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下)

 
 
肺炎球菌感染個案 抗藥性愈趨明顯
 
最 令醫生擔心的,是肺炎球菌的抗藥性愈趨明顯,鄧醫生表示,過往兒童確診感染肺炎球菌後,可透過抗生素如盤尼西林等作治療,但臨床統計發現,約20%兒童感 染個案,都對抗生素治療呈抗藥反應,結果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入侵性肺炎﹑敗血病甚至死亡。
鄧醫生說,不少家長早前已響應當局呼籲,安排子女接種7價肺炎球菌疫苗,此類疫苗覆蓋了7種常見的肺炎球菌血清型。不過,去年底便曾有一些已接種傳統7價疫苗的兒童,仍受感染並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追查後發現,原來他們感染的,是7價疫苗並未覆蓋的血清3型肺炎球菌。


13價疫苗 覆蓋率最廣
現時,本港私家醫院及診所提供的最新13價肺炎球菌疫苗,覆蓋了13種流行程度高﹑以及新興的抗藥性品種肺炎球菌血清型,包括剛才提及的3型,以及6A與19A型等,是現時覆蓋性及保護力最全面的肺炎球菌疫苗。
13價疫苗的適用年齡為6週至5歲,並與7價疫苗來自同一生產商,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轉接注射。如2至5歲小朋友已完成接種上一代的7價疫苗,可以補種一針13價疫苗,以取得更佳保護。
早 前,政府建議將於本年底,轉用13價疫苗作為免費肺炎球菌疫苗,但要留意的是,當中並不包括2至5歲已接種7價疫苗﹑又想作補種的兒童。鄧醫生提醒家長: 「隨著初秋至冬天的流感高峰期將至,小朋友受感染後抵抗力可能變差,為避免他們受肺炎球菌威脅,家長更應及早為子女選擇接種或補種最合適的疫苗,從而加強 保護。」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25日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上)



























預防感染
應選擇覆蓋率最廣疫苗

對 許多家長來說,定期留意兒童傳染病的報導,已成為他們每日的「職責」之一,例如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都會有特別多的小朋友由家長陪同下,到醫務所接種相關 疫苗。但有兒科醫生指出,有部份兒科疾病的感染數字,全年都維持在高水平中,家長不應只在某些感染高峰期才提高警覺,以肺炎球菌感染為例,現時便可透過接 種新型疫苗,提升兒童的保護力。



飛沫及受污染器具 易傳播病菌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表示,本港以至世界各地的兒童流行傳染病,都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許多致病源如細菌等,平日可能潛藏在兒童的鼻腔或口腔中,待他們的抵抗力變弱時,才大肆入侵,引起各類疾病以至嚴重併發症。
「以 肺炎球菌為例,當中包含了超過90種血清型,而較為在社區流行度高﹑或是有較高風險導致入侵性感染的,則有10多種。患者主要誘過飛沫或是受病菌污染的器 具而受傳染,因此無論他們是在校園或是其他人多擠迫的地方,都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而且肺炎球菌『全年無休』,兒童任何時間均有機會受感染。」鄧醫生說。 (續)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20日

頑強輪狀病毒,捲起腸道暴風雨(下)



注意日常

所謂病從口入,又因為輪狀病毒由糞口途徑傳染,家長於處理食物、孩子排泄物和嘔吐物時要特別留意,並要以身作則,教導小朋友注意個人衛生,例如不論是進食前、如廁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小朋友感染輪狀病毒,家長須用1:49的稀釋家用漂白水,清理孩子的嘔吐物、糞便和其他已受污染的地方、物件,以免其他家人受到感染,亦可預防孩子病癒後,因為接觸到之前寄生在家中不同地方或物品的輪狀病毒而再次受感染。有些家長因為擔心小朋友缺課一天,學習進度就會落後於人,所以即使孩子有些微不舒服,也讓他照常上課。但這樣只會害人害己,所以父母發現小孩出現嘔吐、腹瀉等病癥,就要盡早求診,不要勉強上學了。

癥狀似感冒

明德國際醫院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表示輪狀病毒的潛伏期大概是兩天以內,患兒一般都會出現發燒(34-69%)、嘔吐(46-88%)、腹瀉及呼吸道感染(22-52%)等病癥,普遍會持續38天。因為有呼吸道感染病癥,所以可能令家長誤會孩子只是一般傷風感冒。但只要讓醫生化驗小朋友的糞便樣本,就可確診其受輪狀病毒的感染。腹瀉是感染輪狀病毒的最大特徵,因為輪狀病毒會令小腸上的皮細胞和小腸絨毛受損,小腸吸收不了體內的水份和養份,所以糞便會呈水狀排出。

若然腹瀉情況過於嚴重,8成以上小孩有機會出現脫水。小朋友出現脫水的癥狀有排尿次數和份量減小、尿液顏色呈深黃色、嘴唇和舌頭乾涸、容易疲倦,而嬰兒哭起來沒有淚水,大個些的孩子甚至會懂得向大人說有頭暈的感覺。脫水嚴重起來可導致死亡,所以家長千萬要多加注意,發覺小朋友腹瀉次數不正常,而且糞便呈水狀,就要儘早帶他們去求醫。

用藥治不好?

