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手足口病身體接觸傳播



踏入炎夏,天氣變得悶熱,又是病菌孳生的好時機。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自4月起手足口病的個案不斷增加,不少幼稚園爆發多人感染而停課。因病毒具傳染性,不少家長均非常擔心子女因上學而感染;而醫生指出只要保持良好個人衞生,避免長時間逗留公眾地方,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春夏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由腸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而另一種病原體腸病毒71型因會引致腦膜炎、腦炎等嚴重後果而備受關注,然而感染此病毒的機會相對較低。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是39月,因為腸病毒於熱天繁殖能力較快,且生存能力很高,一般需要50℃高溫才能夠被殺死,故此容易於夏天滋長。


病毒生存力強

一般傳染性疾病會透過患者的唾液或分泌物傳染,然而手足口病能夠通過與患者身體接觸而傳染。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腸病毒生存能力頑強,並且能夠長時間殘留於身體或物件上,故此只要接觸過患者或受污染的物件即很容易感染。再者,兒童本身抵抗力弱,且自理能力較低,如忘記如廁後洗手和打噴嚏沒掩鼻口,此等均會有助病毒傳播和細菌孳生。」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是37日,還會透過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傳染,而且亦有機會依附於成人上,繼而傳染給小朋友,故此家長與小朋友都必須注意個人衞生,勤於消毒經常使用的物品免受感染。

 


病後並無免疫

手足口病病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如發燒、喉嚨痛等,繼而手腳出現紅疹和口腔有疱疹,大部分患者會在1星期內自行痊愈,一般醫生亦會採用徵狀療法,針對病徵開藥物以紓緩患者不適。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鄧醫生強調已痊愈的患者並無免疫能力,現時為止也沒有疫苗可預防此病,因此病毒高峰期間,家長應盡量減少帶小朋友去人多的公眾地方如公園、遊樂場等,亦要經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及消毒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染污的物件。家長要細心觀察子女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志不清等情況應及早就醫,如果兒童手腳出現紅疹應避免上學,以免把病毒傳染開去。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8日

馮偉正醫生-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 (Part 3)


 
著力推廣家庭治療

除了醫生的工作外,馮醫生還是心繫家庭治療:「家庭治療在香港仍是起步階段,沒幾個人清楚認識這是甚麼,認受性始終需要時間慢慢建立。」因此,他現積極協助由恩師李維榕博士創立的家庭治療學院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做推廣工作,與同窗合辦家庭輔導中心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他還開了一個博客(blog),分享他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所見所聞,他說:「Blog是一個鼠好的渠道,讓大眾了解一個有家庭治療背景的醫生腦子裡想些甚麼。」

 

今天,馮醫生不再像小時候般,因為覺得「叻」而做某件事;現在,他真心想更多人認識家庭治療,「無論任何人都受其原生家庭影響,祝願多些人了解家庭治療並得到全面的治療。」




準爸媽的親密時光 維繫感情「小貼士」

懷孕後,準媽咪是否因為腹大便便或心情欠佳,以致忽略了準爸爸的需要?夫婦間已良久沒有親密接觸?其實,醫學上並沒指明孕婦一定不能進行性行為,除非孕婦曾經流產﹑有其他疾病或胎兒狀況異常時,醫生才會建議暫停性行為。

 

體貼太太的需要

如果準媽咪覺得大著肚子行房不方便的話,也可嘗試透過其他督密行為,如擁抱﹑督吻﹑愛撫來表達愛意。對親密行為,準媽媽應保持開放態度,避免拒絕丈夫於千里之外。準爸爸也要多付出愛和諒解,雖然體會不到太太懷孕時實際有多辛苦,但將心比心,了解懷孕是項艱巨的任務,體貼太太的需要﹑諒解她的辛苦,時刻給予支持。

 

生活情趣少不了

另外夫妻相處應有生活情趣,而幽默則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元素。準爸媽不妨拋開身份,像大細路般無隔膜地玩,並享受這些時光。準爸媽別忘記生活情趣是相向的,不止丈夫負責哄太太,太太也可以學習幽默逗丈夫開心。建議雙方做一些平常少做或不會做的事情,以增添情趣,令婚姻保持新鮮感。

