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何時懂得「呻」鼻涕(擤鼻涕)? / 說話不清因黐脷筋(大舌頭)?




何時懂得擤鼻涕?

Q:聽說擤鼻涕或咳痰有遺傳傾向,假若爸媽不懂個中技巧,寶寶便不能做到,真的嗎?



A:當然不是。寶寶在3歲或之前不懂擤鼻涕或咳痰是正常的,這並不關乎遺傳傾向或發展遲緩的問題,而是他們不明白個中過程。3歲以後,寶寶的思維模式開始 轉變,能夠掌握抽像概念。此時,媽媽只要在寶寶面前示範「呻」鼻涕的動作,並加以適當練習,他們很快便能學會。至於咳痰,因為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寶寶於肺 內保留一口氣,然後把痰吐出,假若寶寶能於6歲前做到亦算合理。



說話不清因黐脷筋?



Q:寶寶2歲仍不能清楚表達說話,也不能把「媽媽」等簡單詞語說清楚,他會否是黐脷筋??

A:媽媽面對寶寶說話不清的情況,先不要太緊張,因為語言發展對寶寶來說是一項大挑戰,過程中需要有足夠時間練習。遇有上述情況,媽媽應先分清楚寶寶是發音不准,還是不懂說話。前者一般隨寶寶成長就能改善;至於是否不懂說話或黐脷筋,則需要由言語治療師進行評估。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3日

2歲前去playgroup - 同病菌玩遊戲 (四)

傷風感冒疑問



疑問一:小朋友傷風感冒後,持續咳嗽,原因何在?

譚:「咳唔斷尾」十分常見,尤其是剛上幼稚園的小朋友,每年秋天病毒細菌開始活躍,小朋友初初返學,會遇上很多不同細菌,一種感染差不多復元,又有新感染,這是免疫系統必經的訓練。

另一個原因,是感染後氣道高反應,即上呼吸道感染痊癒後,呼吸道仍處於較敏感狀態,易受外來環境影響剌激如;空氣污染、二手煙等引致咳嗽,可長達兩個月。
小朋友若只是咳嗽,但仍活躍,家長無須過分擔心;因為隨年齡增長、抵抗力增強,持續咳嗽的情況在四五歲逐漸減少,到六七歲就不再發生。


疑問二:小朋友感冒,可否服成藥?

譚:市面買到感冒成藥,一般都是舒緩病徵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化痰藥、止咳藥,主要是減低病徵,但不能治癒疾病。

小朋友用成藥,要小心劑量,一般成藥只適用於六歲以上小朋友,藥盒上註明612歲兒童劑量與成人不同。六歲以下兒童就要小心,因為小朋友對藥物反應不一,例如成人服用抗組織胺以後會昏昏欲睡,小朋友則可能會興奮、扭計;所以建議先見醫生,由醫生處方藥物。


疑問三:抗生素要食足一個療程,但小朋友服藥後把藥吐出或嘔出,如何是好?

譚:抗生素味苦,小朋友未必能接受,醫生處方抗生素,大都選擇混合糖漿成分,劑量亦已計算小朋友可能吐出小量。若小朋友每次都是服藥後立即吐出,可能需要考慮其他辦法,如打針;但若小朋友服藥後一小時才嘔吐,大部分藥物已吸收,一般都無須再加藥。
(完)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2日

2歲前去playgroup - 同病菌玩遊戲 (三)


肺鏈疫苗增古怪併發症?
剛過去的冬天,肺炎鏈球菌令人心惶惶。
肺炎鏈球菌是個很大的家族,有九十多個血清型,當中二三十個較常感染人類。過去兩三個月,父母們對肺炎鏈球菌的疫苗絕不陌生。不過,因感染侵入性肺炎鏈球菌導致多名幼童死亡的個案中,部分人曾接種疫苗,可惜疫苗未能提供百分百保護。究竟是否值得接種?

江: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提供百分百保護?



譚:沒有疫苗可提供百分百保護。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保護能力,根據不同血清型有所不同。13價疫苗提供13種血清型,等於13種不同疫苗,每一血清型保護能力有高有低,有些可達至八80%,有的只有60%。是否代表保護不足呢?不是,因為60%至70%足夠保護免受嚴重感染。


保護非100%但死亡率降
江:接種疫苗後也可能受到感染。



譚:沒錯。疫苗雖然不能提供全面保護,但總比零保護好。



江:有一說法認為,「疫苗出現後,令一些不受疫苗覆蓋的菌變惡」。對嗎?


