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馮偉正醫生-醫治家庭的兒科醫生 (Part 2)


家庭影響孩子行為

「如果當初沒有放棄原來的工作去進修,或許我在醫管局已獲晉升;就算轉職私人市場,專心經營四年,想必已薄有名氣。」被問到投放了這麼多時間心血是否值得?馮醫生答得義無反顧:「我覺得家庭治療很有用,讓我了解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家庭有莫大關係,也令我對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更懂得剖析問題及提供意見。如果我從沒修讀家庭治療,看診方法一定與現在很不同。」


「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都是受家庭各種千絲萬縷的關係影響,如果我們只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他的成長和家庭背景,看到的只會是冰山一角,無法從根源幫助他。」馮醫生指如父母間存在衝突,這不單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若孩子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而得不到紓解,將會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追溯根源作出治療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一名因為癡肥來求醫的少女,「記得第一次看診時,她的媽媽聲淚俱下訴說女兒愈來愈不聽話,眼前十五六歲的女兒卻像幼兒般黐著媽媽,母女關係過於黏融。」馮醫生一看就覺得不妥當,即時猜想女兒與爸爸的關係如何?這位媽媽與丈夫的關係又怎樣?


「後來發現夫妻關係並不好,妻子看不起並經常喝罵丈夫,使他『避之則吉』,無法擔當爸爸和丈夫的角色。另一方面,妻子將心理慰藉全充託在女兒身上,對她呵護備至,女兒受到媽媽的影響,亦跟著看扁爸爸,對他完全沒有尊敬。然而,當女兒逐漸出大,開始有自己主見時,連媽媽的話也不聽了,母女間的衝突愈來愈多,不僅令媽媽心碎,女兒也飽受困擾而肆意吃喝,最終導致癡肥。」馮醫生花了不少時間來輔導媽媽,並叫爸爸一起來參與治安,從根本解決孩子的健康問題。

 
 
 

以更闊親野看待問題

馮醫生認為若不曾受過家庭治療訓練的話,不會洞悉到這家庭的問題,「純粹從醫學角度看診,與引入家庭思維來看診,得出來的結果可以截然不同。」修讀家庭治療所得到的知識,讓馮醫生變成更全面的兒科醫生,在應診時多了一個視野去看問題,更明白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現在看診時,馮醫生也會加入家庭治療的思維,他說醫生和家庭治療師這兩個身份已融在一起了。

 

對於工作現況,馮醫生鼠是享受,「處理不同病人個案給我滿足感,因為可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和輔導訓練,甚具挑戰性。期望將來能實踐抱負,做一個全面的醫生,可以看到病人的家庭如何影響其身心健康,不單懂得醫治孩子,更可以治療家庭的病。」(續)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孕媽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