 

作好育兒的準備

於寶寶出世前,夫婦應汲取前輩爸媽的經驗,了解多些育嬰資料和育兒困難,並不斷溝通,以作好充足心理準備迎接「父母」這全新的角色。同時,計劃好如何分工,夫婦二人都應學習照顧寶寶,以互相協調分擔工作。此外,產前可先了解身邊有誰願意幫忙照顧寶寶,那麼當有突發事情發生無法照料寶寶時,也不會手足無措。

 

最後,寶寶出世後,育兒生活雖忙碌,但請別只當孩子的父母,而忘了做對方的配偶;再忙,也要堅持每星期抽一點時間二人獨處啊!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7日

馮偉正醫生-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 (Part 2)


家庭影響孩子行為

「如果當初沒有放棄原來的工作去進修,或許我在醫管局已獲晉升;就算轉職私人市場,專心經營四年,想必已薄有名氣。」被問到投放了這麼多時間心血是否值得?馮醫生答得義無反顧:「我覺得家庭治療很有用,讓我了解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家庭有莫大關係,也令我對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更懂得剖析問題及提供意見。如果我從沒修讀家庭治療,看診方法一定與現在很不同。」


「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都是受家庭各種千絲萬縷的關係影響,如果我們只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他的成長和家庭背景,看到的只會是冰山一角,無法從根源幫助他。」馮醫生指如父母間存在衝突,這不單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若孩子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而得不到紓解,將會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追溯根源作出治療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一名因為癡肥來求醫的少女,「記得第一次看診時,她的媽媽聲淚俱下訴說女兒愈來愈不聽話,眼前十五六歲的女兒卻像幼兒般黐著媽媽,母女關係過於黏融。」馮醫生一看就覺得不妥當,即時猜想女兒與爸爸的關係如何?這位媽媽與丈夫的關係又怎樣?


「後來發現夫妻關係並不好,妻子看不起並經常喝罵丈夫,使他『避之則吉』,無法擔當爸爸和丈夫的角色。另一方面,妻子將心理慰藉全充託在女兒身上,對她呵護備至,女兒受到媽媽的影響,亦跟著看扁爸爸,對他完全沒有尊敬。然而,當女兒逐漸出大,開始有自己主見時,連媽媽的話也不聽了,母女間的衝突愈來愈多,不僅令媽媽心碎,女兒也飽受困擾而肆意吃喝,最終導致癡肥。」馮醫生花了不少時間來輔導媽媽,並叫爸爸一起來參與治安,從根本解決孩子的健康問題。

 
 
 

以更闊親野看待問題

馮醫生認為若不曾受過家庭治療訓練的話,不會洞悉到這家庭的問題,「純粹從醫學角度看診,與引入家庭思維來看診,得出來的結果可以截然不同。」修讀家庭治療所得到的知識,讓馮醫生變成更全面的兒科醫生,在應診時多了一個視野去看問題,更明白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現在看診時,馮醫生也會加入家庭治療的思維,他說醫生和家庭治療師這兩個身份已融在一起了。

 

對於工作現況,馮醫生鼠是享受,「處理不同病人個案給我滿足感,因為可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和輔導訓練,甚具挑戰性。期望將來能實踐抱負,做一個全面的醫生,可以看到病人的家庭如何影響其身心健康,不單懂得醫治孩子,更可以治療家庭的病。」(續)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6日

馮偉正醫生 -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 (Part 1)



馮偉正醫生很坦白的,他說小時候立志當醫生是因為覺得「叻仔」才讀醫;專科選擇兒科,除了喜歡小朋友,更重要是因為兒科具挑戰性有發揮機會。然而,上天的安排是奇妙的,祂讓仔在工作上遇到很多有需要的青少年,他開始想要從根本治好這些孩子的病,這群孩子最終把他引向家庭治療師的路途上。當兒科醫生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結合在一起,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呢?