譚:有否變惡很難說。在未有疫苗前,的確很少併發胸腔囊腫和凝血性尿酸中毒綜合症,但7價疫苗出現後開始就變多了,至於13價之後是否也會變多,暫時還未知道,需要時間觀察。


然而,沒有疫苗時,每年可能有三四十人因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疫苗出現後,約有十個,死亡率降低,但卻出現一些古怪厲害的併發症。雖然如此,仍是值得接種,因為從整體看,感染率和死亡率降低了。


6歲以下屬高危群體
江:小朋友過了5歲,以前未曾接種,需要補打嗎?



譚:科學研究顯示,6歲以下小朋友是個高危群,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較高。所以醫學界同意,6歲以下小朋友都應接種;至於6歲以上,也可能受到感染,但因而死亡的機率降低很多。如果希望盡量減低感染,也建議接種。



江:除了接種疫苗,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減低感染風險?



譚:要減低感染風險,就是減少接觸病菌,包括:生病時不要上學,有上呼吸道病徵時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空氣流通;另外,要增加身體抵抗力,均衡飲食,良好作息,適量運動。
(續)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6日

2歲前去playgroup - 同病菌玩遊戲 (二)

江:單看病徵,如何判斷是否需要處方抗生素?

譚:一般處理方法如下:

.估計是病毒感染機率高,病情不太緊急,可先處方紓媛病徵的藥物;若病情惡化,再給抗生素

.估計是細菌感染可能性高,病情不太緊急。可先取病人分泌物樣本種菌,再決定是否要用抗生素

.若病情緊急,就應立即處方抗生素


江:不少病人都誤以為服用抗生素才會痊癒,要求處方抗生素。

譚:只 有細菌感染,服用抗生素才會加快復元,病毒感染則無幫助。不過,不少家長或病人為求安心,仍會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傍身」,這要求並非全無道理。所以,我 有時也會應病人要求預先處方抗生素,但要告訴病人,出現什麼病徵,如痰很黃、小便出血時才食;或等種菌結果確診是細菌感染,就打電話通知用藥。


抗生素必須吃完?

江:服抗生素,一般都要依指示服用整個療程;但也有說法,指一旦確定並非細菌感染,就應該停藥?

譚: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完成整個療程,因為由細菌引起的感染,突然停用抗生素,沒殺死所有細菌,不但會令病情反覆,殘餘的細菌或因此變得抗藥性。不過,若種菌結果確定並非細菌感染,可以停用抗生素。
(續)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5日

2歲前去playgroup - 同病菌玩遊戲 (一)

近年惡菌肆虐,傷風感冒可大可小,孩子一旦發燒、咳嗽、流鼻水,家長肯定憂心忡忡。高燒低燒,白痰黃痰,究竟能否分辨是輕微的病毒感染,還是惡菌作怪?
今期有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為家長孩子「開診」。


2歲前去playgroup
同病菌玩遊戲


拆解謬誤
謬誤: 小朋友愈早參加playgroup愈好。

答: 錯,幼童兩歲前並不需要參加playgroup。第一,他不懂得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只會當對方是物件、玩具,無法互相學習、玩樂,這個階段的小朋友,跟大 人相處反而能夠學到更多東西;第二,兩歲以下小朋友,免疫系統未完善,上playgroup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碰到分泌物如玩具上的口水,增加感染風險, 容易生病。

江: 小朋友發燒是家常便飯,能否從發燒模式,判斷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

譚:單扉發燒模式如溫度、持續多久,是無法分辨的,有時高燒至40°C,可能只是簡單的病毒感染;有時38°C,也可能是嚴重的細菌感染,醫生必須觀察病徵,全盤考慮,包括發燒模式,病人精神狀況,喉嚨是否紅腫,肺有無不正常聲音等等,才能決定。


細菌「惡」過病毒

江: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有什麼不同?

譚:腸胃或呼吸道感染,如扁桃腺發炎、氣管炎、中兒炎和肺炎等,均可能是病毒或細菌引起:
病毒:結構較簡單,必須依賴細胞才能生存繁殖,細胞受破壞死亡,病毒亦隨之消亡。病毒感染一般提供支援性治療,如:退燒、止痛、收鼻水藥物減低不適,大部分病毒感染均會逐漸自然停止,病人可自然康復。

細胞:單細胞微生物,無須依賴人體細菌亦能生存,細胞繁殖和分泌毒素破壞身體。與病毒相比,細菌程度更深時見更長;有抗生素可以殺菌,縮短康復時間。


病情緊急使用抗生素

江:病人出現感染,醫生如何判斷由病毒或細菌引起?