很多病都可以用抗生素醫治,而且藥效顯著,但要對付輪狀病毒,就要靠小朋友自行透過排泄將病毒排除體外。醫生一般都只會提供支援性治療,例如處方電解水以補充患兒流失的水分,好支持他們的身體直至自然排清體內的輪狀病毒。若然小孩出現嚴重脫水,就要入院吊鹽水,好補給水份和營養給身體。另外在感染期間,由於受輪狀病毒所破壞的小腸絨毛,需一至兩週左右的時間才能復原,所以若然在此之前,家長給小朋友進食奶粉、牛奶、蔗糖類等食物,他們無法好好吸收當中的過多的水份和豐富的營養,可能有機會令腹瀉更為嚴重,並延長腹瀉的時間。小朋友感染過輪狀病毒,雖然不會對之產生終身免疫力,但若然再感染,病情會較為輕微。

口服疫苗

即使有預防輪狀病毒的口服疫苗可供接種,但家長不要誤以為疫苗能夠百分百阻截輪狀病毒。雖然其阻截率很高,但小朋友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只是出現嚴重病癥,特別是腹瀉的機會就可大大減少,所以還是值得讓孩子接種的。現時的輪狀病毒疫苗包括RotarixRotateq,前者屬於人類活性減毒疫苗,口服劑數為兩劑,第一劑於小孩6週大就可以接種,兩劑之間要相隔至少一個月,並需在6個月大前完成兩劑的接種;後者屬牛人重組活性減毒疫苗,口服劑數為三劑,第一劑需在孩子6-12周大接種,兩劑之間同樣要相隔至少一個月,並需在8個月大前完成三劑的接種。由以上可見,父母要及早讓BB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以免錯過接種的黃金時期。雖然兩種疫苗的接種劑量不一,但其效用相同,所以家長只要讓小朋友接種其中一種即可,毋須兩種都接種。






資料來源:  兒童尖子教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19日

頑強輪狀病毒,捲起腸道暴風雨(上)



家中如有6個月至兩歲大的幼兒,大人就要特別留神,因為令很多小朋友腹瀉脫水的元凶—輪狀病毒(Rotavirus),最喜歡入侵這個歲數的孩子。輪狀病毒是一種經糞口途徑感染人類的病毒,但病毒隨糞便排出後,有可能污染水源、食品、亡物等,孩子接觸到就有可能受感染。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雖然廣泛,但現時有兩種由不同國家藥廠商所生產的疫苗,能有效預防和減低輪狀病毒所帶來的傷害。








資料來源: 兒童尖子教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12日

哮喘發作的處理 - 哮喘發作症狀,哮喘發作怎麼辦

哮喘發作的處理


有時候,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服藥,也盡量避免誘發的因素,你還是有可能會發作哮喘。

 

哮喘發作時如何處理?

以下指引,是哮喘發作時建議遵循的步驟,適用於成人和兒童:

1. 立即吸服一至兩劑即時舒緩藥物(通常為藍色)。

2. 坐下,嘗試緩慢、有規律地呼吸。

3.  如果沒有好轉,便每隔兩分鐘吸服兩劑即時舒緩藥物(一次吸一口),最多可吸服10口劑   量的物。

4. 如果你依照以上指示吸服藥物仍沒有好轉,如有憂慮,請打999求助。

5.  如果救護車在10分鐘內沒有到達,而你還感不適,請重復步驟3。


如果症狀有所改善,無須打999,你仍需要在24小時內去看醫生或哮喘專科護士。


如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即表示哮喘發作:


  •         你的即時舒緩藥物吸入器沒有幫助。
  •         症狀惡化(咳嗽、氣促、喘鳴或胸口有壓逼感)。
  •         你因氣促而不能說話、進食或睡眠。


即使在晚上,也不要怕麻煩。如果要去急症室或入院,請盡可能帶備所服藥物的詳細資料。


不要忽視症狀惡化

哮喘之所以發作,是因為症狀連續數日惡化,而你又未有留意到這些症狀,最後便哮喘病發。

在一周內,你若需要吸服即時舒緩藥物3次以上,這可能是因為未能妥善控制哮喘病情。

請注意,如果哮喘症狀惡化,或是你需要吸服愈來愈多的即時舒緩藥物,切勿掉以輕心。

如果症狀持續惡化,請在24小時內緊急約見醫生或哮喘科護士。




資料來源: http://www.hkasthma.org.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11日

手足口病身體接觸傳播

 