「醫生是從醫學角度去剖析病人的問題,而婚姻及家庭治療則教會我從全新的角度看待人。」兒科醫生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馮偉正醫生說。七年前,他有感單憑醫學知識無法全面地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於是萌生了進修的念頭。「其實我一直對行為科學很感興趣,人很奇特,有很多範疇可以深討,讀書時已愛看心理學的書籍。及後在兒科工作的十多年,經常接觸青少年,對他們的行為﹑心理問題產生興趣,很想有進一步的認識。」


 

從醫生到家庭治療師

於是,他於2005年報讀輔導學碩士。課程讀了兩年,讓馮醫生對輔導工作有了基本認識,但他還是覺得不足夠,希望接受更深入的訓練。「讀輔導課程時接觸到家庭治療,覺得有用,能幫到別人,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問題。」當時全港只有香港大學研究院提供「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課程,課業是出了名的繁重,上堂﹑功課﹑臨床實習,而且導師的要求亦非常高,甚至比醫學院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是馮醫生沒有卻步,為了全心攻家庭治療他毅然離開醫管局,到一個醫療集團旗下的社區診所工作。「對我來說這工作是沉悶的,每天都『睇』傷風咳,但工時穩定﹑收入有保證,又毋須在醫院候命,讓我能夠兼顧學業。」結果馮醫生用了四年時間,日間應診﹑晚間上課﹑周末實習,以優異成績完成課程,並於今年初重返專科行列,當一位能「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續)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1日

小童也患厭食症?







對,小孩子也有可能患上厭食症,在我行醫二十多年,年紀最小的病人是個九歲的男孩子。

你又可能會問:「這個病不是女孩子獨有的嗎?」答案當然是不!不過女孩子所佔的比例確實較高,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女孩子的專有疾病。這病初期病徵不是很明顯,所以很多家長都不能及早發覺,錯過了糾正這病的黃金機會,就算家長發現子女們身體出現問題,他們也會以為是其他原因引致。我曾遇到一位媽媽,她深信女兒的症狀是由各種疾病引致,而非厭食症,她會針對每一個病徵,拿一本坊間的醫學圖書來為女兒的病「斷症」,同時帶女兒訪尋多名醫生,希望我們可以和她在斷症方面達到共識。


對這個患厭食症的女孩子,多年來我也不能放下,我最可惜她得不到及早的治療和家人的支持。家庭的支援,對於患有厭食症的小童、青少年尤為重要,和上述一個例子恰恰相反,我曾經醫過一個中五女生,她在短短數月內已痊癒,而她家人的諒解與支持,正正是她痊癒的基石。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20日

UVB致黑色素沉澱




 
家長們,別害怕小朋友曬太陽,因為適量的紫外線照射可使皮膚下的類固醇發生反應,激活維他命 D3,從而增強鈣質和磷質的吸收,有助他們骨骼成長。

當然,適量地曬太陽與暴曬是兩回事,所以防曬霜和乳液不可少,做好夏日護膚和防曬,可阻隔紫外線中的大量 UVB,防止底層色素細胞受過度刺激而導致黑色素的沉澱,造成黑斑。除針對 UVB,還要防止 UVA,也就是大部份產品的 PA值,數字越高保護力越強。

另外,紫外線中易被忽略的 UVC,雖然很少會直接到達地面,但為更全面保護,其他裝備如帽子、傘子、長袖衣服或毛巾也是不可缺少的。夏天出汗、油脂分泌比較多,所以需要選擇一些清爽的防曬產品,塗在小朋友面龐、頸部和多油的地方。如果產品不太清爽,會導致皮膚不舒服,甚至出現過敏現象。夏天來臨了,請家長盡早為小朋友的肌膚保護做好準備。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19日

腦脊髓炎有機會引致失聰



細菌性腦脊髓炎是由奈瑟氏腦膜炎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所引起,目前已知有十三種血清型,其中 A B C三型傳播力最強,最易引起大規模炎症。


細菌性腦脊炎以直接接觸及飛沫為傳染方式,在小朋友群體相處的環境中,最易造成大規模傳染。感染此病後約有210天的潛伏期,然後會突然出現發燒、惡心、嘔吐、頸部僵硬等症狀,甚至會有意識混亂或者癲癇發作,此病有相當高死亡率,經治癒後,也有可能留下神經學上的後遺症,如失聰、智能發展障礙等,可幸是此病在香港屬罕見,每年只少於五人感染。


