留意,尤其是夏天炎熱季節,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
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




資料來源:Parenthoo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