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腦膜炎 發病快

嬰幼兒成高危

腦膜炎發病快
每一個子女也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當然希望他們肥肥白白地成長,但你有想過他們有機會患上可致命的腦膜炎嗎?一直以來,零至四歲以及青少年群組均屬腦膜炎的高危一族,雖然個案不多,然而一旦感染可在二十四小時內病發,嚴重者更會斃命,所以為人父母者仍須時刻提高警覺。


腦膜炎的種類
腦膜炎主要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兩種,細菌性腦膜炎的致病原包括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等。病毒性腦膜炎的病原由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及單純性疱疹病毒等引致。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均可透過直接接觸病患者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病毒性腦膜炎亦可透過口糞途徑傳播。


如何提防感染腦膜炎
由於幼兒的抵抗力仍未健全發展,所以他們受感染的機會較一般人高,故此特別是波波池、playground場所、電梯按鈕、公共地方扶手等地方都是年幼小朋友感染腦膜炎的高危地方,幼兒一旦接觸了有關的細菌或病毒然後再捽鼻子及嘴巴,便有機會受到感染。所以,如果你發現家中的子女最愛四處觸摸,然後吮手指的話,更應該小心提防。


徵狀似感冒 勿掉以輕心
一 般來說,腦膜炎病發初期就像一般傷風感冒一樣,患者只會有發燒、流鼻水的病徵,所以容易使人掉以輕心。但是患者的病況會突然急轉直下,隨即出現食慾不振、 噁心、嘔吐、煩躁、頭痛、畏光、精神紛亂及嗜睡等。嚴重者更會引起身體不同器官出現併發症,有機會造成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腦癇,甚至死亡。
當 然,腦膜炎不一定是「無得醫」的病症,如屬細菌性感染,醫生可使用抗生素;病毒性如單純性疱疹病毒,可處方抗疱疹病毒藥物。如無藥物對治,則可施行輔助性 治療。不過,無可否認的是,康復情況因人而異,亦沒有任何一種治療的成功率屬百分之百,所以及早預防及識別才是治療的關鍵。


預防腦膜炎 及注射疫苗
近年,醫學界已有不同的疫苗可供預防,例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肺
炎 鏈球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等預防疫苗,適用於嬰幼兒,研究顯示小朋友接種後,保護率達八至九成,年幼子女家長可及早為兒童接種合適疫苗。此外,家長更應努力教 導子女時常保持日常衛生,如保持雙手清潔,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洗手等,特別是打噴嚏後,雙手沾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時更應謹記「洗手、洗手、洗手」的秘魯,以免 散播細菌和病毒,使我們的孩子遠離腦膜炎。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7日

為何幼兒有口氣?

幼 兒有口氣十分常見,基本原因是口腔問題,幼兒若疏於清潔牙齒或刷牙方法不正確,繼而患上牙齒疾病如牙周病和蛀牙等,自然會有口氣。不過,即使沒患上以上疾 病,單單是食物殘渣殘留口腔,分解時也會釋出具臭味的物質。其次便是腸胃問題,例如胃酸倒流會令胃酸伴隨消化中的食物湧到口腔,發出異味。


不 說不知,鼻塞也是形成口氣問題的成因之一。若幼兒用鼻呼吸不暢順,自然會轉而用口呼吸,令口腔乾燥,唾液減少。原來唾液在口腔中有潤滑粘膜和清除微生物的 功能,唾液不足會使口腔細菌增加。此外,由於唾液中含有氧分,使無法在缺氧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不能生長,若口腔乾燥,這些微生物便會滋生,引起口氣問題。


想預防孩子有口氣,最基本方法是勤於幫助他們清潔口腔,鼓勵他們多喝水,令口腔保持濕潤和清潔。由於口氣也可能由腸胃問題引致,甚至由鼻塞引起,所以口氣之有無其實是一種健康指標」」。如發現孩子有口氣,便應帶他們求醫,找出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醫匯818兒科專科馮偉正醫生






資料來自: Smart Parent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1日

蠶豆症的嬰兒 - G6PD缺乏症

 

 

嬰兒患有蠶豆症

甲狀腺功能測試結果大概有10-15%的結果是不正常的,若首天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不正常,醫生會在第五天再進行一次化驗,以確定BB是否有此先天病,大部分第二次化驗結果都顯示BB是正常的,故此父母無需過份擔心。若第二次化驗結果顯示BB甲狀腺功能真的有問題,香港兒科專科醫生會進行詳細的荷爾蒙檢查或甲狀腺掃瞄,並以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來治療。


在香港,約有4.5%的男嬰和0.5%女嬰患有蠶豆症(G6PD缺乏症)。導致蠶豆症的基因是在X染色體上,有些女嬰出生時兩條X染色體中只有一條是有缺陷的,這些BB便屬於G6PD缺陷攜帶者,不會病發。蠶豆症患者體內的紅血球缺乏一種酵素(G6P),使他們對某些藥物或環境因素產生反應,引起血溶症問題,如果BB接觸到令紅血球潰爛的物質,繼而釋放黃色色素積聚在身體,會令初生BB出現黃疸問題,即皮膚變得較黃,並可能破壞大惱功能,以及有貧血現像。
 
 
 
 
考資料: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0日

最新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二)