踏入炎夏,天氣變得悶熱,又是病菌孳生的好時機。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自4月起手足口病的個案不斷增加,不少幼稚園爆發多人感染而停課。因病毒具傳染性,不少家長均非常擔心子女因上學而感染;而醫生指出只要保持良好個人衞生,避免長時間逗留公眾地方,有助減低患病機會。




春夏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由腸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而另一種病原體腸病毒71型因會引致腦膜炎、腦炎等嚴重後果而備受關注,然而感染此病毒的機會相對較低。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是39月,因為腸病毒於熱天繁殖能力較快,且生存能力很高,一般需要50℃高溫才能夠被殺死,故此容易於夏天滋長。


病毒生存力強

一 般傳染性疾病會透過患者的唾液或分泌物傳染,然而手足口病能夠通過與患者身體接觸而傳染。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腸病毒生存能力頑強,並且能夠長時間 殘留於身體或物件上,故此只要接觸過患者或受污染的物件即很容易感染。
 
再者,兒童本身抵抗力弱,且自理能力較低,如忘記如廁後洗手和打噴嚏沒掩鼻口,此等 均會有助病毒傳播和細菌孳生。」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是37日,還會透過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傳染,而且亦有機會依附於成人上,繼而傳染給小朋友,故此家長與小朋友都必須注意個人衞生,勤於消毒經常使用的物品免受感染。

 
病後並無免疫
 
手足口病病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如發燒、喉嚨痛等,繼而手腳出現紅疹和口腔有疱疹,大部分患者會在1星 期內自行痊愈,一般醫生亦會採用徵狀療法,針對病徵開藥物以紓緩患者不適。
 
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鄧醫生強調已痊愈的患者並無免疫能力,現時為止也沒有疫苗 可預防此病,因此病毒高峰期間,家長應盡量減少帶小朋友去人多的公眾地方如公園、遊樂場等,亦要經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及消毒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染污的物 件。家長要細心觀察子女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志不清等情況應及早就醫,如果兒童手腳出現紅疹應避免上學,以免把病毒傳染開去。


鄧秀碩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www.children818.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5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下)



強化親子互動才是王道

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Vygotsky)認為,社交互動對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人是透過語言交流和親身導引,把小孩子帶進一個學習的歷程裏。維高斯基的理論中。人的認知發展有一個「未得之地」,稱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一個人單靠自己和與成年人互動所能達到的認知水平的差距。

換句話說,近側發展區即是小孩子的潛能,而潛能須由成年人親自從旁指導﹑啟發和鼓勵,才能把它發揮出來。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角色,就如為孩子搭建一個學習的棚架(scaffolding),讓他們在認知發展上更上一層樓。

小孩子透過與父母在知識和情感上的互動交流,從實際生活經驗中擷取學習材料才能獲得深層的共嗚,使所學知識得以內化。

所以,筆者認為啟發嬰兒智能關鍵不在於用甚麼教材?看哪片光碟,最重要的是親子互動。光碟要與孩子一起看,故事書要一起讀,並著重情感交流,因為學習經驗往往需要加入「情」這個元素方能深化。

望子成龍,總不能讓孩子單獨呆坐屏幕前。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4日

幼兒應經常觀看媒體教材嗎?(上)







現代父母多是電腦﹑智能手機一族,教養下一代時自然也無法滿足於只讓孩子閱讀書本。坊間為各年齡層小朋友設計的視聽教材種類繁多,家長趨之若騖再加上廣告推波助瀾,於是孩子也樂於守在各式電子媒介前說說唱唱了。究竟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觀看媒體教材?

據近二﹑三十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數個月大的嬰兒具備一定辨識﹑整合和分析從環境接收得來的資訊的能力;這些認知能力正是學習過程所必須的。所以近年市面湧現不少專為兩歲以下嬰兒製作的視聽教材,各類教材產品無不聲稱能啟發幼童的智能,提升日後的學習能力。
 

啟發智力還是揠苗助長

一眾望子成龍,不欲孩子「落後於起跑線」的家長,自然對這些產品趨之若鶩,不惜花大錢購買各式各樣的光碟教材,不斷地播放給牙牙學語的小孩,以作為「特訓」。究竟這些讓孩子早在嬰兒時期即接觸的多媒體資訊,能否對他們的智能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針 對這點大多年來學術界進行過不少研究,卻尚未得出有力數據,可證明給兩歲以下孩子觀看為嬰幼兒而設的教育光碟或電視節目可促進認知發展;簡言之,就是部分 研究發現有效,但認為沒有作用的學者也大有人在,結論莫衷一是。有專家甚至擔心,過早以舖天蓋地的多媒體資訊「轟炸」嬰兒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窒礙認知發展。

美國兒科醫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1年發表的聲明,便清晰地表明「不鼓勵兩歲以下小童用媒體」。誠然,就目前的科學實證來看其實也不足以論定,觀看這些教材光碟會對嬰幼兒構成害處。

馮偉正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ealth Plus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