而其他導致腦脊髓炎的病菌,如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相信大部份在港兒童已經接種了疫苗,最新的四價多醣結合疫苗除可以預防 A C Y W135型腦膜炎雙球菌外,還比舊有疫苗可以提前為9個月以上的小朋友接種,需要兩劑,相隔三個月就可產生足夠抗體。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14日

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一,以身作則
「身教」總是最有效最具說服力的管教方法。由父母親帶頭多做一點運動﹑少看一點電視﹑少吃「三高一低」(高熱量﹑高脂﹑高鹽﹑低纖維)的食物,能起示範作用,勝過「得把口」,命令小朋友這樣那樣,自己卻一點也不做。沒有人說這些事做來簡單容易,但能讓子女體會到父母的努力和堅持﹑見證到父母的掙扎,是無比重要的。

 

二,全家投入
推動健康生活要全家積極參與。父母可考慮定時安排一些家庭活動,如運動日﹑郊遊樂,或多做健康飯餐,並冠上創意名稱「無煎炸日」﹑「少甜少油日」,深化健康生活意識。

 

三,見「機」行事

已有充分實証指出,肥胖與孩子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時間(screen time)有直接關係,父母必須為子女看電視﹑打機的時間設限(一般建議每天不多於兩小時)。父母要與子女商討使用電腦的時段,開始時不宜過分苛刻;對子女適切使用電腦作出肯定,切忌盲目否定電腦的正面用處。家長對電腦的認識須不時增值。

 

四,最緊要多FUN

給予子女多種健康和飲食的選擇,讓他們挑選最有趣味的,因為任何事情希望孩子參與就必須有趣好玩,切忌單調沈悶,總之是「各有各喜好,各自各精彩」!

 

五,正面鼓勵

多著眼於子女的長處;少從失敗﹑缺失處挑剔。子女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最大的動力是家人的鼓勵和肯定。

 

六,明碼實價

為給子女清楚指引,父母應為他們的飲食和活動訂下明確的目標,並配合實際可行的步驟。同時為有損健康的行為(如飲食不定時定量﹑深宵上網等)設限。

 

七,切忌「餌」誘

對健康生活工程最具破壞性的,莫過於以食物作為獎勵。若一方面教導仔孩子不要吃零食,卻又以食物挑起他們的口腹之慾,矛盾的訊息會使子女無所適從。

 

 
八,求籤問BOOK

父母帶動學習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風氣。一家人閱讀有關營養和運動的書籍,逛超市時與子女研究食物標籤,實現「知識型」健康生活。

 

九,親子「飯聚」

一家人同枱吃飯不單是為了果腹,其實也有彼此溝通﹑增進感情的功用。把沈悶﹑公式化的飯餐變成趣味的親子溝通時間,營造融洽氣氛,對親子關係定有裨益。與子女一同設計健康餐單﹑鼓勵子女參與煮食是一大樂事,值得一試。

 

十,身體力行

父母應積極做一些促進子女健康的事,如多留意學校午餐的營養成分,並向校方反映意見。除了注重子女學科成績外,同時正視他們的適體能狀況,並支持學校推動學生多運動的方針。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13日

濕疹即塗類固醇藥膏



相信很多濕疹病患者和照顧他們的人,都會覺得濕疹是個很可惡的皮膚病。這病特徵是皮膚乾燥、痕癢、出現紅疹等等,但只要父母明白怎樣處理,子女的皮膚病徵是可以受到控制的
一個常見的情況,多發生在夜闌人靜的晚上,父母熟睡後,小寶寶皮膚開始痕癢,下意識不停地抓患處,結果天亮父母起床時,發現小寶寶衣服沾有血迹,小寶寶因為痕癢用指甲抓損皮膚,所以父母應在睡覺前替小寶寶做好護膚療程,先塗抹潤膚膏,市面上有很多品牌,最重要是選擇一些含較少化學物質的潤膚膏。
小寶寶宜穿純綿質寬鬆睡衣,如果發現出現濕疹,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在患處,痕癢情況嚴重,可給予一些含抗組織胺的口服藥物,這樣你和小寶寶就可安睡了。
日間時,也要細心注意他們的皮膚狀況,如發現皮膚乾燥,應不時塗上潤膚膏;如出現濕疹,便應及早塗上類固醇藥膏,這樣反而可減少用藥份量。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12日