沒及時處理可導致永久失聰
 
譚 醫生稱,中耳炎佔幼童因呼吸道疾病入院比率約2-3%左右,情況不算嚴重,但對前線醫生來說,中耳炎病發率非常高,絕不能掉以輕心,如未能及時處理可引致 暫時或永久失去聽覺。

「耳後連接的頭骨有無數小洞,具傳聲功能,病毒或細菌走入骨頭發炎,可能令急性中耳炎久醫亦未能痊癒,甚至需要找骨科醫生進行刮骨手 術;病毒或細菌亦可進入腦部,引起致命的腦膜炎,或影響面部神經﹑聽覺及味覺。如患慢性中耳炎長達6個月以上而未能適當處理,更有機會出現慢性膿瘡細胞自 行生長或整個耳部壞死,永久喪失聽力。」


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

抗 生素﹑抗組織胺是常用對付急性中耳炎的藥物,前者有效殺死細菌,後者刖可減低鼻腔或腺體腫脹。「有鼻塞的話會處方通鼻藥水,以助中耳管暢通。」譚醫生說, 雖然抗生素同時殺死腸胃內的益菌,又或可能會出現過敏的出疹反應,但由於有殺菌效力,仍是值得採用的。至於慢性病中耳炎,將視乎情況使用抗生素及抗組織 胺,最重要是花時間等候耳水退去。譚醫生補充,由於抗藥性問題已擴散全球,傳統對付細菌的紅酶素或青酶素均不能殺死它,所以醫生用藥時需特別小心。



新疫苗額外多三種肺炎鏈球菌菌株 
減低肺炎鏈球菌感染超過九成
 
急 性中耳炎往往由兩大細菌引起,包括肺炎鏈球菌及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菌株多達一百種,當中十多種經常引發人類呼吸系統感染,「現有的七價疫苗有效預防約 90%肺炎鏈球菌感染。最新的十價疫苗可額外預防多3種肺炎鏈球菌菌株,包括血清型1﹑5及7F,相信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超過九成以上,對入侵性肺炎鏈 球菌引起的疾病如腦膜炎﹑敗血病﹑肺炎等,有更全面的預防;另外,相對現有疫苗,新疫苗的效能對減低急性中耳炎患病機會高出接近6倍。」譚醫生續說,由於 十價疫苗亦可刺激身體製造對抗嗜血桿菌抗體,間接連嗜血桿菌引起中耳炎的機會都可減低。

譚醫生提醒,即使新疫苗未抵港,父母都應在嬰兒出生後第2﹑4﹑6﹑12個月帶子女接種3劑七價疫苗,然後在接種第4劑時(12個月)接種十價疫苗,總之預防措施越早做越好,因幼童是最易受肺炎鏈球菌襲擊的一群。」




*急性中耳炎高危一族
 
1.     一至4歲幼童
2.     家族遺傳腺樣體容易脹大
3.     父母屬煙民
4.     經常躺著飲奶至入睡,如耳煙管出口長期被奶水淹蓋,便會容易滋生細菌,引發中耳炎。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無論餵哺母乳﹑本身有敏感如濕疹﹑早產的嬰兒都可接受肺炎鏈球菌預防疫苗注射,即使與其他疫苗同時注射亦沒問題,因所引發的副作用差不多,都是沒胃口﹑打針位紅腫之類,如出現發燒,醫生會處方退燒藥,父母不用過分擔心。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壹周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13日

最新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一)

在 香港,學前兒童患急性中耳炎的情況非常普遍,據資料顯示,50%兒童曾在3歲前患過急性中耳炎,17-30%曾在1歲前患兩次之多,如沒有作及時治療,嚴 重者可令細菌引起,包括肺炎鏈球菌及嗜血桿菌。兒科醫生建議,該及早為幼兒接受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減低患急性中耳炎機會。



 
急性中耳炎可演變 成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分急性及慢性兩種,前者會出現耳痛﹑耳膜紅腫﹑血管脹大﹑中耳佈滿膿液及發燒。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出,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
「中 耳與上呼吸道連成一體,鼻腔後是連接中耳的耳煙管出口,當病毒或細菌從鼻腔走入中耳,加上腺樣體脹大阻塞耳煙管通道,炎症便發生。」如果急性中耳炎發生後 六星期中耳仍有黃色積水,即表示已演變成慢性中耳炎。


「由於慢性中耳炎病徵不明顯,家長應多留意幼兒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例如學習進度突然緩慢﹑要把電視聲 浪調高才聽得清楚等。我們通常要求急性中耳炎患者在治療後覆診,確保中耳已經完全康復。」(續)








資料來源:壹周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6日

家長對幼兒敏感認知不足




兒童出現敏感徵狀相當普遍,香港過敏協會估計,本港每5名小童,便有1位患有濕疹或鼻敏
感。該會委託港大訪問511位育有3歲或以下幼兒的家長,受訪家長普遍對常見致敏原的種類、預防方法等認知不足,僅49% 21%人知道牛奶可致敏。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董何學工指,嬰幼兒敏感多源於免疫系統未成熟,而對蛋白質、花粉等
無害物質有不良反應。至於不少人以為未能餵哺母乳,改以豆奶粉餵哺亦可防止敏感,他指,未有相關醫學研究,證實豆奶粉可降低致敏風險,建議嬰兒出生後半年,應盡量以母乳餵哺。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