譚:需要結合臨床經驗和病人徵狀判斷,以扁桃腺發炎為例,若扁桃腺腫脹發大,喉嚨很痛,病人感覺辛苦,由細菌如A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葡萄球菌引起的可能性高;若扁桃腺雖紅,但沒有那麼腫大,表面分泌物不多,病毒感染機率高。
(續)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1日

楊婉儀與子女創意健康生活(二)


























口罩﹑奶嘴 子女隨身物
除了注射疫苗外,Winnie與子女上街時,也會預備口罩。「在他們的書包﹑背囊或自己的車上必有口罩,以防不時之需。」Winnie曾見過有些小朋友是戴上成人口罩,「成人口罩尺碼會大一點,兩旁出現空位,飛沫容易乘虛而入,兒童口罩較為適合他們的面形。」

此外,她在子女自小起,已用上奶嘴,防止他們有啜手指習慣,「奶嘴弄污可以清洗如他們有啜手指習慣,有時疲倦時便會不自覺把手指放入口中,讓細菌詮入身 體。」Winnie也會叮囑子女吃飯前﹑玩耍後﹑入睡前都要清潔雙手,因入睡後,他們有機會擦眼睛,要杜絕每一個被細菌入侵的機會。


後記:
楊婉儀是1995年的香港小姐冠軍,事隔15年,從她的臉上與身上,絲毫找不到歲月流逝的痕跡,反而多添了一份母愛情懷。與她談及閱讀書籍,她不諱言現在大部份時間也花在閱讀育兒書籍上,相信她的子女必定可以繼續在創意健康生活中成長。




醫生話你知(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Q:如果感染肺炎球菌,會有甚麼後果?
A:肺炎球菌是最常見感染人類呼吸道的細菌,此細菌共有逾九十種不同血清類型,常見於人體的上呼吸道,患者多為孩童及長者,大多經由飛沫及接觸患者傳染。 細菌多佔據在鼻咽位置,伺機走入氣管及肺部,常見有中耳炎﹑肺炎及氣管炎等;如進入血液的話,有機會患上毒血病﹑腦膜炎﹑骨炎等,嚴重的話,會對生命構成 威脅。

Q:哪一個季節是肺炎球菌高峰期?
A: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而在每年的3-4月及11-12月發病率相對地高。其實,有20%小童的咽喉已有病菌,病菌可能會隨著飛沫,經由人傳染,小朋友回校上課,也增加患病風險。

Q;有甚麼預防方法?現時香港有多少種疫苗是針對肺炎鏈球菌?
A:最有效的預防方法便是接受疫苗注射,公立醫院現在提供7價對付肺炎球菌疫苗,計劃十月便會推出10價。其實,美國在三月份已提供13價,亦建議曾接受7價或10價的七歲以下兒童多注射一針,令健康得到最佳保障。而香港的私型醫療機構,部份亦會提供13價疫苗注射。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孕媽媽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0日

楊婉儀與子女創意健康生活(一)


 
 
教導小朋友。除了愛心﹑時間及智慧外,也要加上少許創意,讓子女享受學習過程。作為父母,最緊張莫過於子女健康,已育有一子﹑一女的楊婉儀(Winnie)也不例外,她會誘過遊戲方式及家中小擺設,邊建立親子關係,邊傳遞訊息。

素來注重子女健康的楊婉儀,因近年肺炎球菌肆虐,小朋友成為主要攻擊對象之一,為了子女健康著想,已替他們接受了疫苗注射。她坦言很怕打針,但為了樹立榜 樣,每次在子女打針前,都會與他們預演醫院情景一次,亦會藉日常生活細節灌輸正確的衛生常識,好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學做「清潔大使」
 
做父母必須要有創意,不知大家會否認同,皆因常要想出令子女樂在學習中的方法,而擁有兩名子女的Winnie連在教曉子女衛生常識上。也借用了家居的配件 發揮其創意。「由於肺炎球菌無處不在,嚴重的更會患腦膜炎,所以一定要子女注重個人衛生。在家中洗手間必備洗手液,門口亦要放置消毒液。」

由於此病菌常見經人類傳播,每有親友探訪,子女便做了「清潔大使」,「如果我們主動要求客人洗手會有點尷尬,但當小朋友把消毒液端在客人面前,他們不會婉 拒,而子女會當作一個小遊戲,為客人擠出少量,若他們聞聞當中的香氣,大家又可以多一個話題。」同時,Winnie也會與子女談及衛生的重要性,所以她會 購買易有泡泡的洗手液,子女既易使用,又會看見大量泡泡而對洗手感興趣,確實,每個過程也需花點心思,小朋友才容易掌握精髓所在。