空氣污染兒童哮喘增



世界衞生組織早前正式確認,由汽車柴油引擎排放的廢氣,屬於致癌物,其毒害相等於吸煙,長遠會令肺癌風險大增。事實上,空氣污染一直是公眾健康的一大威脅,以空氣中的懸浮粒子為例,除可致癌,也會對人體的心血管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並增加哮喘患者病發的風險。

誘發呼吸道疾病


早前有統計發現,在1982年至1996年間,本港兒童患哮喘的個案數量急升約55%,當中約三至五成個案的病因,相信與空氣污染有關,現時本港兒童哮喘流行率約10%,為世界華人地區較高者。有調查也發現,當空氣污染物濃度上升10毫克,可增加哮喘患者入院人數2%5%,空氣污染對患者的影響更可持續兩至五日。


除了哮喘外,空氣污染也間接誘發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感染或呼吸道其他病徵等,令醫療費用及兒童缺課率上升。


當然,我們知道空氣污染是香港的「老問題」,一般市民即使意識到家居鄰近車來車往的馬路、每天往返學校、辦公室經過的繁忙街道,都屬空氣污染指數高企的黑點,但始終可憑個人努力作出的改變有限,因此,當局的各種遏止空氣污染措施便更顯重要,例如限制柴油引擎車輛數目、鼓勵企業減低碳排放量等,都需要各界人士自律合作。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7日

幼兒普遍偏食


 

今天有對年輕澳洲夫婦帶着他們三歲大的兒子阿占,因為進食問題到我診所求診。
他們告訴我在阿占嬰兒轉食固體食物的階段,已發現他有嚴重偏食問題,在一歲之前,奶粉是他唯一願意進食的食物。他們曾經問過醫生,但基於他的身體尚算健康,醫生似乎不太擔心,不過在父母的角度,又是另一種心情。他的媽媽嘗試過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和各種烹調方法,但他仍是很抗拒。每次進食的時候,家裏便變成一個戰場,媽媽拿着食物餵他良久也不吃,爸爸見此情況每每都變得光火,夫婦二人也因此有不少「火爆」場面,一個兒子的問題已 衍生成為整個家庭的問題。


阿占是個很乖巧的小朋友,從表面看根本看不出他有甚麼問題,他是個可愛男孩,媽媽叫他和我打招呼、看病時乖巧地和我合作、臨走向我道謝等等,他全部做齊了,但一提及食物,他只喜歡吃花生醬多士或一些餅乾。爸媽都很擔心他的健康和營養,我告訴他們這是個很常見的兒童飲食問題。

 

何慕清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1月5日

軟喉症至呼吸困難


 


面對初生小孩,父母總是百般擔心,尤其是吃奶和睡覺這兩方面的問題。


最近,我接觸過一個兩星期大的 BB女,她吃奶時常有一種像喘息般的聲音從喉嚨深處發出,很是響亮,也有輕微吐奶情況,睡覺時喘息聲相對較輕。經仔細檢查後, BB女的呼吸在靜止時是正常的,但每當哭泣時,那種喘息聲便變得很明顯,伴隨上胸骨和兩側會肋的凹陷,最後診斷為「軟喉症」( Laryngomalacia)。


軟喉症,顧名思義就是新生兒先天性喉部構造較軟,以致在呼吸的動態變化中,喉部軟骨的構造出現塌陷情形,繼而造成呼吸道阻塞。病徵通常在出生一周後出現,到二至四個月時最厲害,但大部份情況下,會在六個月至一歲時改善,毋須治療。不過嚴重者會出現餵食困難或嗆食、胃食道逆流、心肺炎症或生長遲滯等狀況,須進一步用插入式內視鏡檢查,很少患者須要外科手術治療。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