打針前必玩遊戲
 
BB一出生已開始接受多種疫苗注射,一向注重子女健康的Winnie,也明白當中的重要性。「從政府宣傳﹑兒科醫生﹑其他家長﹑網上等途徑,得知感染肺炎 球菌的嚴重性,早已為子女接受了七價的疫苗注射,但我知道遲些會有十三價的疫苗推出,到時我也會帶他們補打,讓子女得到覆蓋最佳的疫苗。」

不過,Winnie也會為著子女打針而頭痛,皆因他們始終怕痛,所以事前要預演一次,「每次打針前,都要與他們扮演一埸醫生病人的遊戲,把整個打針過程實 習一次,讓他們有足夠心理準備。」有時,Winnie更會稱讚她不怕痛,「也可以用小禮物,如沒有哭的話,可以再多一份小禮物。」

Winnie坦言別告訴孩子打針不痛,應對他們說:「是有點痛的,但很快沒事!」要不然,他們以為父母欺騙自己,不再相信父母。(續)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媽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3日

淺談過度活躍症 (下)

專注力不足徵狀

1. 做功課或進行其他活動時,經常忽略細節,大意犯錯。

2. 無法專注於工作或活動上。

3. 人家向他。她說話時,心不在焉,似沒有留心聆聽。

4. 不遵從指示,以致無法完成功課(並非因抗拒或不理解指示)。

5. 難於有條理地安排工作或活動。

6. 逃避或厭惡一些須持續保持專注的工作或活動。

7. 遺失書本﹑文具﹑玩具或日用品。

8. 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邢分心。

9. 善忘(外出時漏帶物品﹑不記得帶功課﹑忘記受吩咐的工作)。


過動/衝動徵狀

1. 在坐位上手舞足蹈,蠕動身體。
2. 在須安坐的場合中擅自離座。
3. 在情況不許可下胡亂攀爬﹑跑動。
4. 難以安靜玩耍。
5. 精力過剩,「開着就停唔到」。
6. 說話過多。
7. 在人家未完成發問前就搶答。
8. 難以守秩序排隊﹑輪侯。
9. 人家說話時喜歡插嘴,遊戲時愛打岔。
-專注力不足型:專注力徵狀達六項或以上,過動/衝動徵狀少於六項。
-過動/衝動型:過動/衝動型徵狀達六項或以上,專注力徵狀少於六項。
-混合型:兩類徵狀均達六項或以上。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日

淺談過度活躍症 (上)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是一種兒童發展障礙,患者的專注力﹑活躍程度及情緒控制能力,與同齡兒童有明顯差異,導致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出現障礙。近年本港研究發現 AD/HD影響6.1%的小一學童,而在初中生的比率為3.9%,即一班多個學生中便有一至兩個有此症狀,情況不容忽視。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界定

如何區別普通孩子的頑皮行為和真正的AD/HD?現時的公認診斷基準如「診斷及統計手册第四版」,對專注力失調﹑過動及衝動的徵狀以至確診所需的徵狀多 寡,都有具體明確的界定(見下文所示)。有關徵狀所帶來的功能障礙,必須是在七歲已開始浮現,並見於兩個或以上的生活處境中(如在家中和學校)。按照徵狀 的類別和分布,AD/HD可分為三類:專注力不足型﹑過度活躍-衝動型﹑混合型。

 
AD/HD對兒童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家中,孩子因為過度活躍容易發生意外;起居生活欠缺條理,難以控制情緒衝動和過動行為使父母在管教上備感壓力,衝 突頻生進而影響親子關係。
在學校由於無法安靜聽課和遵守基本規則,輕常被老師責罰;上課無法專心學習﹑考試大意出錯,學業成績難免低落。
社交上則經常與同 學發生衝突﹑無法與人合作,以致被人排擠﹑孤立。各方面的失意挫敗﹑日積月累會導致自我形象低落﹑引發情緒病,甚至出現自毀和反社會的行為。
   

藥物治療與行為矯正訓練
 
治療AD/HD需要多方面的介入方式。藥物治療,特別以神經系統刺激劑(stimulants) 如methylhenidate,激發腦部的制約性神經活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失眠﹑心跳急促。
但此類藥物可能引發致命的心律不整,縱使機率小 仍須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監督下使用。行為矯正訓練是不可或缺的,這類與藥物相輔相成的治療手段,旨在為患者訂下清晰的行為準則,輔以公平明確的獎勵制度來 引導患者塑造良好行為。

治療團隊中亦不能缺少心理學家或輔導員,為患者和家人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如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就要請兒童精神科醫生介入,若有糾結不清的家庭矛盾便須轉介家庭治療師。
家長更要與各專業人士通力合作,以開放﹑體諒的態度對待患病子女,才可有效診治AD/HD。(續)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